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大清官海瑞为何能在大明王朝生存下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3
转发:0
评论:0
揭秘:大清官海瑞为何能在大明王朝生存下来?,导读:南京城里的当地人听说海青天来了,吓得把自家大门的红色涂成黑色的。这是为

  导读:南京城里的当地人听说海青天来了,吓得把自家大门的红色涂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过去住宅跟我们现代人是不大一样的,现在只要有钱住什么样的房子都没人管你。过去就没有这么自由了,这住宅是分等级的,只有那些豪门望族的人,才有资格拥有朱漆大门,平民老百姓只能用黑漆大门。好端端的大门为什么会改成黑色,就是因为海瑞驾临,这些豪门望族怕被海瑞查出问题来,所以就把自家的大门给涂黑了。这就等于告诉海瑞,自己只是普通的小老百姓,你的眼睛就不要盯着我了。这些人自愿降低身份,就是为了躲开御史海瑞的注意,逃避检查。

  海瑞在江南之地对官场的奢侈做了种种限制,颁布了一份《督抚条约》。这个条约可谓事无巨细,就连各地方官员参见巡抚时应该穿什么服饰,招待巡抚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巡抚临时的住宅应该如何装修都做了详细规定。他要求物价高的地方,在招待巡抚的时候,只准花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只准花银二钱,菜肴只能三菜一酒,严禁海吃海喝。甚至还规定公务用纸,不许用高价厚纸,只能用低价草纸等。一句话说到底,能省则省。

  海瑞的清廉到了让同僚们无法忍受的地步,他平日里自己放着八抬大轿不坐,偏要骑个毛驴去上班。他这样的省部级高官都不坐轿子,其他官员谁还敢坐?应天府那些当差的“属吏惮其威,墨者自免去”。这就是说,海瑞清官的权威是树立起来了,可没有人愿意再替他干活儿了。有人以此来推断,海瑞不像是一个官员,更像是堂吉诃德式的精神斗士。堂吉诃德是一个人在战斗,可海瑞不是。

  谁给了海瑞这么大的胆子?不是别人,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海瑞所效忠的大明朝,是一个过度强调道德意识形态的朝代,尤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农民利益,不惜牺牲官僚利益。他通过酷烈的手段打击地方豪族、限制官吏伤农以及事无巨细的道德教化,将大明王朝的权力系统打造成为扁平化结构。国家上层建筑方面,他除了动用酷烈的惩戒手段,更是通过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低水平的薪俸制向帝国官员进行道德批发。

  然而事后官僚集团们发现,在这种高姿态里面其实充满了谎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员们对一个特定时代的道德指令产生了厌弃,同时夹杂着对道德专制的逆反,进而容易变成对道德本身的怀疑与不信任。到了海瑞所生活的晚明时期,官场腐败,贪官横行,社会矛盾日趋紧张。即便如此,这时候左右着帝国命运的文官集团,并没有完全摒弃儒家的道德观。从嘉靖朝的“大议礼”事件,再到万历朝群臣张居正“夺情”风波,帝国的官员们可以为了一个虚无抽象的道德目标,不惜罢官流血,也要犯颜上书。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海瑞才会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与富户贪官一较高下,才会敢于和皇帝公开叫板。他把朱元璋提倡的各项原则都奉为自己的金科玉律,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要求近乎苛刻的节俭。他的道德大棒是从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他和太祖皇帝都天真地认为只要官员都回到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去,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就能避免。比如贪污就是因为官员们道德败坏而产生,所以需要加强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对于制度性的腐败,历朝以来可供借鉴的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杀”,也就是从肉体上消灭贪官;另一个就是“教育”,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来感动人转化人。而朱元璋希望两手抓两手都硬,他除了派发道德指令,还动用了残酷的整治手段。

