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如流星般辉煌短暂,细数元朝六大历史真相,也曾万国来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7
转发:0
评论:0
如流星般辉煌短暂,细数元朝六大历史真相,也曾万国来朝,元朝对众多知识匮乏无心读史的现代人可谓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经过明以后无数次

  元朝对众多知识匮乏无心读史的现代人可谓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经过明以后无数次黑化的同时,很难以令后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元朝黑暗专制野蛮皇帝残暴大臣贪污腐败人分四等......仿佛这个朝代不灭亡没天理,能够统治天下汉人那么多年,实在是黄金家族祖坟冒青烟了。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通过元朝的六个历史真相,管中窥豹式了解一下真实的大元朝。

  一、宽刑慎法,历代难及。

blob.png

  元朝时代刑法的最大特点是宽刑慎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开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并著重提出宽刑慎法作为元朝刑法的指导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与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宽了许多,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巨大进步,对犯罪处罚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种,而且在具体实行这五种刑罚手段时司法机关也格外慎重。《元史》对此评价是“盖古者以墨、劓、剕、宫、大辟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备五刑之数。元因之,更用轻典,盖亦仁矣。”美国学者杰克·威泽弗德也评价说:“忽必烈全面建立了一套比宋朝更稳定的刑法体系,它也要比宋律更温和、更人道。”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于酷刑,元朝中央政府是大力禁止的。《元典章》刑部二有《禁止惨刻酷刑》的专门条目,规定:“鞫狱之具,自有定制,比年以来,外路官府,酷法虐人。有不招承者,跪于瓷芒碎瓦之上,不胜楚痛,人不能堪。罪之有无,何求不得!其余法外惨刻,又不止比。今后似此鞫问之惨,自内而外,通行禁断。如有违犯官吏,重行治罪,似望体皇上恤刑之本意,去酷吏肆虐之余风,天下幸甚。”从这一条文中,值得后人细细思索的是,在元朝时代,下级州府官员一些过分的拷问手段都受到元政府的大力禁止,而以人道主义精神提出“不胜楚痛,人不能堪”这样的质问,这跟明朝时代政府公开提倡重法酷刑,以此恐吓天下人行径的差距是何等之大。

  二、科技先进,举世无匹。

blob.png

  元朝不但是中国数学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巅峰。

  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完全代表着宋元数学的最高水平!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Sarton)在他的名着《科学史导论》中认为《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着作之一”。清代数学家罗士琳在评论朱世杰的数学成就时说:“汉卿在宋元间,与秦道古(九韶)、李仁卿(冶)可称鼎足而三.道古正负开方,仁卿天元如积,皆足上下千古,汉卿又兼包众有,充类尽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意思是说朱世杰数学成就博采众长千古难得尤其超越了宋朝数学家秦九韶和金末元初的数学家李冶。

  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世祖至元时代修撰《授时历》、制作简仪、大明殿灯漏等辉煌成果远远领先西方数百年。明人徐光启对元代郭守敬在天文学历法上的巨大成就赞叹说:“乃守敬之法,三百年来,世共推归,以为度越前代。” 同时徐光启也认识到明朝数学衰落的可悲现实,因此对这种情形批判道:“算术之学特废以近代数百年间耳。”而徐光启好友李之藻对于明朝天文官员们的评价是:“在台监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晷堂方案,尚不知为何物者。”真是可悲啊!

  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也反映了徐光启和李之藻的评价——当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在南京看到明初从元大都运到南京的郭守敬制造出的天文仪器,不禁赞叹说:“其规模和设计的精美远远超过曾在欧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这类东西。这些仪器虽经受了二百五十年的雨、雪和天气变化的考验,却丝毫无损于它原有的光荣。” 但是由于南京与北京的地理纬度不同,所以元大都的仪器不经过调整不适合在南京使用。利玛窦因此非常犀利地嘲笑明人说:“至于日晷,他们知道它从赤道而得名,但还没学会怎样依照纬度的变化摆正日晷。”

  三、生活小康,养济有院。

blob.png

  在如今诸多史书上,都说元朝黑暗民不聊生,所以百姓揭竿而起。的确,元末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天灾导致流民四起,所以白莲教趁机煽动他们造反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元朝大部分时间里百姓基本过着幸福快乐的小康生活。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 ”“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 ”

