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是谁平复了八年安史之乱,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0
转发:0
评论:0
是谁平复了八年安史之乱,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郭子仪是历代名将中智慧超群的将领,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几乎每次战斗,都表现

  郭子仪是历代名将中智慧超群的将领,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几乎每次战斗,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谋略和非凡的用兵之道。

11037.jpg

  一、宵衣旰食,平定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起兵反唐,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军由于多年没有作战,士兵缺乏训练,毫无斗志,叛军所到之处,有的官吏开城出迎,有的弃城逃跑。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安史大军很快就渡过黄河,攻陷洛阳,并于第二年西破渔关,占领了都城长安。叛军每到一处,都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许多州县出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悲惨景象。

  就在洛阳陷落后的紧要关头,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奉命率兵征讨叛军。由于他的军队平时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出征后连战连捷,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等地,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了河北境内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由于河北各地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今北京西南)之间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大意,急派史思明回兵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为有效牵制叛军,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在后面猛追。这时,郭、李联军共有十万人,史思明的兵力只有五万人,面对军力上的优势。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而是利用叛军长途跋涉、急于求战的心理,一方面据险设垒,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指挥将士”敌入进攻我们防守,敌人退兵我们追击,白天炫耀兵力以打击敌人士气,晚上偷袭敌营让敌人不能得到休息”,不断骚扰,不给叛军任何喘息的时间。短短几天,叛军已被折磨的疲惫不堪,士气十分低落。郭子仪见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以十万对五万,与史思明部展开激战。精力旺盛的唐军以一当十,奋勇冲杀,叛军兵疲将乏,只有挨打的份,四万多人被杀,五千多人被俘,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带少数随从死战逃脱。这一仗给了叛军迎头痛击,大振了政府军的士气。

  不久,唐肃宗即位。召郭子仪入朝,拜为兵部尚书,并以郭子仪率领的部队作为反击叛军的主力军。公元757年,安史叛军发生了内乱,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面对有利的战机,朝廷决定展开进攻,皇子李豫(即后来的代宗,也叫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实际担起了全权指挥反击叛军的重任。郭子仪巧妙布置,利用各种力量先是乘机收复了长安,接着又挥师东进,攻打洛阳。安庆绪亲自出马,率十五万大军迎敌。郭子仪审时度势,决定智取。他从部队里挑选出三千名擅长射箭的士兵埋伏在营垒内,命令他们说:“等我军一退却,敌人一定来攻占营垒,你们就一边呼喊,一边放箭。”在双方对垒的战场上,郭子仪的部队战不多时,佯装败北,引兵撤退。安庆绪不知是计,紧紧追赶,杀入唐军营垒。埋伏在那里的唐军顿时擂鼓呐喊,箭如雨发,叛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晕了,乱成一团,郭子仪趁势挥军正面掩杀,叛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安庆绪兵败撤离洛阳,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

  后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共同努力下,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唐朝平定了。当肃宗回到失而复得的都城长安后,特地召郭子仪还京,并在长安以东的灞上派人隆重迎接。肃宗拉着郭子仪的手,充满感激地说:“国家能够重建,全是你的功劳啊!”在整个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宵衣旰食,屡建奇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长于谋略,善于用兵

  公元763年十月,“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不久,西方的吐蕃、党项等族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唐朝对西北许多地区已经失去了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潜在的危机,曾向朝廷提出建议要加强边防力量,但没有引起代宗皇帝的重视。不久,吐蕃军队逼近并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在这混乱之际,郭子仪再度临危受命,带着身边仅有的二十多名部属赴任(因之前被罢官,平常所带将士都已离散)。他一路上收罗军队,召集流散官兵。在洛南(今陕西洛南)会合张知节部,实力才得到恢复。为安定西北,确保代宗在陕州的安全,他提出了驻军商州(今陕西商县)、出兵蓝田(今陕西蓝田)、迫使吐蕃放弃东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上报代宗后得到批准。于是,郭子仪派长孙全绪率一万唐军在蓝田布阵,威逼长安。白天在大营中击鼓张旗,虚张声势;晚上则点燃无数灯笼火把,摆出一副进行战前动员准备的架式。同时,派出将领故意在长安城下来回走动,长安城内的老百姓和一些受郭子仪暗中布置的年轻人,争相传告郭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吐蕃惶恐不安,认为郭子仪要攻打长安,审时度势,吐蕃感到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兵西去。郭子仪未损一兵一卒,轻而易举的就夺回了长安。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羞愧地对郭子仪说:“早没有听你的话,也没有重用你,才有今天的局面啊。”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