  在权力结构中,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这么做可以做得百无禁忌;而作为官员的海瑞要想将朱元璋的这些金科玉律使用到位,就可能会处处受到掣肘,还有可能会被已经变灰甚至变黑的制度反咬上一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大清官海瑞为何能在官场中保持初心
海瑞(1514年-1587年)是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因参加乡试成绩优异,被推举当官,在其任职期间,他减少了官税,帮人民公正办案,备受人民尊重和喜欢,赢得了一代清官的好名声。图片来源于网络在1562年,海瑞被举为淳安知县,见这里“富豪享三四百亩之产,而户无分厘之税,贫者户无一粒之收,虚出百十亩税差”的骇人现象,他决定重新分划土地,规定和减少人民的赋税负担。听闻这则消息后,淳安农民觉得负担有所减轻,不少逃亡民户又回到这里。海瑞推举的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从当时官场的风气可见,新官到任时,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此来表现他们的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太大,也是人之常情。但海瑞不这样想,从而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他们送的礼品一一退还,就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从远方送来的礼也是一样。至于公家的便宜,他更不占取一毫。在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
·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海瑞罢官的故事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一生经历四朝,因为当官的时候敢打击贪官污吏,所以他得到了民心,所以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依旧改变初衷,一直为百姓造福。海瑞是一个好官,所以即便他去世了人们还愿意传播他的故事,歌颂他的品质。海瑞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海瑞罢官,那么海瑞罢官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海瑞,明朝人士,以廉洁奉公而著称于世。海瑞号刚峰,刚峰不仅是他的名字,也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性格刚硬,做事正直,为官清廉且刚正不阿,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被人们称之为第一清官。也是明朝时期第一清官。生于1515年,死于1587年,海瑞一生得罪很多达官贵族,虽然仕途坎坎坷坷但是其人生还算平平谈谈,一直到老死,这也是上天眷顾这个可敬的人儿。海瑞半身像海瑞罢官的故事海瑞罢官是京剧里面的一个剧目。海瑞担任明朝时期的一个官职,为人刚正不阿,严惩贪官污吏,纠正官场不治之风,是较早期的英雄。历史上海瑞罢官...
· 清官之死:海瑞的清廉为何救不了腐朽的大明朝?
1587年初冬,一个普通的中国官员海瑞病逝于南京。这是一个把清官做到极致的人,做到家徒四壁、做到家破人亡。他无朋无党、无亲无友地走完了自己孤独的一生,只为替这个国家树立起一个清廉的标杆。然而他的清廉救不了这个国家,他死后57年,大明覆灭。海瑞在身后深远地影响着这个国家,人民寄幸福于清官,国家寄希望于清官,直到1966年,这种寄托把整个中国拖进十年浩劫。一如道德无法对抗本性,个人之善同样无法对抗体制之恶。400多年后我们重读海瑞,就是要明白,指望清官的国度,就是一个没有指望的国度。万历十五年,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死了。网络配图海瑞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副部级。关于这位大明副部级领导死后的情形,史书上有相当生动的记载。据说当时佥御史王用汲到海瑞家探视,看见他房里的帷帐都是葛藤皮做的,而且都已经很破了。海瑞身上的衣服也很不像样,寒酸得连穷书生都不大会穿。海瑞没有儿子,王用汲就承担起丧葬事宜。他翻检...
· 清官之死:海瑞的清廉为何救不了腐朽的大明朝?
1587年初冬,一个普通的中国官员海瑞病逝于南京。这是一个把清官做到极致的人,做到家徒四壁、做到家破人亡。他无朋无党、无亲无友地走完了自己孤独的一生,只为替这个国家树立起一个清廉的标杆。然而他的清廉救不了这个国家,他死后57年,大明覆灭。海瑞在身后深远地影响着这个国家,人民寄幸福于清官,国家寄希望于清官,直到1966年,这种寄托把整个中国拖进十年浩劫。一如道德无法对抗本性,个人之善同样无法对抗体制之恶。400多年后我们重读海瑞,就是要明白,指望清官的国度,就是一个没有指望的国度。清廉万历十五年,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死了。海瑞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现在副部级。关于这位大明副部级领导死后的情形,史书上有相当生动的记载。据说当时佥御史王用汲到海瑞家探视,看见他房里的帷帐都是葛藤皮做的,而且都已经很破了。海瑞身上的衣服也很不像样,寒酸得连穷书生都不大会穿。海瑞没有儿子,王用汲就承担起丧葬事宜。他翻检海瑞...
· 清官海瑞简介海瑞当官技巧
古代清官典范除了包拯之外,你还能想到谁?反正我想到一个,那就是明朝清官——海瑞。海瑞当官的故事大家听的不少,他清官之名也是世所周知。但是吧,这清官当的也是有技巧的。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海瑞,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让你看看什么是奸诈式清官。海瑞的祖上都当过一些小官,只他父亲中了个廪生,后娶谢氏为妻。正德八年,谢氏生海瑞,四年后海瑞父亲去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虽然孤儿寡母,但谢氏是个坚强的女人。她教育海瑞极为严格,不让他随意玩耍,于是海瑞自幼苦读四书五经,立志将来要做一位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皆不中。同年接受海南承宣布政使司指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嘉靖四十一年,海瑞经人举荐被朝廷任命为淳安知县。淳安知县虽然不是贫困县,但是此地贫富差距很大,“富豪享三四百亩之产,而户无分厘之税,贫者户无一粒之收,虚出百十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