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3
转发:0
评论:0
“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贫贱出身又当过小和尚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

   贫贱出身又当过小和尚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大力整肃吏治,开展雷厉风行的严惩贪官污吏运动,杀人之多,用刑之严,开创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之最高纪录,但是最终归于失败。他肃贪力度大却又失败,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教训可以借鉴呢?

  治吏,定罪从严,“刑乱世用重典”

  由于出身最基层受尽了压榨,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登基之初他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接着又亲自编定了《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现在来看,我们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刑乱世用重典”——这是朱元璋极力主张的,他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刑罚之酷、历时之久、杀人之多,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所没有的。

  综观朱元璋在明初的刑律和反贪实践,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点:一是定罪从严,凡官吏犯贪贿之罪者一律革职查办,绝不宽恕。如果查查朱元璋钦定的案例,会发现连私收一件衣服、一双袜子、一条头巾、四本书的,也定了罪;二是刑罚从重,动辄用死刑,且行刑方法严酷,如墨面文身、剁指、断手、砍脚、凌迟、枭首、腰斩、阉割等五花八门,残忍至极。例如规定贪污6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四、五万元人民币)的,会被活生生的剥皮,再充以稻草,立于衙门口或挂在街头示众;三是大搞株连,甚至一案株连杀人逾万。搞得朝廷内外草木皆兵。他对贪官是宁可错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以至于无日不杀人。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便遭到贬黜或杀头。一时间,在重刑峻法淫威下贪赃枉法风气有所收敛。但是不久腐败案件还是接连冒出来,朱元璋为此感到困惑:为何“朝杀而暮犯”呢?

  编撰《大诰》,“人手一册”,“警戒愚顽”

  朱元璋认为,出现“前腐后继”的局面,是因为元朝恶习把人心搞坏了,是道德沦丧世风败坏之故。于是,他又编撰出《大诰》,一个类似案例汇编并配着一些说教文字的东西,发布下去教训那些“不从教者”,“警戒愚顽”。他下谕旨,官吏和平民都要学习《大诰》,下发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得以惩戒而遵守之”。据统计洪武年间共印行数千万册,达到了“人手一册”。朱元璋曾亲临午门,对群臣讲解《大明律诰》的“立法宗旨”:“法在有司,民不周知,故命刑官取大法条目,撮其要略,附载于律……令天下知所遵守”。官府还在民间组织讲读大会,专人讲授,群众听讲,大造声势,“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可见,朱元璋的“普法”教育也算是做得到位了。朱元璋曾命令各地城乡设立申明亭,将辖内犯罪者的名字和其罪过写上去,进行“广而告之”,以收“办一案教育一片”之效。朱元璋还将大诰三编,作为国子监的学习课程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乡里则由塾师对学子讲授(类似现在的学校开设法律知识课和招录公务员的法律知识考试)。实效如何呢?据史载效果也不太理想。

  为了推动反贪运动的深入,朱元璋竟然还搞“大民主”,“昭示乡里,以扬善惩恶”。给予天下百姓对贪官造反的权利,允许百姓直接到京师告发贪官,甚至可以把贪官扭送京城;百姓有权闯入官府捉拿有劣迹的官员,如有胆敢阻挡者,则诛灭全家。以鼓励天下老百姓都来检举、监督官员。

  但是,老百姓虽然对贪官深恶痛绝,行动上并不积极响应,害怕抓不了贪官自己倒霉。后来,镇江的贪官韦栋东窗事发,朱元璋怪罪市民无人举报,责罚他们都去“搬石砌城”。

  尽管朱元璋反贪决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算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远未达到彻底清除腐败的根本目的。尤其在他死之后,腐败之风迅速反弹,恶性膨胀,使明代中后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腐败王朝。

  反贪无果,“朝杀而暮犯”根在哪里?