131837401.jpg

  公元765年九月,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不满朝廷的封赏,起兵叛唐,并联合回纥、吐蕃等少数族,一起进攻唐朝的西北边境。代宗又急命郭子仪率兵前往径阳(今陕西径阳)御敌。面对五倍于己的联军,郭子仪镇定自若,密切观察敌人的动态,伺机破敌。这时,正好赶上仆固怀恩病死在军营,回纥和吐蕃分营扎寨,关系并不和睦。郭子仪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人到回绝军营游说,力劝他们与唐军联手攻打吐蕃。回纥人不相信郭子仪还健在,请求与他见面以确定真伪(当时的少数民族虽然蛮横却也直爽,他们敬畏郭子仪,但听说郭已去世所以才有见面的请求)。郭子仪在分析了战争形势后,果断地做出了亲赴敌营、瓦解联军的决定单枪匹马来到回给的大营,回纥人被他的勇敢和才智所征服,同意与唐军联兵共抗吐蕃。随后,唐朝和回绝联军迅猛出击,大战吐蕃,斩首五万,俘虏一万多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其他各支攻唐军队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郭子仪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郭子仪在多次战争中,都是采取这种灵活的战略战术,出其不意,以弱败强,以少胜多,多次创造了辉煌战绩,在平定内乱和抵御边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进退泰然,德高望重

