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戏迷皇帝后唐李存勖
李存勖,沙陀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出生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五代时期叱咤风云的名将,后唐的开国君主。他征战半生,于十指得天下;他文采飞扬,留下众多传世名词;他又爱好戏剧,宠幸戏子,在宫中亲自演出。然而,他历经生死得来的江山,却也因此败在自己手中,他众叛亲离,死后还是一名戏子为他焚化尸骨。
父亲李克用,力抗朱温的大唐忠臣
据史书记载,李存勖虽然以光复唐朝为己任,却并不是李唐王室中人,而是一位沙陀人。
沙陀属于当时的一支,源于西处月部。唐朝初年,西处月部聚集于今天新疆的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东部巴里坤一带。那里是大片的沙漠,当时被称为沙陀。所以这一支又被称为“沙陀”。唐朝时期,沙陀作战勇猛,曾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唐懿宗时期,沙陀执宜部的首领之子赤心因功被封大同军节度使,并被赐姓李,名国昌。李国昌便是李存勖的祖父。
沙陀本是的一支,后归顺大唐。本是沙陀人的李存勖建立后唐,使李唐再现历史。
后来,李国昌又因帮助唐王朝抵御回鹘而被迁为鄜延(今陕西省富县)、振武节度使。在被土谷浑袭击后,李国昌率部退保神武川。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占据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受到唐王朝的讨伐。四年后,李国昌父子败逃鞑靼。黄巢义军攻入长安之后,唐王朝又急召李克用援救。李克用率沙陀、鞑靼骑兵进军中原,于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在梁田陂大败义军,黄巢退出长安。因援救有功,唐王朝封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由此,李克用占据太原,成为唐末最有势力的诸侯之一。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便出生于太原。
在唐末诸侯纷争中,李克用因拥护唐王朝统治而深得人心,但是因为势力较弱而在和朱温的争斗中处于劣势。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甚至废掉唐哀帝,登基称帝,建立后梁。在此形势之下,李克用坚持沿用唐朝天佑年号,力图光复唐朝。然而,重病之下,李克用心有余而力不足,于第二年不幸病逝。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存勖也因此不得不挑起光复唐朝的重担。
李克用作战勇猛,因为他一只眼失明,人称“独眼龙”。他和他的沙陀骑兵鸦儿军的传奇故事流传久远。也正是他,为儿子李存勖定下了发展的道路。
“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克用病逝之时,他的军队正在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和后梁的军队对峙。
当时,李存勖提出要出兵为潞州解围。但是,有兵士劝阻他,他们认为,李存勖正在为父服丧,不适合出兵。李存勖却认为,敌人一定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一定会松懈下来,没有防备,正好可以攻其不备。
于是,李存勖身穿丧服亲率大军疾驰六日直扑潞州。梁军果然毫无防备。在三垂冈作短暂休整后,次日凌晨,在漫天大雾中,李存勖大军直捣梁军营寨,将敌军杀得丢盔弃甲。梁军将官三百人被俘,死伤万余,仅百余骑仓促逃亡出去。
后梁太祖朱温闻迅,半天才说出一句话:“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毛泽东手迹《三垂冈》(清严遂成作):“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说过和朱温一样的话。当时,毛泽东读史《通鉴纪事本末》到李存勖破釜沉舟攻汴京,便在上面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
1964年末,毛泽东再次想起了李存勖。当时,他在阅读《五代史·庄宗纪》时,突然想起一首描述李存勖三垂冈战役的诗,但是想不起是谁写的,便写了一张条子,让秘书查找,并在诗后注上“诗歌颂李克用父子”。当时,毛泽东凭记忆默写出《三垂冈》,足见他对李存勖这次奇袭之战的欣赏。
李存勖凭借此仗一战成名。这一仗,也揭开了李存勖十几年的征战生涯。然而,以名将著称的李存勖,其实对打仗没什么兴趣。
“此子可亚其父”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在李克用的一生征战中,李存勖始终随之左右。
李存勖十一岁的时候,李克用打了一个大胜仗。为了让儿子在朝廷中混个脸熟,在向唐王朝报捷的时候,李克用带上了李存勖。
李存勖从心思沉稳、卓尔不群。看到他后,唐昭宗大吃一惊,夸他相貌奇特,并且亲切地轻抚李存勖的背,说他长大之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勉励他到时候不要忘了尽忠报国。当时,李克用已名满天下,唐昭宗说李存勖“此子可亚其父”,意思是说,李存勖长大之后成就不会小于他的父亲。正是唐昭宗的评价,时人开始称李存勖为李亚子。
