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神秘的和尚军师姚广孝:如何促朱棣成帝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9
转发:0
评论:0
明朝神秘的和尚军师姚广孝:如何促朱棣成帝业?,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身披袈裟的和尚,又被称为出家人,这种人应当是远离尘世,不

  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身披袈裟的和尚,又被称为出家人,这种人应当是远离尘世,不理纷争,潜心佛门,诵经修行,以成正果。可在中国,有些事情就是怪,佛门经常与官场搅和在一起。有的最高掌权者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偏要舍身事佛,如梁武帝萧衍。他迷信佛教,著佛书数百卷,大肆兴建寺庙,自己食,断荤腥,绝女色,早晚都要到寺庙礼佛讲经,还几次入寺做和尚,急得大臣拿出四亿钱将其赎回,最后也未能修成正果,活活饿死。武则天也当过尼姑,后来从尼庵直接选入皇宫,但她的佛教情结始终未断,又将自己的姘夫安排到寺庙落脚,也不顾佛门戒色的清规戒律。朱元璋就是和尚出身一跃成为皇帝的,上行下效,明朝有些和尚也就特别热衷权势,如姚广孝。

  姚广孝十四岁时便出家了,法名道衍。他本来应该远离红尘,去那深山古寺,伴着黄卷青灯,度过那诵经坐禅的冷寂生涯。可他偏偏是个极不安分的角色,热衷世务,追逐功名,周游于声色繁华之地,出入于王侯将相之家。

  当时的明王朝处在一个极为敏感的历史时期。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有鉴于元朝强臣跋扈、皇室内部争夺激烈以致传国不久的教训,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是大肆杀戮功臣,免得这些人在他死后为非作歹。他晚年两兴大狱,被杀的文臣武将达三万余人,当年随他起事、立过殊勋的故旧几乎被诛杀殆尽。一是大肆封王建国,将他的儿子全都封到各地为王。他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另外两个儿子早死外,其他二十三个儿子,都有一个不小的封国。他们在自己的封国之内,有臣僚,有武卫,俨然是一个个小皇帝。朱元璋以为,待他死后,太子朱标继位,坐镇京师,居中统摄,其他众兄弟各守藩国,四方拱卫,朱氏的江山便可牢如铁桶,安如磐石了。哪知他精心培养的朱标却是个短命鬼,竟然先他而去。为了避免众多儿子由于觊觎大位而起纷争,朱元璋干脆撇开儿子一辈,而将朱标的长子、他的长孙朱允立为皇太孙。父死子继,他这么做也不能说没有根据,他以为这样一来儿子们当无话可说了,殊不知,这却种下了祸根。一场皇位之争在暗中酝酿着。

  姚广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认识了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由于上面三位兄长已死,他便排名最前。他生性坚毅沉雄,足智多谋,在打江山的年月,他立功最大,名望最高,还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对他也另眼相看。立国以后他被封为燕王,朱元璋将消灭元朝残军、守卫北部边境的重任交给了他。

  朱棣也听说过姚广孝的大名,见面时便打趣要同姚广孝对对联,他出了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即冰字)”,这完全是文字游戏,姚广孝对的是:“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这话可就大有深意了。朱棣心领神会,便向他请教国事,姚广孝便直接向朱棣劝进,说:“大王骨相非凡,英武冠世,如今诸王各怀异心,皇太孙柔弱,愿大王善自珍重。如若大王能令老僧随同至燕,老僧一定奉送一顶白帽加于大王顶上。”

  “王”字上面加一“白”,便是皇帝的“皇”字。朱棣即将他视为知己,将他携至北平,可他却又不愿做官,依然是身披袈裟,胸垂念珠,一副僧人打扮。朱棣也只好由他,便在王府旁边特地给他建了一座庆寿寺,从此他便成了王府的座上客、朱棣的心腹谋臣。

  朱允炆登基后,辅佐大臣黄子澄、齐泰等提出要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而且动手很快,众多藩王被废黜为庶人,其中湘献王吓得而死。朱棣不免惊恐,向姚广孝请教对策,姚广孝力主起兵夺权,一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至此拉开,史称“靖难之役”。这一仗打了三年,姚广孝虽然没有亲临前线,但战场大事,如是攻是守,是进是退,朱棣全都派人向他请教,他是朱棣主要的谋士。到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大军进入南京,七月即皇帝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由于他年号为永乐,又称永乐皇帝。