  从来是功高震主,武将的权力太大了,功劳太多了,总会让皇帝觉得不那么放心。虽然郭子仪有扭转困局的功劳,但在还没有平定的时候,肃宗皇帝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解除他的兵权了。先是派了一个宦官到军中去做监军,一切行动都要向太监汇报,接着又正式解除了他的兵权,让他回老家去休息。过了一段时间,史思明攻势厉害,肃宗觉得离了他不行,又起用郭子仪当天下兵马都统。代宗继位后,再次罢了他的兵权。等到吐蕃军队占了长安,才又想起了郭子仪。升他为关内副元帅。其他的罢职复职还有几次,虽然有这么多次的折腾,但每次郭子仪都是朝廷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也是不顾一切,拿得起放得下,马上就回家静养。从无任何的怨言,也从没有在重掌兵权后给谁来点颜色看。这种立身处世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朝廷征用就疆场效命,收去兵权就安心静守的气度,再加上他带兵素以宽厚著称,很得军心;在战场上沉着有谋略,屡战屡胜,使得他能够在每次被罢免后都能重新起来。而且深得将士的爱戴与敬重,就连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藩镇悍将也对郭子仪恭敬如仪,一向桀骜不驯的大将田承用就说过:“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虽然位极人臣,德高望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忠心为国,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信任。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世而皇帝不疑”,实为历代名将之翘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是谁平复了八年安史之乱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郭子仪是历代名将中智慧超群的将领,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几乎每次战斗,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谋略和非凡的用兵之道。一、宵衣旰食,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起兵反唐,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军由于多年没有作战,士兵缺乏训练,毫无斗志,叛军所到之处,有的官吏开城出迎,有的弃城逃跑。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安史大军很快就渡过黄河,攻陷洛阳,并于第二年西破渔关,占领了都城长安。叛军每到一处,都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许多州县出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悲惨景象。就在洛阳陷落后的紧要关头,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奉命率兵征讨叛军。由于他的军队平时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出征后连战连捷,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等地,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了河北境内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
· 历史上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这是为什么呢
唐朝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给人的感觉一直很强盛。它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审美——以胖为美。不得不说,可能是人人都比较富裕,吃穿不愁,那些有钱人就越来越胖,自恋过头了,觉得自己这样就很美。当然,这只是小编的个人观点。言归正传,咱们都知道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如此强盛的唐朝最终的结果也是逃不过被灭亡的命运,那么这个转折点是什么呢?想必大家都听过安史之乱吧,这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个人才,唐朝在他手上出现过极盛,也是在他手上开始衰败。颇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觉。话说安禄山也挺冤的,发动了战争的第二年就死了,但是历史上安史之乱可是持续了整整八年!这是为什么呢?唐朝当时可是极盛状态,再如何不济,也不该如此窝囊吧!首先,我们要知道安乐的日子过久了,总归会松懈。士兵长时间不打仗,将军长时间不带兵,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敌方有备而来,自是天天操练,没准备的对上有准备的,鹿死谁手,还不是一目...
· 解密:朱温是如何灭掉了大唐王朝?
说起古代姓朱的名人,大家很容易想到两个人,一个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大圣人朱熹。不过民间有朱姓人家喜欢一副对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另一位天子是谁呢?朱温。朱温这名字不太好,跟“猪瘟”同音。网络配图朱温很朱元璋一样,是草根中的草根,一家上下饿得路都走不稳。朱温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到一家大户人家做帮佣。朱温弟兄三个,两个哥哥都是老实人,很得主人家喜欢。唯独朱温心眼多,还好生事。他没事就到街头,跟一帮混混在一起,人见人烦。不过,朱温有理想,给老财主当奴隶远不是他要的生活。晚唐时期,一个叫黄巢的人起义了,朱温跟在黄巢屁股后面。从普通士兵做到小队长,然后当了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再然后当了同州防御使。朱温开始很佩服黄巢,后来黄巢打一路丢一路,朱温心灰意冷。跟唐王朝的河中节度王重荣交手时,朱温败多胜少,于是在部下游说下投奔王重荣。网络配图王重荣高兴坏了,以为捡个宝。朱温母亲姓王,王重荣...
· 史朝义死后标志着八年的安史之乱总算结束了
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四月初五,太上皇玄宗病死,享年七十八岁。当时肃宗也患了重病,到了十八日,也两脚一伸,跟着玄宗走了。四月二十日,广平王李俶即位,是为代宗。九月,代宗因仆固怀恩之女是回纥登里可汗的可敦,便遣怀恩出使回纥,重修旧好,并向回纥征兵讨史朝义。登里可汗开始时不答应,经怀恩再三劝说,才同意派兵。十月,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约期诸道兵及回纥兵马在陕州会合,进讨史朝义。代宗想命郭子仪为副元帅,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坚决反对,只好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战事告捷,怀恩进克东京和河阳城,捉住史朝义的中书令许叔冀、王伷等。怀恩留回纥军于河阳,遣子仆固葫及朔方兵马使高辅成率步骑万余乘胜追击史朝义,到郑州,两战皆捷。史朝义逃到汴州,其陈留节度使关了城门不让他进去;朝义自濮州北渡黄河,其睢阳节度使田承嗣等领兵四万来与他会合,又被仆固葫击败了,长驱进到昌乐(今河南南乐)东,朝义又率魏州兵来战,又被仆固...
· 朱温如何灭掉了大唐王朝?
说起古代姓朱的名人,大家很容易想到两个人,一个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大圣人朱熹。不过民间有朱姓人家喜欢一副对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另一位天子是谁呢?朱温。朱温这名字不太好,跟“猪瘟”同音。朱温很朱元璋一样,是草根中的草根,一家上下饿得路都走不稳。朱温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到一家大户人家做帮佣。朱温弟兄三个,两个哥哥都是老实人,很得主人家喜欢。唯独朱温心眼多,还好生事。他没事就到街头,跟一帮混混在一起,人见人烦。不过,朱温有理想,给老财主当奴隶远不是他要的生活。晚唐时期,一个叫黄巢的人起义了,朱温跟在黄巢屁股后面。从普通士兵做到小队长,然后当了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再然后当了同州防御使。朱温开始很佩服黄巢,后来黄巢打一路丢一路,朱温心灰意冷。跟唐王朝的河中节度王重荣交手时,朱温败多胜少,于是在部下游说下投奔王重荣。王重荣高兴坏了,以为捡个宝。朱温母亲姓王,王重荣认朱温当外甥。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