  朱元璋采取了史上最严酷的手段来惩办贪官,但是,贪污受贿还是“朝杀而暮犯”,不能从根本上铲除,是什么原因呢?是惩罚力度不大吗?是反贪制度不健全吗?都不是。

  其一,朱元璋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解决官场腐败问题,原因很简单,他不触动滋生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专制必然产生腐败。

  其二,朱元璋的初衷是想让百姓监督官员,可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由于缺乏对监督者安全的制度保障,实际上只能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一阵风”。

  其三,我们再来看一看明朝官员的薪水,就不难发现,明朝官员薪俸属于历代最低一类的。明朝正五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年薪是多少呢?一般是50两银子,明初一两银子折合于现在的700元钱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的工资最多也只有现在的3000元。

  明朝官员通常是一人养全家,还有家丁下人等等。如果是县官,县衙里的师爷、杂役等也要自己掏钱发工资,还不算打点各路关系的公关开支。3000块钱的月薪能干什么?可想而知。官员一个人的日常开销紧巴巴的,不贪还能怎么办?个别清官,如海瑞家里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他母亲生日也只敢买两斤肉吃,平常日子只能是青菜馒头度日。他称病回乡后,也只能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自耕度日。

  据史书记载,明代官员做到退休,如果他是个清官,能存起一笔回家的路费或者死在他乡有钱将棺材送回家乡安葬就很不错了。少数道德水准高的官员可以自律,但想要全体官员都这样紧巴巴的过苦日子,不大可能。这是朱元璋反贪没有结果的另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贫贱出身又当过小和尚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大力整肃吏治,开展雷厉风行的严惩贪官污吏运动,杀人之多,用刑之严,开创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之最高纪录,但是最终归于失败。他肃贪力度大却又失败,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教训可以借鉴呢?治吏,定罪从严,“刑乱世用重典”由于出身最基层受尽了压榨,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登基之初他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接着又亲自编定了《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现在来看,我们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刑乱世用重典”——这是朱元璋极力主张的,他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刑罚之酷、历时之久、杀人之多,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所没有的。网络配图综观朱元璋在明初的刑律和反贪实践,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点:一是定罪从严,凡官吏犯贪贿之罪者...
· 为何说朱元璋反贪厉害?朱元璋反贪手段有哪些?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帝王,他在后世因为大杀功臣而臭名昭著,但是在普通百姓心里他却是一位好皇帝。虽然朱元璋杀功臣他毫不手软,但是在杀贪官污吏方面,朱元璋更是铁血无情。朱元璋本人就是穷苦农民出身,他也曾受贪官污吏的剥削勒索,所以知道底层百姓的艰难。而在明之前的元,就是因为统治黑暗、吏治腐败而被推翻。所以无论从情感方面来说,还是出于统治需要,朱元璋都将反贪定为治国要务之一。因为朱元璋治理贪官下狠手,当时不少贪官污吏因此丢了性命,而更多的官员则因为其他贪官的前车之鉴不敢轻易受贿,吏治清明不少。朱元璋治理贪官各大政策中,个人觉得最应该称赞的一是底线低,二是下手狠,三是绝不姑息,四是开创千古先例。所谓底线低,就是贪官贪污的银子数目到六十两就要掉脑袋。他下达诏书公告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从中央到地方,一旦出现贪官就要一查到底。所谓下手狠,就是惩处的手段血腥可怕。对付贪官...
· 犯而勿校
犯而勿校犯而勿校犯而勿校的意思犯而勿校是什么意思犯而勿校什么意思犯而勿校的近义词犯而勿校的反义词犯而勿校的拼音【成语意思】:见“犯而不校”。【用法分析】:犯而勿校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大度。【成语来源】: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ànérwùxiào【英语翻译】:submittoaninsultwithoutretaliating【成语声母】:FEWX【犯而勿校的近义词】:犯而不校【近似成语】:校短量长:亦作“校短推长”。谓衡量人物的长处和短处。【成语接龙】:犯而勿校→校短量长→长吁短气→气谊相投→投桃之报→报仇雪恨→恨相知晚晚节不终→终天之恨→恨相知晚→晚节不终→终天之...
·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 朝三暮四
【成语】朝三暮四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近义词】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变化多端、朝秦暮楚。【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以一贯之、从一而终。【朝三暮四的成语译文】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相关成语入木三分画地为牢才高八斗一叶障目朝三暮四无中生有一手遮天楚河汉界南柯一梦馋涎欲滴老马识途匹夫之勇反戈一击唇亡齿寒乌合之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