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时朱元璋开辟的土地制度,却让大明一步步走下坡路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7
转发:0
评论:0
明朝时朱元璋开辟的土地制度,却让大明一步步走下坡路,一说到朱元璋,我们可能想的都是什么文韬武略纵横古今啊,或者是他在位时期大杀功

  一说到朱元璋,我们可能想的都是什么文韬武略纵横古今啊,或者是他在位时期大杀功臣弄得铁血政策啊。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实还是很有本领的。

  比如朱元璋他很勤政,这个没有错误啊,你想想,一个很勤政的皇帝,自古以来都是受到褒奖的,就像一个人如果努力工作,很勤政一样。

  然后朱元璋这个人很励志,你想想,他本来是一个乞丐和尚啊,最后干起了造反这个职业,还干成功了,当了皇帝,这个就很牛逼啊。当然,我不是说造反是好职业,而是说朱元璋这个人本身就很励志,让人看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1515376067492914.jpg

  但是朱元璋在位时期弄得很多政策,其实说起来,就要打个问号了,因为朱元璋当时太武断了,而且完全按照自己当皇帝的标准来思考问题,结果呢?到了后世,这些制度非但不能让大明存货下去,还完蛋了。

  比如说上早朝,这个活儿就是皇帝和大臣五更就要开始,冬天的时候这天还没亮呢?你让皇帝咋爬起来,后来大明为啥有那么多不勤快的皇帝?就是你这个制度太折磨人了,比如正德皇帝,想睡觉都被大臣一顿骂,你说他对朝政还有管的兴趣吗?

  当然,今天不是为了说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儿,而是为了说一个关系明朝生死的制度,它就是明朝的土地制度。

  翻阅一些历史史书,你都会发现,其实很多王朝都是因为没处理好土地和农民的关系,进而出事儿的。毕竟往往最开始造反的,都是老百姓,后面才是地主士绅加入。

  而土地制度也一样,朱元璋对于土地兼并的问题,想的办法就是让地方政府监督。而地方政府的招数就是清丈计算,然后记下来,这样几年来一回,把你盯着。

1515376085524390.jpg

  但是,其实这样有很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吏治有所松懈,官员们掌握的巨大权力和地主们掌握的大量金钱就会进行合作,然后,就会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

  比如,一个地主如果给地方政府塞钱了,他们就可以少记一些,或者是把多的土地计算到没有土地的农民身上,最后,这些本来已经是流民的人,朝廷图册上却记着他们有土地,而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时,就会天下大乱了,进而威胁到国家财政上。

  所以说,朱元璋的土地政策,一开始就让大明走了下坡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明朝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简介
众所周知,明朝创立者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草民皇帝,那么其治下的大明王朝土地制度是怎样的呢?据明史资料显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土地管理和基层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行了“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赋役黄册”即户口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还有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登记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裁缝、马、船等。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黄册的编造程序是,由政府仍把户帖发给各户,每年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鱼鳞册...
· 关于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分封制的基础,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相适应的。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在社会中不占支配地位,但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至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教材介绍了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表现形式。王莽时的王田制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是属于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屯田制在中国许多朝代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均田制主要是在北魏、隋唐时期...
·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田――成”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①,而邑诸纶②,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
·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历史“有田——成”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①,而邑诸纶②,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
·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历史西周“国”、“野”的“公田”与“私田”周族灭商前,已经进入了早期奴隶社会,她有着明显的公社残迹现象①。周族灭商后,由于采取了让被征服者商族“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①的方式进行统治,因而商殷社会中的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也就得以延续下来。西周时期有“国”、“野”之别,“国”中和“野”里虽然都有公社所有制即井田制度,但其中的“公田”和“私田”的存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居于“野”里的多是商、夏族,周灭商后,她们的公社及其所有制几乎原封不动地沿存了下来,因而“公田”和“私田”在空间上是明显分开的。“野”里的公社农民除了耕种自己的“私田”外,还要助耕“公田”,即如《孟子》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种助耕“公田”的做法,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助”或“藉”,所以《孟子》曰:“助者,藉也”。关于孟子所说的贡、助、彻,历来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