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高允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中书博士高允生平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47
转发:0
评论:0
高允简介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中书博士高允生平,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五帝,以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死后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祖父高泰。父亲高韬,少时以英朗知名,同乡人封懿雅相敬慕。任后燕慕容垂的太尉从事中郎。北魏道武帝灭后燕,任高韬为丞相参军。早年过世。

  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十分惊异,感叹说:“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高允十来岁时,为祖父高泰奔丧还归本郡,家中财产都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身归沙门,取名法净。不久又还俗。高允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郡中召他为功曹。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当时他已有四十多岁。杜超因为春天快到而诸州囚犯多不能判决,于是上表让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头前往各州,共同评决狱事。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获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杜超幕府解散之后,高允回家教书,受其学业的有一千多人。神麚四年(431年),他与卢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迁任侍郎,与太原张伟二人都以本官兼任卫大将军、安乐王拓跋范从事中郎。拓跋范是太武帝的宠弟,西镇长安,高允辅佐他很得当,秦地人很是称赞他。不久高允就被征召还朝。高允曾经作《塞上翁诗》,诗有混同高兴悲伤、遗落得失的情致。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西讨上邽,高允又以本官参与拓跋丕军事。凉州平定后,因参与谋划之功,朝廷赐高允爵汶阳子,加授建武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高允
生平父高韬,官太尉从事中郎。少年丧父,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曾让产予弟,出家为僧,法名“法净”。不久还俗求学,常负笈千里。高允好文学,熟《春秋公羊》,初为郡功曹,后为中书博士,迁侍郎。随乐平王拓跋丕平定凉州叛乱。虽居宦显要,家中一贫如洗,住草屋、吃盐菜,儿子以采樵自给。神麚二年(429年)奉诏与崔浩、邓颖、晁继、黄辅等同撰国史,纂成《国书》三十卷。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树在道路的两旁,用一万人工工作300天完成,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崔浩果被夷九族。由于太子营救,允未受株连。文成帝时,位至中书令。卒年九十八。著作有《左氏解》、《公羊释》等。明人辑有《高令公集》。参考书目《魏书》本传
· 北魏高允一史官的担当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
· 北魏高允一史官的担当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
· 北魏高允一史官的担当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
· 李冲简介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内秘书令李冲生平
李冲(450-498),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皓之曾孙,敦煌公李宝之子。李冲好交游,北魏孝文帝初年,任秘书中散、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迁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仍兼给事中。随后转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李冲提出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采纳,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各设一长。北魏国力大增。改置百司,咸阳王师。立太子后,拜为太子少傅。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负责营建新都,封阳平郡开国侯。迁尚书仆射、仍领少傅,改封清渊县开国侯。太子元恂被废时,李冲罢领少傅。李冲受文明太后(冯太后)所宠幸,每月赏赐多达数十万钱,进爵陇西公,太后又密赠珍宝、御物到其府第,外人不得而知。李冲原本家境清贫,自此成为富室;然而李冲谦虚自牧,慷慨散财,从族人姻亲到乡里邻人,都分及财物。李冲年四十余岁时,鬓发班白,姿貌丰美,未有衰老之状。李冲因自己提拔的李彪跟自己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