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9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如果出一道题给你,请报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国号,大概最先跃进脑海里的会是自

  如果出一道题给你,请报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国号,大概最先跃进脑海里的会是自认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吗,当你在随意地数出这些朝代的时候,已经有欠准确了。元、明、清并非是这三个朝代的国号,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元、大明、大清。

  关于国号,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揭晓。“华夏”儿女的说法与“夏”朝有什么关联?外国人习惯称中国为“唐”,这里的唐和唐朝又有什么渊源?生活在十朝都会的南京,我们也很关心那些曾经定都南京的国号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讲述国号的奥秘,今天,我们邀请胡阿祥教授为现代快报读者“加课”,提前聊聊与中国历史关系最为紧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国号。

  一般人认为朝代就等同于国家的国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朝代是指建立这个国号的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国号是指这个帝王家族统治时代的国家称号。

  以一首流传久远的《朝代歌》为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其中,很多都不是国号。有些是统称,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它们是一段时间内一批国家的统称,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有些则是习称。像西周、东周,因为它们的都城分别在今天的西安、洛阳,一在西、一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其实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

  另一些是合称。像两汉,指的是西汉与东汉,或者前汉与后汉,而两晋,指的是西晋与东晋,这西、东、前、后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国号本来就叫汉、晋。

  还有一些是简称。像元、明、清,其实应该是大元、大明、大清国号的简称。这种称“大”的国号,从大元开始。

  对国号,我们还有一些误称。像我们常说的三国,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魏、蜀、吴。其实这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魏、汉、吴。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汉,不是蜀,蜀是他人对刘备以及刘禅政权的贬称。不仅如此,数起统一王朝的国号,通常来说我们还会漏掉几个国号。比如王莽的新朝、武曌的周朝。

朱元璋

  看来国号还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不仅叫错了一些国号,还漏掉了一些国号。

  在叫得出的这些国号中,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统治者既然选用这些字作为国号,就意味着它本身带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种禾养口、晋是前进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于大清,则是皇太极从金改过来的,同时他还改女真为满洲,如此一来,清、满洲三个字都带水,寓含着水克火、大清灭大明的吉祥兆头。

  看到了吧,国号中隐藏着如此多复杂曲折、委婉奥妙的深意。

  以夏为国号的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仅存在了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没有远离我们,“华夏”更是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国历史纪年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约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启是夏的开国之君。西汉的司马迁最早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夏朝进行系统记载,然而司马迁距离夏朝也有近两千年了,他对夏朝的记述尚有许多说不清的地方,我们又如何说清“夏”为何为“夏”呢?

  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来历,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义。甲骨文中的“夏”,其实是蝉的形象。“夏”为何会化身为蝉呢?

  原来,蝉是夏天极为常见的昆虫,《礼记·月令》中说“仲夏之月……蝉始鸣”。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种物质来代表。“春”是草初生的样子,“秋”是禾稼成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也同样,“假蝉为夏”,就是用蝉的形象来代表夏天。

  同时,在古人看来,蝉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复活永生,这从考古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当时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即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原来这才是“夏”国号出现的意义所在。

  那么,“夏”为何又会和“华夏”组合在一起,逐渐成为汉民族乃至中国的代称呢?

  原因是,商灭夏,周又灭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复夏”的旗号。原来,商是由东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与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据说周人的祖先曾经担任过夏朝的农官,所以周打着夏的旗号,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周人“反商复夏”成功后,周朝自称为继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也就称为诸夏了。

  后来诸夏国家又称为华夏。“华”与“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华”,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花”。引申到文化上,华指灿烂的文化,华夏名号,也就显示了文化的传统正宗、超凡脱俗。

  到了春秋时期,属于华夏集团的诸侯国,有着“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样,华夏名号又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乃至成为民族的名称。

  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人。

  如此说来,“华夏”这个说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动物之蝉的组合,寓意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

  汉

  刘邦钟爱的国号“汉”

  有盛大伟大的意思

  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来说,“汉”无疑是最鲜明的记忆与最显眼的符号,“汉族”“汉语”“汉字”……其实,这一切皆源自汉国号。

  其实,“汉”对于刘邦来说,最初是个屈辱的称谓。按照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然而作为诸侯统帅的项羽却违背了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本来刘邦对“汉”是耿耿于怀,为何又一改初衷呢?

  这其实源于萧何的一番话,萧何对刘邦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既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到汉,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天,因此若以“汉”作为王国之号,也就和“天”联系起来了。