从小见惯了杀伐场面的李存勖对于征战熟悉无比,而父亲的着意培养使他更是自幼便可以“纸上谈兵”。然而,李存勖对于打仗却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或许,这也是因为他从厌倦了戎马生活。
当时的沙陀军有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喜欢穿黑衣服,铠甲也用黑衣包裹起来。远望去,疾驰而至的沙陀骑兵像乌云袭来。因此,沙陀军也被人称为“鸦儿军”。沙陀军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唱歌。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关于军士唱歌的记载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令大军高唱楚歌,使项羽有四面楚歌,阵地尽失之感。而另一个记载,便是沙陀军的战歌。据《五代史补》记载:“前后队伍皆以新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重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虽然对打仗没什么兴趣,李存勖对艺术却兴趣十足。他精通音律,常常自己谱曲填词,并将自己写的战歌教给士兵传唱。唱着威武军歌的鸦儿军,首先在气势上便压倒了敌手。
但是,沙陀军并不是一味地喜欢气势磅礴的军歌,他们喜欢各种各样可以表达自己心情的歌曲。
在李存勖五岁的时候,李克用大军曾有一次经过三垂冈。在安营扎寨之后,伶人们奏起了凄凉悲苦的《百年歌》。李克用当时正处于和朱温争斗中的劣势,听此悲歌,更是悲从中来。李存勖当时语出惊人:“父亲不用悲伤,还有我呢!”李克用大喜,指着李存勖说:“虽然我壮志未酬,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
不出李克用所料,在第二十年,李存勖在三垂冈大破梁军,一战成名。
李存勖之所以成为名将,和他的父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安排,李存勖征战十几年,打下后唐江山。
在李克用去世前,他交给李存勖三支箭,每支箭代表他的一个遗愿。一支箭要李存勖讨伐忘恩负义的刘仁恭,一支箭要李存勖教训背信弃义的契丹人,一支箭要李存勖消灭李家的世仇后梁太祖朱温。
刘仁恭在的时候曾投奔李克用,并在李克用的帮助下东山再起,成为卢龙节度使。但是,在李克用需要刘仁恭协助攻敌的时候,刘仁恭却拒绝了,并打败前来兴师问罪的李克用。即使如此,在刘仁恭遭到朱温攻击之时,李克用再次对刘仁恭施以援手。
刘仁恭的反反复复使李克用吃尽了苦头。公元911年,刘仁恭被儿子刘守光囚禁。刘守光残暴蛮横,当时四面受敌的李存勖甚至不得不向他低头。
公元913年末,李存勖亲征幽州,攻破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幽州,擒获刘仁恭,不久又抓获潜逃的刘守光。李存勖将刘仁恭在父亲墓前处斩,完成了父亲的第一个遗愿。
公元905年,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结为兄弟,盟誓灭梁。但是,耶律阿保机对于中原的争斗更喜欢隔山观虎斗而不是加入其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甚至向后梁称臣,称契丹为后梁的外甥。
公元91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的第二年,契丹大举进攻李存勖,以号称百万的兵力围困幽州二百余日。当时,李存勖正与后梁决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分兵七万大破契丹骑兵,解除幽州之围。公元921年,契丹举倾国之力再次南征。李存勖亲率大军迎敌,以五千部众于新城北大败契丹先锋军,进而于望郡击溃契丹主力。连遭大败,契丹数十年不敢南侵。李存勖也因此完成了父亲的第二个遗愿。
对于李克用,耶律阿保机是一名背信弃义之徒,对于契丹,他则是一名功臣。正是耶律阿保机一统契丹,建立了辽国。
在消灭朱温政权的战争中,李存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一方面是因为有契丹和其他割据势力的侵扰,一方面是因为朱温的后梁仍然是当时最大的势力。仅在黄河一线的战争,李存勖便耗费了十余年之久。随着其他割据势力被剿灭,契丹远避中原,李存勖得以将主要力量用来对付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冀州市)称帝,建立后唐。随后,他奇袭后梁国都汴梁,后梁末帝死于乱军之中,众臣投降,后梁灭亡。第三个遗愿的完成,也标志着李存勖完成了父亲的所有遗愿。
其实,后唐的建立,正是李克用谋划的结果。他的三箭遗愿,为李存勖规划好了发展的路线,就是先消灭中原割据势力,然后打垮契丹,最后集中精力击溃后梁。正是在李克用的谋划之下,李存勖十几年不敢松懈,完成了父亲的遗愿。然而,父亲的遗愿完成之后,李存勖因为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忽然有些不知所措。
戏曲之祖李天下
李存勖是一员猛将,他善于打仗,有勇有谋,虽然也存在着轻敌冒进的缺点,很多仗赢得很侥幸,甚至因此损失过重要的将领,但是最后毕竟是胜了。李存勖也因此称自己是于十指得天下,即后唐是他打下来的。