  至此,姚广孝所说的“戴白帽”终于应验。他自然也就成了朱棣的第一大功臣,被授以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官职,他那个“广孝”的名字,也是由朱棣此时赐给的。但朱棣同他谈话时,并不称他的名字,而是以“少师”的官衔相称,以示敬重。本来朱棣还命令他留发还家,他没有答应,平时还是居住在寺庙里,上朝时是官服官帽,退朝后依然一袭袈裟,终身保持着亦官亦僧的特殊身份。

  同他的,是一大批辅佐朱允炆的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等,在这场帝位的更迭中,由于始终忠心耿耿于朱允,最后都难逃一死。在这种皇权易手之际,臣下的选择实在是十分艰难的。这批人的命运,也正如本书书名所述—险象环生。

  在这种改朝换代之际,处境最为尴尬的便是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君臣大义及伦理纲常为安身立命之本、出处行藏之则的臣下。拉旗造反的头儿们,如刘邦、杨坚、李渊、黄巢、赵匡胤、朱元璋、李自成等倒是无所顾忌,成者王侯败者寇,豁出命去赌一场。亡国之君们,如刘禅、孙皓、陈叔宝、李煜、赵佶、赵桓、朱由检等,更是别无他法,气数已尽,在劫难逃,只好拱手将江山让给别人,至于自己的生死存亡,节烈点的以身殉国,如朱由检,但几千年也只有他一人而已;其他人则是听天由命,完全将自己交由新主子安排。老百姓更是无所谓,自古以来,只有所谓“忠臣”,没听说有什么“忠民”,无论谁掌权,他们都是耕田种地,当差纳粮。掌权者管得松点,他们能吃上口饱饭,过上安生的日子,他们便是顺民;被掌权者逼得活不下去了,就揭竿而起,便成了乱民。唯独臣下,一个“忠”字,如同思想和精神的紧箍咒,牢牢地控制着他们。“一臣不事二主”,这是臣下必须奉行的一个基本原则,至于这个“主”是个什么样的,是昏是明,是残是暴,可以不必管他;而在这个“主”的统治之下,老百姓是死是活,更是无须放在心上。原来所谓的“忠”,只是忠于君,忠于上,而非忠于民,忠于下。如果那些被暴君压迫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胆敢犯上作乱,臣下就得毫不留情地加以、扼杀。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臣下都是这样做的,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官方和正统史学的肯定、赞扬;如果有人对造反的百姓表示同情,甚至起而响应,那就是乱臣贼子,就会被官方和正统的史学所否定,遭到口诛笔伐。

  但是,明朝的这场皇位之争有点例外。闹得不可开交的双方,原本是一家人,这可让臣下如何是好?方孝孺等人只承认既成事实,选择了维护旧主。当时做这种选择的,有一大批人,仅李贽在《续藏书》中以“逊国名臣”名目开列的,有名有姓的就有约两百人,尚有四百余人没有留下姓名;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株连而死的竟多达两千余人。因为一个孱弱的皇帝,竟然有那么多人付出了生命,也真令人惊心动魄!但也有些人做了另一种选择,即拥立新主,除姚广孝外,还有不少是明惠帝所倚重的大臣。当朱棣打到南京时,开门迎降的便是原来受命讨伐朱棣的大将军李景隆。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背叛,但《明史纪事本末》也没有将他列入奸臣名单。

