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大字不识一个买了个小官做,终成为封疆大吏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径,还有一种人可以做官,那就是花钱买官做。
李卫,字又玠,清朝江南铜山(今江苏丰县)人,出生于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因为从小不爱学习,每当父母让他去私塾读书,他就装病躲避。长大后,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估计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父亲本想让让他继承家业,但李卫却不想做一个享清福的富二代,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做一个小官,为百姓造福。
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且清正廉洁,令雍正皇帝相当满意,第二年就升迁为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得到皇帝宠信的李卫,升官速度堪比火箭,很快就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任两浙盐政使。一年后,李卫就官至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从李卫做官开始,在短短的十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还是闲职),一路高歌猛进,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令人惊讶。那么问题来了,李卫为何能够如此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办事能力超强
虽然李卫算是富二代,但他非常能吃苦,且办事手段强硬,不畏权贵。李卫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是很在行的,对于那些贩私盐的官员,不管其背景有多深,李卫都严查到底,绝不姑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而且,除了缉查私盐,李卫在打击盗贼方面也很有一套,并大力处置那些包庇盗贼的官员。
原因二:为官清廉,体察民情
因为家境优越,李卫从小就不缺钱话,他做官的目的就是为民办事,自己清正廉洁,也决不允许下属贪污受贿。不管身居何职,李卫都能体察民间疾苦,因此深受皇帝的宠信和百姓爱戴。
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后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时年51岁,结束了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