纵观李存勖十几年的征战,他无愧于这句话。李克用是一员虎将,李存勖毫不逊色于自己的父亲,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魏州,他甚至只带着百余骑兵与五千敌军厮杀半天才得以突围。进攻杨柳城(位于今山东省东阿县)时,因为需要用柴禾来填平敌军防御用的壕沟,李存勖不顾自己的主帅身份背着柴禾走在兵士之前。而且,李存勖并非只是勇猛,他还善于扬长避短。沙陀军的主要战斗力在骑兵,他常利用骑兵优势诱敌出战在野外作战,很少打攻城消耗战。对后梁的汴梁之战便是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九天之内灭两城奔袭六百余里兵临汴梁城下,这一仗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
这一切,却都是李克用的安排和培养。在唐末的战乱中,李存勖从是在父亲的特意培养之下走上了名将之路。然而,他更希望自己是一名艺术家。为军队谱写军歌只是他偶尔之作,在完成父亲的遗愿之后,李存勖开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小喜欢诗词歌赋,并且还喜欢演戏,扫灭后梁之后,他终于可以一展自己在艺术上的才华。
李存勖曾经写过一首词: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首词因为连用两个“如梦”,被后世人定名为《如梦令》。这就是《如梦令》词牌名的来历。
传说李存勖曾挖出一块断碑,上书这首小令,李存勖据此改编出《如梦令》。从此之后,《如梦令》成为后世词人热衷使用的一个新词牌。
李存勖不但喜欢写词让人演唱,自己也喜欢唱戏,并为自己取名“李天下”。在一次演戏中,李存勖连喊两声“李天下”,被旁边一个戏子上去打了一个耳光。李存勖大怒,那个戏子道:“李天下只有一人,你连叫两声,另外一声叫谁呢?”周围的戏子大笑。李存勖一听有道理,就对这名戏子大加赏赐。这名戏子名叫敬新磨,是李存勖众多戏子中难得的一个正义之士,他本来要提醒李存勖顾及身份,但是却事与愿违。
虽然自己是因为戏子身份而得宠,敬新磨却不希望自己的皇帝痴迷于戏剧。身在皇帝之位,就应该做皇帝应该做的事情。敬新磨总是在寻找着劝诫李存勖的时机。
李存勖喜欢打猎,但是却常常踩踏庄稼。在一次打猎的时候,一个当地的县令上前进谏说,皇帝应该爱民如子,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而践踏农田,伤害民心。李存勖却因此勃然大怒,想要处斩这个胆敢冒犯他的小官。敬新磨赶快和其他伶人一起扭住县令,佯装恼怒地斥责他:“你身为县令,可以驱使百姓,既然知道陛下喜欢打猎,为什么不多留出空地,反而让百姓占去了陛下打猎的地方?更可恨的是,你居然知错不改,反而敢冒犯陛下,真是该死。”
李存勖一听便知道敬新磨是在说反话,怒气顿消,放了县令。
没有人能劝解得住,刚好满足李存勖的心愿,他便充分释放自己的艺术才华,亲自编写戏曲在宫中排练,他甚至把自己的皇后和岳父的故事也编成了戏曲,叫做《刘山人寻女》,自己扮演自己的岳父刘山人。
因为李存勖痴于戏剧,精于戏剧,曾经有不少戏班子奉他为戏曲之祖。
一生功绩烟消云散
在皇帝的位置上,李存勖醉迷于戏剧,明显是不务正业。虽然他是一个孝子,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奋战十余年,虽然他也是一员猛将,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虽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写出不少传世名词,更以“戏曲之祖”而著称。但是,作为后唐开国君主,他仍然只能被人称为昏君。他宠信戏子,冤杀功臣,致使朝纲混乱,后唐建立三年便内外哗变。
后唐共历四帝,仅存在了十四年,但却是五代历史中排名第二长的朝代。虽然李存勖对后唐损害巨大,后来继位的后唐明宗励精图治,曾使后唐进入小康局面。
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有不少历史学者认为,这只是因为他跳不出昏君的一个窠臼,就是一旦登基便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但是,这种说法很难令人信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李存勖只是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自己爱玩的天性被压抑了几十年之后,一旦扫清障碍,便不管不顾,一心只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业。他的前半生是为父亲活着,而在父亲的遗愿完成之后,他想为自己活着。而皇帝之位,未必是他想坐的。这种说法很好的解释了李存勖的“蜕变”。因为,即使在他“暴虐无度”之时,只要有合理的谏言,他也会知道是自己错了,然后加以改正,而不像是一个残暴不仁的末代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像李存勖一样痴迷于艺术而荒芜了国事的皇帝颇有几位,在他之后不久,南唐后主李煜更是以词闻名后世。比较他们之后,可以得到一个相近的结论,他们虽然都不是好皇帝,但是,他们也都没做过什么严重的恶事。
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李存勖最大限度地荒废了朝政。他一方面为图省事,一方面为表示自己要复兴大唐,招徕唐朝旧臣来任职。而为了省去对官员的考察,他大量任用和自己亲近的宦官、伶人。虽然在李存勖任用的人中,也有一些精忠报国之士,但是,图方便而效仿唐朝的施政加剧了后唐的衰落。毕竟,唐朝的灭亡和这两点不无关系。
后唐成立仅三年,兵士哗变,李存勖死于乱箭之下。还是一个戏子捡来乐器盖在李存勖身上将他火化,使他的尸体才不致受辱。
因为爱好而三年亡国,一代名将身死乱箭之下,不由令人叹息。欧阳修有感于此,在编撰《新五代史》时特意辟出《伶官传》,写下序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