  明朝人李开先则在《西野春游词序》一语道破元人小康生活的真实原因:“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就连反元夺取政权的朱重八穿上龙袍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某些人如果以为那是元人黄婆卖瓜,那就大错特错了,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华之后,他的所见所闻跟元人所记载毫无区别,他当时走了中国沿海,在游记中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满纸的惊叹,如“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富有强盛的了!”“中国人是各民族中最精于工艺者,这是远近驰名的!” “对商旅说来,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旅客,虽携带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可放心。”

  即使在元朝天下大乱之后,江南仍然有不小的一部分地方,生活水平依然很高,如昆山顾瑛凭借赀雄一邑的财力、风流豪爽的个性、机敏妙丽的才情,周旋骚坛、振兴风雅,主持艺林盛事——玉山雅集达二十年之久。其中往来玉山亭馆,与其更迭唱和之文人多达二百余人,今存诗三千多首,堪为元代文化史上最后的辉煌。可惜元明易代之后,顾瑛被抄家没收财产发配凤阳颠沛流离而死,玉山风流烟消云散,这谁谁干的呢?不说你心里也有数。

  四、万国来朝,礼仪之邦。

blob.png

  毫无疑问,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王朝里,唯有元朝国际地位最高。

  《明太祖实录》曾记载了朱重八对大元盛世万国来朝羡慕不已的言论:“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口中的“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体现了元朝政府法制清明社会秩序良好,而“四方无虞,民康物阜”则体现了元朝国际地位高,民众生活好,社会物资财富充足的特征。

  至今,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还是各界讨论的焦点。中国人素质一直这么差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至少元朝的时候不是这样。许多人片面以为,中国历史上以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社会风气好,其实汉唐时期社会风气还不如元朝盛世时代。元末大诗人戴良就在《皇元风雅》序言中记载:“祖宗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重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重髫之童,相于欢呼鼓舞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可及。”

  马可波罗就曾在他的游记中提及对元朝城市居民的观感:“他们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男女因为邻里关系,而亲密如同家人。”

  而法国教士鲁布鲁乞对元朝社会风气的回忆更为细致而真切:“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它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

  罗马教皇使者鄂多立克来华之后,则在他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中对元朝社会发出了最为激赏的浩叹:“这样多不同种族的人能够平安地相居于唯一权力的管理之下,这一事件在我看来是世间一大奇迹。”

  五、文教鼎盛,邻国羡慕。

blob.png

  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

  元朝对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也相对重视,多方扶持,而且蒙古、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一起,加入到书院建设者的行列,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

  而且,元代书院的教学进一步扩展,不再局限于人们共知的传播程朱理学而求科举及第的传统内容。如元历山书院是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所,也是惟一的一所实行医科教学并开办门诊业务的书院,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又如元西湖书院不仅是元代的国家出版中心,在整个中国出版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元代教育的盛况使得朝鲜半岛的高丽人惊羡莫名。如金东阳曾称赞说:“今我皇元,巍巍赫赫,始以武功定天下,今以文理洽海内,起钧筑而当钧衡,弃草莱而谈道义者,不知其几何!”

  六、疆域辽阔,军力强大。

blob.png

  大元帝国在13世纪来说就好比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至元时代元世祖诏修全国舆地图志,主持其事的秘书监臣奏称:“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后来中书左丞许有壬在《大元一统志》序言中自豪宣称:“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不仅朝廷官员自豪满满,就连民间普通元曲作者们也是如此,如吴弘道在元曲《越调·斗鹌鹑》唱道: “先收了大理,后取了高丽。都收了偏邦小国,一统了江山社稷。”

  可悲的是,现代的中国人很少知道这样的历史真相——元朝在缅甸蒲甘王朝攻入云南边境的时候云南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忽必烈为首的大元中央政府周围和以赛典赤为首的云南地方政府周围,对来犯的缅甸入侵者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七百破四万,仅死一人,创造了亚洲战争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这场以少胜多的对缅自卫反击战,后果会怎样?我们很难设想!也许,朱明时代缅甸东吁王朝的缅军"分道入寇,伤残数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数年以后,人犹切齿,而且"大理、鹤庆、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无遗村遣户,不死而徙耳"的明代云南惨剧就会提前上演!