  同是一个时代的人,都堪称是当时的精英,身后之名都不差,但生前的遭遇却是天地之判,为什么呢?原来,即便在同一个时代,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是千差万别的。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前面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只需要奴隶,不需要英雄,也是不准确的。任何时代,都可能既出英雄,也出竖子;既出大贤,也出大奸;既能得福,也会受祸。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同一个时代,也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时代,如何去适应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和尚姚广孝:助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
姚广孝是谁?姚广孝怎么死的?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网络配图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1375年(洪武八年),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
· 姚广孝为什么叫“黑衣宰相”?姚广孝对明朝的影响
黑衣宰相:“黑衣”在这里指的是僧侣的一种黑色僧衣,“宰相”则是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高级官职。所谓“黑衣宰相”,指的是参与政治并对政治影响很大的僧侣。佛教在中国是外来教派,但是因为他的普众性,很快就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甚至使得中国的本土教派影响力渐渐减弱。当然佛教在中国千年历史,有兴盛的时期,也有衰弱之时,这依靠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想法。明朝也许是因为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的原因,对于僧侣还挺尊重的。明朝初年,许多僧侣甚至专门应召,进入政治。而在这些进入官场的僧侣之中,最著名的当属姚广孝。姚广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精通儒学的僧侣入京参加礼部考试,姚广孝应召,后来被朱元璋分给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姚广孝精通谋略,朱棣对他十分的欣赏,每次姚广孝进入燕王府都与朱棣相谈甚欢。姚广孝对明朝政治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赫赫有名的靖难...
·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要当和尚?姚广孝的诗词选集
姚广孝是明朝著名的僧人、诗人、谋士、政治家,曾经辅佐朱元璋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登上皇位。一位出家的僧侣,涉及到政治之中,足可以说明他是个有抱负有野心之人。那么这样一个不像僧人,更像是文人的人,为什么会去出家为僧呢?寻找原因,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也许姚广孝家庭贫穷,不得不出家为僧以谋生计,就像当初朱元璋一样,正是因为没办法生存了,因此选择了出家为僧。但是史料证明,姚广孝出家为僧,并不是因为家庭贫穷。姚广孝出生医学世家,姚家世代行医,颇有些名声。就算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绝对是小康家庭。衣食无忧,为什么姚广孝会选择出家为僧,而他的父母们又怎么狠得下心呢?要寻找这个答案,首先要看姚广孝生活的背景。姚广孝出生于公元1335年,公元1348年,14岁(虚岁)的姚广孝选择了出家为僧。1348年,为元朝至正八年,聪慧异常的姚广孝没有选择走科举道路,而是选择了出家为僧,就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为元朝...
· 传奇和尚姚广孝:朱棣登上帝位背后最关键的人
1402年6月,历经三年多的“靖难”战争,燕王朱棣终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南京,不久朱棣正式即位称帝,是为明成祖。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朱棣自然要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将士们的进行封赏。9月朱棣论功行赏,以“奉天靖难”的名义,封两公、十三侯、十一伯,赐予铁券,但朱棣认定的靖难第一功臣,却不再其中,因为他拒绝了朱棣的封赏,他就是历史上颇为传奇的僧人姚广孝。姚广孝出生于1335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姚家世代行医,姚广孝的父亲名叫姚玅心,母亲费氏。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长洲相城的玅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为道衍,字斯道。此后姚广孝拜灵应观道士席应真为师,向他学习阴阳术数、兵书战策,尽得其所学。姚广孝聪明好学,尽得其所学。姚广孝虽然博学多才,但“人无知者”,只有他的好友王行了解姚广孝的才能,他鼓励姚广孝“他日必当有所遇,固不得以人废言也。”。此后姚广孝开始四处游历。在游嵩山寺,相士袁珙对...
· 传奇和尚姚广孝:朱棣登上帝位背后最关键的人
1402年6月,历经三年多的“靖难”战争,燕王朱棣终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南京,不久朱棣正式即位称帝,是为明成祖。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朱棣自然要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将士们的进行封赏。9月朱棣论功行赏,以“奉天靖难”的名义,封两公、十三侯、十一伯,赐予铁券,但朱棣认定的靖难第一功臣,却不再其中,因为他拒绝了朱棣的封赏,他就是历史上颇为传奇的僧人姚广孝。姚广孝出生于1335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姚家世代行医,姚广孝的父亲名叫姚玅心,母亲费氏。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长洲相城的玅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为道衍,字斯道。此后姚广孝拜灵应观道士席应真为师,向他学习阴阳术数、兵书战策,尽得其所学。姚广孝聪明好学,尽得其所学。姚广孝虽然博学多才,但“人无知者”,只有他的好友王行了解姚广孝的才能,他鼓励姚广孝“他日必当有所遇,固不得以人废言也。”。此后姚广孝开始四处游历。在游嵩山寺,相士袁珙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