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少数民族将领毛忠:祖孙三代一起殉国的明朝忠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5
转发:0
评论:0
少数民族将领毛忠:祖孙三代一起殉国的明朝忠烈,毛忠(1393--1468),字允诚,原名哈喇,蒙古族,扒里扒沙(令古浪县大

  毛忠(1393--1468),字允诚,原名哈喇,蒙古族,扒里扒沙(令古浪县大靖镇)人。曾祖父哈喇歹,行伍出身,于明洪武五年(1372),率众归附明廷,官至千户,战殁。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骁勇善战任总旗。永乐中,从捕沙州(今敦煌)叛寇,进伍长,并授永昌卫(今甘肃永昌县)百户。

  毛忠袭父职时,年仅20岁,臂力过人,善骑射。永乐十四年(1416),太宗北征,毛忠在年宝指挥下从征宁夏,至贺兰山;后又北征至牛壁山,皆擒斩有功。宣德五年(1430),征讨叛军曲先(居住在今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西北部一带的蒙古族部落)有功,升永昌副千户。宣德八年(1433),征亦不刺山(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一带),俘获伪少师哲卜尊巴勒固和伪知院奇彻岱等。宣德九年(1434),出征脱欢山(今永昌县北边外),俘获敌首领旺札勒特穆尔等.升永昌卫指挥佥事。宜德十年(1435),征黑山(今民勤县西南),俘获敌首领都尔伯台等,升指挥同知。

  正统三年(1438),随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毛忠率七骑冲锋陷阵,破其前锋,获大胜,升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年(1445),以守边疆的功劳,升为同知,并赐姓“毛”。正统十一年(1446),随总兵官任礼,收捕了沙州卫(今敦煌)都督喃哥部落,井把他们迁到长城以内,因此,升都指挥使。正统十三年(1448),啥密使臣朝贡归里,路过罕东地区(今玉门、安西间)被掠,命毛忠出罕东追抚。毛忠到达罕东后,未动用武力,只召集首领,讲明忠信,晓以大理,使之全部归还了所俘掠的东西,使使臣安全回到了哈密。是年,沙州都督喃哥的弟弟伪祁王锁南奔,暗通瓦刺(居住在今宁夏至内蒙古西部一带的蒙古族部落),毛忠设计生擒,并俘获了他的部众1200余人。由于征罕东的功劳,升右军都督府佥事,并赐名“忠”。不久,又军援参将刘震于半截墩,斩获其众,升任右参军,协守甘肃。

  景泰初年(1450),礼部侍郎李实出使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回来说毛忠多次派人私通瓦刺,于是便诏命逮捕赴京。毛忠到京后,兵部尚书于谦按照他的罪名要判处死刑,代宗皇帝不同意。于谦又建议:“既然不杀,就降职发配福建立功。”代宗同意后,便派他到福建,官衔和待遇不变,并下令甘肃守臣将毛忠家属送往京师。他遭如此飞来横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毛忠在征讨犯境的蒙古族部落时,曾俘获番僧加失真领,献给了朝廷,英宗不杀,赦他回去。此人后来逃到瓦刺那里,为也先所用。他恨毛忠,想乘机诬陷,遂造出了毛忠和也先私通的。朝廷不了解这些情况,这时的英宗北狩塞外,是很清楚这件事的。毛忠到福建后,屡有斩馘功(割下敌人的左耳朵计数献功)。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皇帝位,立即将毛忠召回,并在文华殿召见,当面昭雪安慰,赐玉带和明甲风翅盔.升都督同知,任左副总兵,并命他和西宁侯宋晟出征甘凉。第二天又赐白金织蟒和绣春刀。过了几天,又召至文华殿面谕降敕奖励,赐银钞。天顺二年(1458),敌人大举进犯甘肃。八月,鞑靼首领,孛来侵扰镇番(今民勤县),巡抚芮钊向朝廷汇报了诸将失职罪。兵部认为毛忠可以将功赎罪,置之不问。天顺三年(1459),毛忠在镇番(今民勤县)破敌,三战三捷,论功升右军左都督。天顺五年(1461)孛来以数万骑,分兵侵掠西宁(今青海省西宁市)、庄浪(今永登)、甘肃诸道,毛忠与总兵卫颖分兵追击,敌稍退却。毛忠即率骑士三千,于凉州(武威市)十三里铺立营,军队立足未稳,突然间敌数万骑冲来,毛忠即率领将士投入战斗,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敌人越来越多,敌帅还复立阵前,大言以惑军心。包围圈越来越紧,将士们都吓呆了,而毛忠则意志坚定,勇气超人,安慰和鼓励将士,进行殊死搏斗,自己身先士卒,单骑冲杀,并责骂敌人不臣之罪,目眦尽裂。敌人看到无法战胜毛忠,而且毛忠的援军也已赶到,遂即退走。毛忠在这场战斗中,杀敌无数,自己竟无一人死亡。天顺七年1463),永昌、武威、庄浪(今永登)塞外常有边患,毛忠与总兵官卫颖分别征讨,毛忠先破了巴哇诸大族,后又破了咎咂、马吉思诸族,其他将领不能战胜的,毛忠又将其击破,俘获甚多。成化三年(1467)四月庚子,朝廷以军功封毛忠为伏羌伯,食禄千石。

