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韩信被冤杀:刘邦为何制造西汉史上第一大冤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4
转发:0
评论:0
韩信被冤杀:刘邦为何制造西汉史上第一大冤案?,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这位旷世名将,最终因“谋反”之罪横遭杀戮,死非其所,实堪哀伤。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瞻仰韩信庙时的感慨:“将略兵机命世雄,仓皇钟室叹良弓!”

  古往今来,许多人认为韩信并未谋反,这是刘邦、吕后制造的一大冤案。那么,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韩信又是怎样被诛杀的呢?

  韩信功高至伟被刘邦猜忌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其军事才能在《史记》中早已为世人熟知。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军事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军事家。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自出山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见《史记》),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其卓著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

  然而,韩信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他在政治斗争上几乎等于零。韩信幼年时丧失双亲,因家里贫穷,所以衣食无着,想去充当小吏,却无一技之长,也未被录取。因此终日游荡,往往寄食于人家。他曾和亭长很要好,经常到亭长家里去吃饭,吃多了,也就惹得亭长的妻子厌烦。于是,亭长的妻子提前了吃饭时间,等韩信到的时候,碗已经洗过很久了。韩信知道惹人讨厌,从此不再去了。他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有时运气不佳,只好空腹度日。那里正巧有一个临水漂絮的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每当午饭送来,总分一些给韩信吃。韩信饥饿难耐,也不推辞,这样一连吃了几十日。一日,韩信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他日发迹,定当厚报。”谁知漂母竟含怒训斥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路,反受困顿。我看你七尺须眉,好似公子王孙,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说完,漂母拿起漂絮而去。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钻了淮阴年轻屠户的裤裆,后人称之为“胯下之辱”。

  楚汉战争前期,刘邦总是失败,汉军中的许多人不看好他,都逃跑了。韩信也逃跑了,却被萧何追了回来。“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就是这段。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任韩信为将,韩信正式登上了楚汉战争的舞台。

  韩信被起用后,其展现的军事才华令人瞠目结舌。刘邦对韩信生出相见恨晚之意,对他言听计用。因此,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刘邦为其提供的宏大舞台上运筹帷幄,自由驰骋,恣意挥洒其军事才情。

  在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垒的严峻关头,韩信握有可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所以,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韩信不为所动,他在拒绝武涉时,说出了肺腑之言:“想当年,我投奔项王帐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守卫)。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用,因此我才弃楚而投奔汉王刘邦。汉王对我十分器重,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兵将,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用,我才有如今的成就。他对我如此信任,如果我背叛他会招来报应的。所以,你也别劝了,就算我死了也不会背叛汉王!”

  当时齐国有一个著名的辩士蒯通,也来游说韩信。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利害关系,两次奉劝韩信反叛,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意思是说韩信有些心动,但仍然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刘邦不可能对他怎么样,所以最终还是拒绝了蒯通的劝说。

  韩信被刘邦重用四年后,也就是前202年末,韩信率各路汉军约四十万大军,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将项羽的十万兵马团团包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灭。项羽仅带二十八人冲出重围,逃至乌江,又被韩信的部队追击,项羽吟颂了著名的《垓下歌》后,挥剑自刎,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

  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贡献是决定性的,司马光就认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而,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的不幸也来临了。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还至定陶,只带了几个随从,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冲进他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缴。韩信一下就成了光杆司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对帮助他得到天下的功臣,猜忌心很重,韩信功高至伟,尤其被猜忌。

  被夺印后的第二年,刘邦大封功臣,把韩信封为楚王,理由是,那里是你的家乡,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给他任何兵。此时,韩信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只能听从刘邦的摆布。

  韩信谋反被杀成了历史上的冤案

  韩信在楚王位上只待了四个月,朝廷就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刘邦急急召见群臣,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要谋反,怎么办?”