  看了这六个历史真相,不禁想问,曾经的辉煌,在接下来“更伟大”的朝代里,应该更进一步呀,但可惜的是,历史走向就到此为止,明朝那些短视统治者及奴才文人看不上这些。实际上,从后继者明朝的那些短视统治者及奴才文人看来,凡是言说元朝黑暗腐败残暴的言论,都是客观正确的;凡是讲述其辉煌的描述,都是值得商榷的,都需要再讨论;凡是涉及到元明易代文明倒退的记载,都需要严厉禁毁或删改;凡是影响到明朝统治的民间言论文字,都需要大力监管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万国来朝——决断!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他接着说道:“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
· 万国来朝——信念
也先最近比较烦。近几天,他经常会到弟弟伯颜帖木儿的营帐去转转,当然不是看他的弟弟,而是去看那个人质——朱祁镇。每次看到朱祁镇的时候,也先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无价之宝。有了这个人,就能不断从大明帝国那富庶的国库中拿到金银财宝,因为这个人是大明帝国的皇帝,为了赎回他,大明会交出所有的财富,但他却不会把朱祁镇还给大明。有这么好的一张长期饭票,干吗要一下子兑现呢,整存零取不是更好吗?等到钱不够花了,就去找对方要,而他们是不敢不给的,今后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了。所以,他经常会巡视这个叫朱祁镇的人,每一次的巡视都会让他十分开心,因为他明白,他正在巡视着自己的财宝。在他的眼中,朱祁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金灿灿的黄金和白花花的白银。最初的生活是甜蜜的,他告知了人质家属,并且索取赎金,不多久,就有人送来了大批金银珠宝,全部笑纳后,他作出的反应自然不是放人,而是接着索要。在他看来,皇帝在自己手中,对方一定会乖乖听...
· 流星从何处来
原文标题:流星何处来太空中的大小颗粒物质受地球引力的吸引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光,在地球上的人们看来就是流星划过天空。偶然产生的流星并不是大家所关注的,大家关注的是另一类流星,它们成群结队,在一年的某些特定时间出现。科学家已发现这些流星群都是与某些特定的彗星有关。彗星绕太阳运行,在接近太阳时会使彗星里的物质融化喷发出来,形成长长的“大扫帚”,因此民间也常将彗星称为“扫帚星”。彗星喷发的物质会散布在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当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时,在某个时间穿越彗星运行的轨道,这些留在彗星轨道上的物质就会被地球吸引闯入大气层形成流星雨。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彗星的轨道以及它散布在轨道上物质的情况,能准确地计算出流星雨发生的时间。例如,狮子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坦普尔——塔特尔彗星。
· 万国来朝——力挽狂澜
在怀来城内的守将亲眼见到了这一幕惨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天塌了。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已经不堪一击。后宫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姜还是老的辣,此时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他明确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是当前必须先解决的首要矛盾:皇帝是生是死?是啊,乱成了一团,把皇帝给忘了,要知道,这确实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兵没有了可以再召,大臣死了可以再考,其实皇帝死了倒也没有什么,再立一个就是了。问题在于你得先确定朱祁镇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万一把他当成死人注销了户口和皇籍,另外立了皇帝,过两天他自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你还要脑袋不要?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你朱祁镇不算啥,但问题在于你得给个准消息,死了开追悼会,活着咱们...
· 万国来朝——夺门
歇斯底里的朱祁钰终于用棍棒为自己争得了平静的生活,但这平静的生活只有两年。景泰八年(1457)正月。按照规矩,朱祁钰应该去主持郊祀,可他已经病重,已然无法完成这件事,更让他心灰意冷的是,眼见他病重,大臣们非但不慰问他的身体,反而趁此机会上书让他早立太子。人还没有死,就准备定棺材、分行李了。朱祁钰的愤怒已经无以复加,他急火攻心,病情加重,实在没办法了,他便找来了一个人,让他替自己去主持祭祀。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他叫来的这个人正是石亨。此时的石亨已经成了于谦和朱祁钰的敌人。北京保卫战立下大功后,他得到了最高的封赏,被册封为侯爵,而功劳最大的于谦却只得到了少保的虚名,石亨心里不安,便自行上书保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算是礼尚往来。可他没有想到,于谦对此并不感冒,反而对朱祁钰说了这样一段话:“石亨身为大将,却保举私人,应予惩戒!”搞什么名堂,保举你的儿子,不但不领情,竟然还去告状!石亨不能理解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