  成化四年(1468),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泊区固原县)满四(俊)聚万余众据石城(今宁夏固原县西北)反。宪宗皇帝命右副都御史项忠督师征讨,又诏命毛忠率甘凉军马于冬十月会师石城征讨。十一月毛忠与项忠等夹攻敌营,项忠命毛忠从木头沟进军。毛忠命令:“闻炮声而纵,见烟举而回”。次日,毛忠以二百骑冲炮架山,截山夺险,连破七峰,特别是冒矢石夺得山北、山西两座主峰,斩获甚多,敌稍退。项忠等军亦攻下了山的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敌人已感到山穷水尽,相对啼哭。忽然昏雾升起,有哨位误先举烟,掣军。敌乘风,集中兵力与毛忠以死决战。毛忠孤军相持,战到日落,大小十余战,箭射尽了,拾敌人箭射,拾得的箭也射尽了,还在坚持战斗,忽然毛忠为流矢所中,回至半山坡就殉国了,终年75岁.他的侄子毛海、孙毛铠上前救忠,特别是毛铠,前后跃马,杀敌很多,后被敌人捉住,断指裂额,问:“你能不能再射箭?”最后都壮烈牺牲了。

  毛忠为将纪律严明,爱惜士卒,为保卫边疆贡献了毕生精力.人们把他称为“长城”。他战殁后,河西人民吊哭者相望于道。讣闻至京,“宪宗皇帝震惊,悼嘉叹之。赐祭葬,追赠奉天翊运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追赐伏羌侯,谥号武勇,子孙世袭伯爵。”同时,赐以铁券制书,其文曰:“久擐甲胄而树绩,荐分弓钺以专征。壮号骠姚,老称矍铄。虎头食肉,受封万里之西;马革裹躯,为荣九泉之下。英魂助枭于叛赋,义气可激于懦徒。歌大风飞云之章,朕安得于猛士;挺秋霜烈日之节,尔可列于忠臣。”

  毛忠逝世后,遗体葬于故乡——古浪城西南40里处,即今古丰乡西山堡毛家湾子对面的坟洼(坟洼一名即有毛公坟墓而得),后又赐葬(衣冠)于古浪城东南之黄羊川北山下(今黄羊川乡毛家大庄),现墓碑尚存。

