康熙深爱一生的女人,12岁入宫,21岁竟凄凉死去!
1661年2月5日(阴历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按照清王朝的传统,皇帝年幼,应该由一两位宗室的亲王摄政,但有前车之鉴,孝庄也就不得不大胆革新,不依旧制,而是改由异姓大臣来共同辅政,确立了四辅臣制。
玄烨早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孝庄考虑到朝政的需要。当时,辅臣们辅政四载,政局大体安定,但弊端与问题也逐渐暴露,鳌拜专权倾向明显,构成对皇权的潜在威胁。皇帝亲政,是遏制鳌拜势力进一步发展的良策,但因玄烨过于年幼儿无法实现。于是,孝庄采取过渡性步骤,让爱孙尽早举行大婚,以此显示他已长大成人,不再是没有发言权的幼童。
鳌拜的跋扈自然引起了四大首辅之臣的不满,但这一次,孝庄提出要索尼的孙女儿当皇后,双方立即“交换场地”,都站在了鳌拜那一边。
其实,孝庄早就看出来了,四大首辅看似沆瀣一气,实则各有盘算。
果然,苏克萨哈提出:“满洲下人,岂有立皇后之礼?”这下彻底把索尼得罪了,他在暗指索尼家族战乱归降的事情。这可是索尼最大的“心病”。
孝庄的高明在于,她故意激发这种矛盾,又在大家都反对的情况下,维持原来的决定,她说:“满洲下人怎么了?我还就要立这个满洲下人。”
于是,她收获了索尼忠心一颗,本来“老狐狸”打算站“干岸儿”,这下彻底站在孝庄的一边,和鳌拜战斗到底。
1661年2月5日(阴历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按照清王朝的传统,皇帝年幼,应该由一两位宗室的亲王摄政,但有前车之鉴,孝庄也就不得不大胆革新,不依旧制,而是改由异姓大臣来共同辅政,确立了四辅臣制。
玄烨早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孝庄考虑到朝政的需要。当时,辅臣们辅政四载,政局大体安定,但弊端与问题也逐渐暴露,鳌拜专权倾向明显,构成对皇权的潜在威胁。皇帝亲政,是遏制鳌拜势力进一步发展的良策,但因玄烨过于年幼儿无法实现。于是,孝庄采取过渡性步骤,让爱孙尽早举行大婚,以此显示他已长大成人,不再是没有发言权的幼童。
1665年,九月,玄烨遵照祖母慈命,与赫舍里氏举行了大婚典礼。新郎的实际年龄是十一岁又六个月,新娘十一岁又九个月(也说12岁),两人是清代帝后大婚时年龄最轻者。
也有史料说赫舍里结婚时候12岁,估计是虚岁。
孝庄太后一直为这个小姑娘担心着,她能,独当一面,管理好后宫吗?她能,跟同样正在青春叛逆期的皇上玩到一块吗?两人会不会打起来?她能,在诡谲多变的宫廷生活中存活下去吗?
赫舍里虽然出身名门,但无半分娇气,睿智坚强,看起来比同龄孩子成熟。乖巧伶俐的她,成为少年时代的康熙在孤独的宫廷生活中陪伴,他们很快就玩到一起去,天真无邪,两小无猜。
压力还是很大的,朝廷上鳌拜专权,年幼的康熙却什么都做不了,赫舍里陪着他度过了鳌拜专权的日日夜夜。
宫廷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在这里生存,需要聪慧的头脑,灵巧的心思,沉稳的做派,灵活的处事,赫舍里都具备了。
温顺乖巧的赫舍里,在康熙面前展露出小妻子的羞涩,与刚强的康熙相比,她温柔得似水一样。
一个年幼的女孩子,能够在清宫十分复杂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处处得体,很不简单。玄烨与祖母感情至深,祖母的好恶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孝庄始终对赫舍里氏印象良好,这对于玄烨与皇后之间建立并加深感情,是一必不可少的促进因素,而皇帝、皇后情投意合,也使孝庄深感欣慰,对孙媳更为满意,喜爱。看来赫舍里氏年纪虽小,却颇有心计,在人情世故上练达而聪慧。
