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晋文帝司马昭简介 灭蜀汉,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72
转发:0
评论:0
晋文帝司马昭简介灭蜀汉,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钟会、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人物简介

  司马昭(211年-265年)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战略家。

  司马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传记翻译

  继其兄长

  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249年(魏嘉平元年)司马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251年司马懿死後,他的兄长司马师继父丞相位,他本人继父晋公位,废魏帝曹芳,立曹髦。255年司马师死後,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官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256年又进为大都督、高都公。

  寿春之战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反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反叛。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与此同时指挥魏军主力包围了寿春的近十八万吴军和叛军,一面设计让他们误以为救兵将至,不再节约粮食,一面招降瓦解敌军,诸葛诞的部下大量归降,突围攻击魏军防御工事未成,内部矛盾激化,诸葛诞杀文钦,文钦的儿子投降司马昭,绕城劝降,城中将士见文钦的儿子都被赦免,皆有降意,司马昭见城上守军都持弓而不放箭,就下令说可以攻城了,魏军攻入寿春,胡烈临阵斩诸葛诞,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吴军直接投入战斗的高达十几万,和诸葛诞的十八万军队相加超过三十万,超过了司马昭指挥的二十六万人,而魏国还要在西部抵御蜀国的进攻,最终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战争。同时,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谘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击败了孙吴营救诸葛诞的军队,司马昭被晋升为晋公和相国。司马昭不受。

  司马昭之心

  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率领宫人三百馀人讨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后来司马昭以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曹魏元帝。

  魏灭蜀之战

  263年夏,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追封文帝

  魏元帝于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265年司马昭死後葬在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建立后他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洛阳虎牢之战
虎牢之战,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发生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带,是役,李唐军队一举击败驰援洛阳王世充的窦建德10万大军,紧接着又迫降了困守洛阳的王世充,从而翦灭了当时中原地区的两股主要武装势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隋代末年,隋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残暴,它横征暴敛,荒淫无道,刑罚酷烈,兵役苛繁,结果民不聊生,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到公元617年初,农民起义形成了三大起义军中心,李密瓦岗军转战于河南地区,窦建德起义军活跃于河北一带,杜伏威起义军崛起于江淮地区。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歼灭了大批隋军,使隋王朝统治濒临于彻底崩溃的边缘。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抱着各种政治目的,纷纷起兵反隋,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就是其中之一。公元617年春夏之交,隋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今山西太原东南)起兵。李渊父子是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封...
· 木华黎:为蒙古帝国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
四杰木华黎,曾受命攻略辽西辽东,为蒙古帝国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木华黎,为蒙古机刺亦儿部人,是蒙古帝国时代杰出的草原英雄之一。成吉思汗有八个骁勇非凡、战功显赫的助手,被成吉思汗称作自己的“四匹骏马”和“因头猎犬”。比较起来,“四杰”比“四狗”的地位更高,与成吉思汗的关系也更密切些。而在“四杰”之中,又以木华黎武功最为卓著,被誉为“多谋略,雄勇冠一时”。他曾受命经略辽西、辽东,为蒙古帝国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是当时与东北地区关系较大的一员蒙古将领。在蒙军早期诸将中,木华黎不仅“雄勇冠一时”,而且以“多谋略”著称。成吉思汗的两次攻金,主要是以掠夺为目的,大军过处,恣意烧杀抢规,一律焚为平地,而且是边占领边放弃,不大在意地方政权的建设。相反,木华黎由于吸收了大批汉、女真、契丹等族的官吏和知识分子,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统治经验,因而使蒙军的方...
· 公元280年 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便着手准备灭掉吴国。晋泰始五年(269),晋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他操练士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同时经常与晋武帝商量盘算灭吴的大计,羊祜为晋灭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晋咸宁四年(278)羊祜病逝,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继续羊祜未竟的大业。279年,杜预和王濬上表晋武帝请求发兵征讨吴国,朝廷中张华等主战派也努力排除贾充、荀勖等人异议,奉劝晋武帝发兵,司马炎同意了请求,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伐吴大计,掌管漕运粮饷,同时,下诏伐吴。晋咸宁六年(280)三月,晋龙骧将军王濬自武昌直取建业,吴军望旗而降,王濬兵甲满江,旌旗遮天,威势甚盛。三月十五日,率领八万士兵,百里船队进入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北郊)。吴帝孙皓向王濬投降。至此,吴国灭亡。全国复归统一。李密作《陈情表》西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李密被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多次临门,郡县官员...
· 这位皇帝励精图治,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唐朝灭亡后,中国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在公元907年到960年这50多年的时间中,有一位皇帝却被后人称颂,为百姓所爱戴。柴荣是今天河北邢台人。是当地的望族。不过从小就被郭威收为养子,在其身边长大。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因为精明强干,生活节约简朴,广受百姓和将士们的拥戴。由于年轻时候跟着商人做过买卖,对社会积弊有所了解。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其治理澶州,在他治理之下,百姓安居乐业,盗贼都不敢来作案。柴荣办事谨慎,虚心纳言,从未因为言论而滥杀无辜,专门下诏书要求群臣上书言事,还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要求20多人翰林学士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他欣然采纳大臣王朴《平边策》先易后难的主张,并且付诸行动。西取后蜀凤陇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辽,兵不血刃,取三关四州,这些都是柴荣在位短短5年时间取得的成果,...
· 官渡之战:给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