  一代名将去了,可是他所建立的功勋,却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从成化四年(1468)冬十一月毛忠牺牲,到弘治十二年(1499)四月建祠奉祀的30年中,河西人民哀思毛公之情,深如一日。常常涕泪感叹,“乃何毛公竟舍我.而不永辑宁我耶7”一遇警报,就说:“安得作长城如我公,何寇之敢侮耶?”或遭到蹂躏,又说:“安得起公于九泉,鸣剑抵掌,而剪彼丑,大雪我辈之仇耻耶?”每顿吃饭,必先祭奠毛公;每当休息必先祝告毛公;每有征发,必先祈祷毛公默佑。他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他生前为人民做了好事。弘治十二年(1499),孝宗为了追录毛忠的功勋,根据专管机构的建议,下诏在兰州建立忠义坊,以表其里;根据巡抚许进的建议,下诏在甘州(今张掖市)城东廓建立武勇祠(弘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动工,八月吉日完工),并赐额“武勇”,春秋致祭。明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颂扬他的诗词歌赋很多,大都失散,至今能在史料典籍中见到的也仅有数十篇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孙承宗简介:死不降清满门殉国的明朝忠烈老将
孙承宗(1563~1638)明末大臣、抗清将领。字稚绳,别号恺阳。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泰昌元年(1620)明熹宗即位后,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天启二年(1622),后金(清)进占广宁,明兵退至山海关,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寻命以阁臣掌部务,督理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承宗到职后,整顿营伍,严明将吏职守,禁馈遗,绝宴会,罢供帐,省参谒,以严肃军纪,振奋士气。又立东营,建水师,练火兵,改革马政,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又修筑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天启三年,他出巡宁远等地,切实地考察了关外数百里内的人情与地形,认为宁远地当险要,可守可屯,为“必据必争”之地,主张在此建城,练兵屯田,扼守关外。强调“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他反对经略王在晋、总督王象乾等人在山海关八里铺筑重关划关而守的消极主张。在以辽人守辽...
· 明朝将领金忠
简要介绍:金忠(?-1431年),原名也先土干,蒙古王子,明朝军事将领,忠勇王。永乐二十一年,明成祖北征,在抵达上庄堡,金忠率妻子部属来降。明成祖赐其姓名,封忠勇王。次年讨伐阿鲁台,命其与陈懋为前锋,阿鲁台逃至答兰纳木儿河。于是明军被迫班师,明仁宗即位后,加封太子太保[1]。宣德三年,明宣宗亲征兀良哈,在宽河获胜。金忠与把台请求前往,宣宗答应。当时有人称不可。宣宗答道:“去留就任其所欲了。我有了天下,难道还唯独缺这两人么?”后两人获数十人、马牛数百来献。次年,加封太保。宣德六年去世。^《明史》(卷156):“金忠者,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也。素桀黠,为阿鲁台所忌。永乐二十一年,成祖亲征漠北,至上庄堡,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忠大喜过望。班师在道,忠骑从,数问寇中事,眷宠日隆。明年...
· 忠烈祠
沿革中国历代对忠臣烈士即有设祠奉祀,祠名为皇帝封赐。北京法源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在东征高句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立的忠烈祠,最初叫悯忠寺,清朝改名为法源寺。这种建祠供奉忠臣烈士,亦再由君主赐名的风习传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如朝鲜半岛、越南等地。这些地区结束君主制后,忠烈祠则由政府设置。
· 代代忠烈杨家将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
· 大明忠烈―杨涟
大明忠烈—杨涟在应山广泛流传着杨涟抱太子登基的传说。杨涟(1572-1625),字文孺,号大洪,是应山县平靖关乡照壁湾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杨涟在朝廷任兵科给事中,时神宗病危,郑贵妃专权,将太子阻于宫外,大臣们都不敢多言,杨涟却出面力请太子进宫服侍皇帝。后来,神宗死,光宗即位,郑贵妃就要求封她为皇太后,杨涟上奏极力反对。不久,光宗召见大臣,而杨涟不属大臣,也在召见之列。大臣们担心杨涟要受处罚,有人还劝他承认有罪,杨涟说:“死就死吧,我有什么罪!”郑贵妃求封皇太后,终于在杨涟等人的争阻下没有得逞。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即病死。李选侍(受宠的宫女)居乾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太子势处孤危,杨涟又挺身而出,邀群臣闯进乾清宫,拥太子登位。即后来的熹宗,并协助廷臣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从而安定了朝廷危乱局面,前后虽只六天,杨涟的须发都白了。所谓杨涟抱太子登基故事,就是由此演化而来,京剧《二进宫》也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