  这个告密者到底是谁,《史记》中没有说,只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当时韩信已经没有了兵权,假如是刘邦想收拾韩信,直接动手即可,没有必要采用欺诈的手法。所以,可以断定,这个告密者是存在的,而且摸透了刘邦的心理。韩信与刘邦并非心心相印,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被项羽围困固陵,急切希望韩信来解救。但韩信却趁火打劫,向刘邦讨要自己刚攻占下来的齐地,而且要封他为齐王。起初刘邦不肯,但因为保命要紧,再加上手下人的劝说,最终咬着牙让韩信做了齐王,但是心里一定记着这个仇。所以,即使韩信没有造反之意,由于偏见,刘邦也会相信韩信要造反。大臣们都认为告密属实,所以异口同声地骂道:“亟发兵,坑竖子耳!”此话意识就是:“赶快派兵攻打,活埋了那个王八蛋!”但是考虑到韩信是个打仗的天才,刘邦的臣子中没有与之对抗的人物,于是刘邦最终采取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刘邦假装巡视云梦(今湖北江陵一带),把韩信诓去,然后只用一个壮士就能生擒他。

  韩信收到消息后,意识到刘邦来者不善。他左思右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想到了自己的老乡,曾经追随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身上。

  当年项羽自杀,钟离昧并没有陪项羽共赴黄泉,而是逃到楚地,投奔好朋友韩信。在此期间,刘邦曾通缉过钟离昧,但一直毫无线索。韩信认为,大概是有人告密,捅出了此事。韩信有点后悔当时收留钟离昧了。这时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眛去谒见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韩信思之再三,当面与钟离眛商议此事,钟离眛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说完钟离昧自杀而亡。据说钟离昧自杀前,说韩信:“你真不是一个仁厚之人!”这件事说明韩信并不是一个好朋友,但也说明,他在当时没有背叛刘邦的念头。

  不过,韩信想错了。当他提着钟离昧的首级见到刘邦时,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刘邦命武士绑了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启程回临时国都洛阳。韩信被绑后,长叹道:“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当然应该被烹了。”刘邦不想让人当作是这样的人,他争辩道:“你还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抓你。是因为有人告密,说你要谋反。”韩信听了,也不多辩,任其缚绑。

  回到洛阳,刘邦思来想去,认为韩信谋反并无实据,再说韩信就算有谋反的念头,但毕竟功大于过,于是只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住在长安,在自己身边。

  韩信无故被贬,自然牢骚满腹,常常称病不朝。他自视甚高,认为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是羞耻的事。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韩信出门后,怅然叹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刘邦当然明白韩信这是心中不服,但也没有采取措施,对他的软对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又有告密者告发了韩信。这一次,告密者留下了姓名,这个人叫栾说。

  在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谋反”的故事:阳夏侯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支开左右,与陈豨在庭院里散步。他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表示“唯将军令之”。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你去上任后,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了解韩信的才能,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汉十年(前197年),陈豨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出征。

  栾说的哥哥是韩信的舍人,也就是家臣。很可能是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不符合韩信的心意,韩信就把此人囚禁起来,同时还声称要严厉制裁他。就在栾说与哥哥见面的时候,这位家臣把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栾说,栾说毫不迟疑,立即上书吕后,告发韩信与陈豨密谋造反一事。他说,韩信还与家臣谋划: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不久,陈豨果然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燕王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吕后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吕后和萧何秘密商量后,认定韩信肯定是和陈豨商量过谋反的事情。

  听了吕后的话,萧何也觉事态严重。经过密谋,两人决定:由萧何去见韩信,诈说叛军已经被刘邦平定,陈豨已死,诸侯与群臣皆入朝祝贺,也请韩信入朝致贺。韩信相信了萧何,跟着萧何到了长乐宫。结果可想而知,韩信进宫见不到皇帝,只见到了一大批武士。吕后可没有刘邦那么仁慈,连问都不问,就将他杀了。随后,吕后又下令灭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韩信被杀后,刘邦回到洛阳,听了这个消息后,又喜又叹。至于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刘邦没有问。于是,“韩信谋反被杀”就成了历史上的重大谜案之一。

  剪除异姓王是韩信被杀的真实死因

  韩信临死前,并没有亲口承认谋反之事,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似乎的确与陈豨探讨过谋反事宜。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他在齐王任上时,具备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时不反,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造反,实在是玩火。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韩信之“谋反”是被诬陷,而司马迁则是用了曲笔,明肯暗否。韩信临刑前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大祸临头之际,韩信才后悔未用蒯通反汉之计,这足以说明:韩信终其一生,始终未动谋反之念。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西汉历史上的这一件疑案呢?笔者认为要联系当时西汉建立之初的时代背景来看。

  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巳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

