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敌,为了窝阔台家族还是传统和豪情
在之前的文章忽必烈派“心腹”去察合台汗国收拾残局,不想此人却是一个反骨仔提到了海都。
海都在八剌牵头举行的塔剌斯河会盟上被推举为“大汗”,但正如前述:
这个大汗称号更多的只是空名,这是让当时势力最弱、位置最东的海都去当搅局“忽必烈新秩序”的“猫脚爪”的对价,也是海都火中取栗的酬劳。
只有当八剌被伊儿汗国大败之后,海都才真正走到了前台,海都送了八剌的命,又扶持了八剌的儿子笃哇作为名义上的察合台汗国可汗,建立了以自己为首的窝阔台、察合台两汗国联盟,他被尊称为“阿干”(蒙古语的哥哥),成了超越蒙古帝国王统概念的“家长”、“长辈”、“领导人”的角色,与元朝展开了持续的对抗。
海都(1235—1301)比忽必烈(1215—1294)年轻20岁,终其一生,他是忽必烈的死敌。
海都是曾经的第二任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之孙,合失之子,合失是窝阔台的第五子,是贵由大汗(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和阔端太子、阔出太子的弟弟,被称为合失大王,他嗜酒早卒,在海都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身为孤儿的海都在成吉思汗的斡耳朵长大,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历史选择了这个孤儿成为窝阔台汗国的领袖。
三子窝阔台成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是成吉思汗周密的思考,也有出于无奈的一面,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成吉思汗在讨论接班人问题时首先让长子术赤发表意见,次子察合台便以术赤并非成吉思汗亲生进行攻击——显然,察合台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长子,对大汗之位的觊觎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术赤和察合台势成水火,窝阔台才作为折衷方案的产物继承了大汗之位。
针对窝阔台“只恐后世子孙不才,不能承继”的谦(忧)逊(虑),成吉思汗还毫不隐晦地发布命令:
只要窝阔台还有一个吃奶的后代存在,他在继承祖先的皇位、国家的旗帜和军队的统帅权方面,就优先于其他的儿孙。
关于这一约定,《蒙古秘史》的原文是窝阔台后代只要有一个
青草里包裏呵牛不吃,脂膏里包裏呵狗不吃
只是成吉思汗的回答变成了:
窝阔台子青草里包裏呵牛不吃,脂膏里包裏呵狗不吃生了,我的子孙里一个好的也不生。
也被译作:
若窝阔台的子孙每都不才呵,我的子孙每岂都不生一个好的?
这显然是拖雷子孙夺取大汗宝座之后编造并阑入《蒙古秘史》的“私货”。
拖雷系的蒙哥成为大汗之时,窝阔台孙子失烈门等因为“谋反”罪名被或处死或流放,而对那些支持自己的窝阔台家族成员,蒙哥则极力笼络,比如被窝阔台夺走赐给阔端的三千户仍然归阔端子孙管理,海都被封在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东南塔尔德库尔干一带),也是这一系列优待政策中的一个,可是海都并不领情,反而借此培植羽翼,扩充实力,等待着机会。
一般认为,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中海都支持阿里不哥是他和忽必烈结怨的缘起,但是,作为窝阔台家族的成员,海都其实对阿里不哥也未必有多爱,支持阿里不哥说到底也是其本身战略和策略的一部分。
胜利后的忽必烈多次召海都入觐,海都都以马瘦为由拒绝了。
忽必烈派遣八剌前往察合台汗国备的重要原因,也包括希望八剌控制察合台汗国后牵制海都,但没想到的是,八剌这个反骨仔反而和海都形成战略同盟,在只涅平原之战失败后,权威一落千丈的察合台汗国更成为海都的囊中之物,能够予取予求。
忽必烈又派出了由自己第四个儿子北平王那木罕率领的大军进驻察合台汗国本部的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县阿力麻里境内),以威慑反对他的窝阔台、察合台家族联盟。
也在此时,阿八哈的伊儿汗国军队和那木罕的军队东西呼应,形成了夹击之势,眼看海都即将药丸。
但是事情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突如其来又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变局。
身在军中的蒙哥大汗的另一个儿子昔里吉和阿里不哥的儿子药木忽儿、灭里帖木儿发动叛乱,将大军指挥权夺取,又将忽必烈的儿子那木罕和外甥安童(之前提到的忽必烈谋臣霸突鲁之子)擒拿后送到了海都手中。
依靠强大军事实力弹压中亚地区的元帝国军队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忽必烈政权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叛乱者来说,忽必烈是兄长、伯父,也是敌人,他们的诉求是建立一个的拖雷系新政权,这显然和海都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海都和金帐汗国的忙哥帖木儿都选择了袖手旁观。
刚刚灭亡南宋的大将伯颜被忽必烈派到了漠北蒙古高原,击溃了昔里吉的叛军,叛军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向忽必烈投降,只有药木忽儿、灭里帖木儿选择了投奔海都。
阿里不哥的儿子们仍然继承原先拖雷领地的大半部分,他们统治着阿尔泰地区。
这样一来,海都为首的窝阔台家族,海都的傀儡笃哇领导的察合台汗国,以及统治着阿尔泰地区的阿里不哥家族,因为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仇恨,从西到东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这就是在波斯语史书中记载为mamlakat-i Qaydui也就是“海都之国”的集团。
这一态势在中亚地区维持了20多年,最终忽必烈还是没有解决中亚问题。
之后的海都和东方三王族的领袖乃颜等人东西呼应,不断给忽必烈和元朝朝廷制造着麻烦和危机。
终其一生作为忽必烈的敌人,海都的败亡显得十分吊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认同忽必烈新体制或者被驱逐出的人无不觉得海都这里是最好的避难所,但是等到忽必烈去世,这些人就没有必要留在海都身边了。
在以传统的游牧生活和蒙古人固有的豪情而骄傲的海都和大元帝国统治下富庶的经济生活、奢侈的贵族享受和元朝皇帝丰厚的赏赐相比,他们选择了后者,1297年,阿里不哥一系的实力派为首,大批蒙古骑兵投归元成宗铁穆耳(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之子)麾下,元成宗大喜之下,改元大德,表示热烈欢迎和除旧布新之意。
此时的海都,只好联合笃哇和灭里帖木儿,倾其全部兵力,向元朝发动孤注一掷地战争。
为了应对海都,元成宗命令晋王甘麻剌和其长子也孙铁木儿(后来的泰定帝)、安西王阿难答(忙哥剌的次子)共同对敌,同时将中央政府的王牌精锐部队钦察、阿速、康里等各族军团(可以理解为元朝的马木留克骑兵)交给了侄子海山率领,并将其部署在阿尔泰最前线。
从1300年到1301年,蒙古高原西部到阿尔泰之间见证了蒙古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
战线之长、作战半径之广、参与部队之精锐、战事之惨烈,在蒙古历史上是空前的。
晋王甘麻剌父子的军队被海都大军痛击,大败亏输(战后落荒而逃之人被调配去云南,其实就是流放),幸而海山(即后来的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身先士卒,带领元朝军队扭转了败局。
最后,元朝大军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海都联军,海都本人膝盖中了一箭(就是字面理解),仓皇后撤,1301年,他因为箭伤而去世,结束了和忽必烈及其子孙周旋的一生。
这次会战向世人证明,此时身兼大汗的元朝皇帝虽然某种意义上只是名义上的共主甚至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其政权拥有的军事力量仍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