玄烨称赞赫舍里氏“佐朕治理,惟敬惟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仪型允备,淑德著闻。”“葛之庇,弥见其幽闲,簪珥之言,尝发于恳挚,毗予不逮,得尔为多。”表明赫舍里氏虽然是中宫皇后,但较有自知之明,不务矜夸,谦逊、节俭,而后一点,既为当时清朝不是很充裕的经济状况所要求,也正是孝庄及玄烨本人大力提倡,躬亲实践的。赫舍里氏不仅很合太皇太后和皇帝的心意,是玄烨的贤内助,看来还颇有人缘,赢得举朝上下一致好评。能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温柔贤淑,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少女作为自己的皇后,玄烨是很满意的。
1670年,赫舍里为康熙生下了一个聪明乖巧、活泼可爱的小皇子承祜。这一年,赫舍里大约16、7岁。
有了心爱的孩子,赫舍里十分满足,她一方面悉心照料孩子,一方面以更多的热情实践着皇后应尽的义务,她仅仅跟随康熙帝的意愿,以皇后之尊遵行节俭,成了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然而,灾难却不期而至。康熙十一年,承祜生了重病,危在旦夕。康熙此刻在外面陪伴皇祖母疗养,不知宫中事。
赫舍里眼看着孩子在自己的怀中生命一点点小时,悲痛而绝望的哭泣,她六神无主,没有康熙,她没有任何依靠,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孩,她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么悲痛的事情。康熙回来后,承祜已经走了。虽然他也很难过,但赫舍里憔悴的样子震撼了他,他看出赫舍里在压抑自己的悲痛,于是只得温言开解,赫舍里为了不让自己丈夫担心,也做出释怀的样子,其实,哪里能够释怀?
承祜的离开,带走了赫舍里真实的笑容。赫舍里在咬牙隐忍,压抑情绪时,身体一天天孱弱起来。康熙再一次陪同孝庄到遵化疗养,赫舍里长出了一口气,接着病倒了。
当她病情严重的时候,康熙马不停蹄地赶回宫里来看她,当康熙奔到她窗前,她已经病得分不清楚真实和虚幻,以为是她的幻觉。她拉住他的手,那个在她最好的童年、少年时代一起度过的年轻男人,她的手是冰凉的,心却是暖的,这个她深深的、深深的眷恋的男人,又从不敢过多表露的,在病中都肆无忌惮的表露出来。
康熙陪了她一天一夜,她的病情奇迹般的好转起来,第二年秋天,她不仅身体恢复了,还怀上了他们爱情的结晶。
1674年,她生了他们第二个儿子,胤。然而,躺在床榻上的赫舍里,脸上却有着近乎虚脱的灰白。这一次生产是名副其实的鬼门关。
其实本来,她的身体就一直没恢复好,感情的悲痛,加剧了身体的虚弱,在这种情况下勉强生产,熬不过去也是可能的。
这一次,她冰冷的手再也没有因为爱情而温暖起来,她轻飘飘的身体连同魂魄一起,渐渐离开她尚有生命气息的温热的身体。她美丽的眼睛眷恋的看了孩子和男人一样,叹了一口气,香消玉殒。
短短两个时辰,康熙经历了人生所有的大喜大悲。得了儿子,失了爱妻。
十年了,他们的身体、感情都长在一起,即使劈开,都是血肉模糊的,怎能痊愈?
年轻的康熙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放声大哭,直到皇祖母来劝,依然哭个不停。康熙一向稳重、有分寸,却在这一刻完全崩溃。
康熙坚持将她的梓宫安放在紫禁城西,此后,他几乎每一天都去,日夜陪伴,坚持了一个月。
他是怕赫舍里孤独,陪她走完最后一程。这么送着送着,所有的岁月就再也不回头,那些青春年少,那些与之相关的爱。
赫舍里的梓宫被送到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后,他回到宫里还是寝食难安,一天后,他又一次来到了赫舍里身边。
据《康熙起居注》统计,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玄烨去巩华城八十余次。
对于胤,康熙宠爱极深,即使他很不成体统,两废两立了,康熙依然舍不得废掉他。
康熙四十七年,废皇太子时,他只觉得痛彻心扉,哭骂:“生而克母”,这说明,他一直没忘记赫舍里。
当晚,他梦到了去世三十四年的皇后。尽管他已经有了第二个皇后,然而仍然忘不了她。
因为那是他最初的青春,他生命所有美好发源的地方,那是他在最残酷政治岁月里最温柔的回忆和一个女人真挚的、毫无目的的热烈的爱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