  韩信被杀之后,其他几个在楚汉战争中和韩信同样起过重大作用的异姓王,都被以种种借口所杀。刘邦在剪除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后,曾经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见,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这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万多人遭冤杀?他为何要制造明初第一冤案
《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独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也就是说,这两个主犯根本不承认“谋反”。据野史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申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功臣宿将,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网络配图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朱元璋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他蓄养了奴仆、义子几千人,作为随从亲信。这批人依仗主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
· 韩信谋反是冤案!刘邦知道韩信被诛后很惋惜
韩信墓旧建有庙,据《灵石县志》(清·嘉庆本)记载:“汉高祖征陈豨于代返岭上,会吕后杀侯长乐宫之钟室,函首送帝所,遂葬焉。”元代《重修汉淮阴侯庙记》碑文称,韩信“庙始金明昌”。也就是说,韩信庙最早建于金朝明昌年间,即公元1190——1195年间。以后历代,韩信庙屡加修葺,亦称韩侯祠,成为秦晋古道上一处名胜之地,往来公卿多所拜谒,且多数留诗留文。故历史上咏韩信墓祠诗文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惜其才,怜其死。如明代诗人于谦所作七律《过韩侯祠》云:“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蒯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网络配图在众多咏韩信墓祠的诗文中,唯有清人关中王志湉的一幅对联比较特别,这幅对联当时就镶嵌在韩信庙大门两侧,曰:“力拔山气盖世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土为子伤怀。”上联说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在韩信面前都束手无策,下联说汉...
· 探秘:刘锡彤为何严刑逼供制造冤案?
刘锡彤,字翰臣,盐山县盐山镇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先任山东邹平代理知县,继任浙江丽水知县;同治初,又任余杭县知县,加知州衔。清朝的时候,有个“命案必破”的规定。官员的辖区内发生命案,如果他破不了案,就会被申饬,影响仕途。那时候有不少官员为了完成“命案必破”的政绩,屈打成招,制造冤案,笔者今天得空,给大家讲3个清朝为了命案必破屈打成招的冤案。网络配图据清朝国史馆《王师传》记载,王师在当冀州知府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县官审结一起命案,罪犯被判死刑,报请王师批准。那个死刑犯的未婚妻击鼓,王贞甫毕竟是大清清官典范,他发现此案疑点重重,就重审此案。王贞甫重审后发现,这个案子是他手下县官为了“命案必破”政绩,严刑逼供出来的冤案,王贞甫遂为此案平反。据《清史稿》记载,道光五年,浙江按察使王惟恂上吊自杀,此案震动朝局,朝廷派宰相(军机大臣)王文恪调查此案。王文恪调查之后,发现王惟恂自杀是因为他发现...
· 探秘:刘锡彤为何严刑逼供制造冤案?
刘锡彤,字翰臣,盐山县盐山镇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先任山东邹平代理知县,继任浙江丽水知县;同治初,又任余杭县知县,加知州衔。清朝的时候,有个“命案必破”的规定。官员的辖区内发生命案,如果他破不了案,就会被申饬,影响仕途。那时候有不少官员为了完成“命案必破”的政绩,屈打成招,制造冤案,笔者今天得空,给大家讲3个清朝为了命案必破屈打成招的冤案。据清朝国史馆《王师传》记载,王师在当冀州知府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县官审结一起命案,罪犯被判死刑,报请王师批准。那个死刑犯的未婚妻击鼓,王贞甫毕竟是大清清官典范,他发现此案疑点重重,就重审此案。王贞甫重审后发现,这个案子是他手下县官为了“命案必破”政绩,严刑逼供出来的冤案,王贞甫遂为此案平反。据《清史稿》记载,道光五年,浙江按察使王惟恂上吊自杀,此案震动朝局,朝廷派宰相(军机大臣)王文恪调查此案。王文恪调查之后,发现王惟恂自杀是因为他发现了一起冤...
· 李世民制造的“四大冤案”
原文标题:唐太宗制造的“四大冤案”原文标题:唐太宗制造“四大冤案”为哪般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作“千古一帝”,除了他抵抗外来侵略、拓展中华版图、促进民族融合、开创盛世局面的丰功伟绩外,还在于他实行了“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李世民在位期间,朝廷每处决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他还一再告诫大臣们说:“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从贞观六年,他让近四百名死囚犯回家过年的创举,就可以领略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文的关怀。对犯人如此,对开国功臣和社稷重臣更应当珍惜呵护,但李世民却多次制造冤假错案,让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贤能之士遭受无妄之灾。盛彦师的无辜被戮,李君羡的因谗而死,张亮的受赚殒命,刘洎的失言遭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这四起人命关天的案件中,李世民既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更没有遵循“三覆五奏”的程序,就草草地下达了死刑命令。这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