  胡阿祥还告诉记者,“汉”本身就是个美好的字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汉,漾也”,“汉”的上源称“漾”。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即发源时的“汉”,因为水流弱小,所以拟声为“漾”,微波荡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才又拟声为“汉”,这样,“汉言其盛”,“汉”也因此有了盛大、伟大一类的美义。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地区许多民族的语言中,表示“伟大”“盛大”意思的词,都发音为“han”。如大“韩”民国、成吉思“汗”,都表示“伟大”“盛大”的意思。再从字形上看,“汉”的古体也就是战国时的写法,左为“氵”,右上为“或”,右下为“大”,这样,古体的“汉”字由“氵”(水)、“大”、“或”(國)组成,同样带有明显的美义。汉国号此后,又被其他许多建国者所沿袭使用。因为汉朝时间超过了400年,且疆域辽阔,国势强大,对周边各国都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域外往往称汉朝及汉朝以后的中国为汉。魏晋以后,汉更是取代了传统的诸夏、华夏族称,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不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定国为何挽救不了大明王朝?原因是什么
1652年初,李定国率军自云南出兵八万,进攻湖南。由于准备充分,李定国势如破竹,先取沅州、靖州,又攻桂林。清军遭遇巨大失败,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占领桂林后,马上抢占柳州、衡州等地,兵锋直指长沙。清廷闻讯,大惊之下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锋芒,李定国后退撤离长沙退守衡州诱敌深入。清军主帅、亲王尼堪尾追而至,李定国设伏包围清军,大获全胜,尼堪被阵斩,清军全军覆没。李定国的桂林、衡州大捷,震动满清朝野。不到一年的时间,纵横数省,收复湘、桂,击败清军数十万,再次掀起了抗清运动的高潮。黄宗羲赞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李定国极大地阻击了清朝南下的步伐,此时江南地区的抗清运动此起彼伏,郑成功等又在东南沿海不断袭击清军据点。清朝可谓疲于奔命,清朝内部甚至有与李定国划地而治的打算。当时李定国在汉人眼中,就是再造河山的存在。对比清朝的疲...
· 朱元璋为何立国号为明,和明教有何关系?
朱元璋出身贫民,于元末之际投奔红巾军,开始了他的发迹之路,最终凭借个人高超的智慧一步步登上皇位,并建立了大明,那么朱元璋立国号为大明是不是和明教有关系呢?网络配图元末的红巾军主要由明教和白莲教组成,朱元璋的手下可能有一些人和明教有些关系,影视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更是将朱元璋刻画成明教中的一个心机baby,不过毕竟是小说,不能当真。网络配图朱元璋夺得天下后,里国号为明,那自己就是明王了,这符合当时农民义军中流传的“明王降世”的口号,以此的确可以堵上民众继续反叛的理由。不过这应该并非是朱元璋的本意。网络配图明朝继承的元朝而非宋朝,朱元璋即位后就下诏明示了元朝的合法正统地位,编写《元史》,元的国号取自《易经》“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文中有“大明”的文字,朱元璋取国号为大明,是继承元朝,事实上,明朝各方面的制度也都是继承的元朝...
· 解密: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会定国号为“大明”?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把明太祖朱元璋写成了明教教主张无忌的下属,并在小说结尾写道:“朱元璋派徐达带兵北伐,将元顺帝赶入塞外沙漠,元朝就此灭亡。朱元璋倒还记得明教,将他所建的朝代称为【明朝】。”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朱元璋开国之后,在诏书中确实只说“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然而却并未说明原因,这无疑给了人想象的空间。按照惯例,一个新的朝代诞生,其国号一般都有来历,如唐朝之“唐”,来自于唐高祖李渊之前“唐国公”的封号;宋朝之“宋”,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原先的藩镇所在地“宋州”,这都是有渊源的。而朱元璋则不然,在建立明朝之前,他的爵位是“吴王”,然而,他并未沿用“吴”作为国号,反而凭空生造了“大明”二字,这又是为什么呢?朱元璋既然没有说明原因,后世的研究者自然只能猜测了。据著名明史学家毛佩琦教授的解释,朱元璋“大明”国号的来历,很可能与传说中的“五德终始说”有关系。“五德终始说”这个概念,...
· 刘邦为何定国号为汉?被封汉王时明明怒不可遏
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其名称来源于西楚霸王项羽给其的分封。灭秦之后,项羽执天下牛耳,主管灭秦功臣分封事宜,刘邦被封在巴蜀汉中之地,故称汉王。刘邦而后夺得天下,国号遂定为“汉”。是刘邦喜欢项羽给他的这个封号吗?非也,刘邦非但不喜欢,还非常愤怒,甚至到了不惜和项羽拼命的地步。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刘邦的受封之地,是秦朝时流亡犯人的地方,那个地方地势崎岖,山高路远,荒蛮异常。项羽对刘邦的这种分封,无疑是一个背信与羞辱之举,难怪刘邦听后大怒,要和项羽拼命。但刘邦最终翻身打败项羽,登基称帝,项羽给他的这个封号却没有改,依然被沿用。可见,其中还有其他的原因。首先,是“汉”这个字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汉”被解释为汉水,也就是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脉支流。刘邦被封的巴蜀汉中之地,其称号便得自于汉水,故称“汉”。这个地方虽是秦时流放犯人之地,但得益于汉水的灌溉之利,也是“天府之国”。肥沃的平原,险峻的...
· 明王
源流明王的明(vidyā),为智慧光明的意思,在密宗,指的是真言陀罗尼。王(raja,拉者),则是尊胜、具威力的意思,是对于君主或皇帝的一种尊称。明王的意思即是真言陀罗尼的持有者。明王在佛教中归属在佛部、菩萨部之下,属(鬼神)明王部,共三十四尊。明王属于佛的教令轮身,刚强众生难以用说法柔顺调伏,须以威猛教令强制调伏之。明王是诸佛、菩萨用以降服妖魔的忿怒形像,以卫护佛门为己任,并教化、调服不信从佛法的刚强众生,使用善巧方便方法以大威力大忿怒相令其敬畏降伏,归依佛法。主要明王五大明王不动明王-中央方位镇守明王,大日如来化身降三世明王-东方方位镇守明王,阿閦如来化身军荼利明王-南方方位镇守明王,宝生如来化身大威德明王-西方方位镇守明王,文殊菩萨化身金刚夜叉明王-北方方位镇守明王,不空成就如来化身其他明王(部分)爱染明王孔雀明王马头明王-观音菩萨化身大轮明王-弥勒菩萨化身步掷明王-普贤菩萨化身大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