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邦项羽为何会是结拜兄弟:起家之初的一场相遇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3
转发:0
评论:0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

项梁先是客套地将“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翻,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太守的智商简直就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在他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贸然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他固执地以为他身为太守,他管辖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敢听他的,更何况这次是重用他们。

他有这种想法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项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随后的进程证明,殷通的智商确实比婴儿还要低。因为随后项梁引来了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殷通的防御能力这么差,连项羽都感到不可思议。

项梁、项羽就这样轻松地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他们身边就汇集了八千余人。

公元前209年9月,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项氏集团建立后,各地有识之士闻之纷纷慕名而来。

项梁和项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英豪自然来者不拒,这其中以陈婴和英布两人势力最为雄厚,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这里不妨来说说这两人。

陈家在东阳县很出名。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忠厚,县里人有什么事都会首先想到请他来帮忙。因此大家对陈婴很是尊重。

陈胜革命的火种迅速传开后,东阳百姓一起杀了那个胡作非为的县令。几千人聚在一起,准备参加到革命当中来,可杀了县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还缺一个令人信服的头领。这时大家想到了老好人陈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陈婴就是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上了贼船。

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人闻风而来,纷纷归于他旗下。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知儿莫若母,老母对他说的话,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就只有这么一句:你只是一个做侯的料,不是为王的命。

老母的话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如果革命最终成功了,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了,他们作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

陈婴的老母见识确实深远,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打死也不肯再为王。但他的部下可不是的,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陈婴来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推来让去的结果是,让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面对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笑开了花,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令项梁更加惊喜的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是一块,还是两块,都被他捡到了。

另一块馅饼便是英布。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人,后犯了罪被判黥刑,此后被人称为黥布。服刑期间,他也在骊山打过几年免费的工。后来革命的春风吹醒了他的头脑,他逃出骊山后,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只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项梁来了。这样一来,项梁手下由八千江东子弟兵一下子变成了八万人的项氏集团,发展如此之迅速,却是始料不及的。

就在项氏集团日新月异时,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决定前去考察一番。

刘邦考察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看看项梁是不是个慷慨大气的好老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再大,也不能入股。

于是,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来到了项军营帐。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项梁有点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未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他带走了五千精兵。

刘邦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议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奇缘”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渡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的。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也就是还兵时,刘邦和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在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

辍学后,刘邦与那些一起混的酒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拉帮结派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面对如此大好良机,刘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也不顾满地都是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再说。

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然后对天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6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得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那可是又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略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羽,这个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至上法宝,古今通用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邦与项羽:项羽死后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刘邦“善哭”辨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刘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项羽是刘邦朝思暮想都而后快的夙敌,刘邦怎么可能哭祭项羽呢?再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想哭就哭,泪水会来得如此容易?刘项之仇,由来已久,刘邦为除去项羽更是不惜代价,现在项羽已死,刘邦心中真可谓乐不可支,怎么可能有伤痛之情呢?既无伤痛之情,刘邦怎么可能为项羽一洒伤心之泪呢?所以,刘邦哭祭项羽,绝非伤痛,而是。网络配图《史记·汲郑列传》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郑当时是汉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降了刘邦。后来,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汉时习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称其字“羽”,则要恭敬得多;...
· 刘邦与项羽项羽死后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刘邦“善哭”辨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刘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项羽是刘邦朝思暮想都而后快的夙敌,刘邦怎么可能哭祭项羽呢?再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想哭就哭,泪水会来得如此容易?刘项之仇,由来已久,刘邦为除去项羽更是不惜代价,现在项羽已死,刘邦心中真可谓乐不可支,怎么可能有伤痛之情呢?既无伤痛之情,刘邦怎么可能为项羽一洒伤心之泪呢?所以,刘邦哭祭项羽,绝非伤痛,而是。网络配图《史记·汲郑列传》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郑当时是汉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降了刘邦。后来,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汉时习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称其字“羽”,则要恭敬得多;...
· 刘邦与项羽项羽死后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刘邦“善哭”辨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刘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项羽是刘邦朝思暮想都而后快的夙敌,刘邦怎么可能哭祭项羽呢?再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想哭就哭,泪水会来得如此容易?刘项之仇,由来已久,刘邦为除去项羽更是不惜代价,现在项羽已死,刘邦心中真可谓乐不可支,怎么可能有伤痛之情呢?既无伤痛之情,刘邦怎么可能为项羽一洒伤心之泪呢?所以,刘邦哭祭项羽,绝非伤痛,而是。《史记·汲郑列传》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郑当时是汉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降了刘邦。后来,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汉时习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称其字“羽”,则要恭敬得多;如果称“...
· 要是秦始皇没有死刘邦项羽会是秦始皇的对手?
1、秦国事历史上组织最周密的国度机器之一,全部国度如同是一部谨严的机器,他的运行效力很高。而始皇帝正是这个机器总工程师,他对这部机器的性能了如指掌,关于它的操作烂熟于胸。因而,在始皇帝手里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全部国度施展出的能量是伟大的,不要说造反了,甚至还有再度扩大的能够。网络配图当然,秦国起初的失败是因为后继者关于这部机器的胡乱操作。性能越大天然损坏力也越大。关于秦这样的国度来说,首脑真的是至关主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的消亡自身始皇帝也有助力。反观刘邦项羽等人,项羽不必说了被刘邦给搞逝世了,天然比不上刘邦。那么刘邦呢,汉朝树立后,秦朝的领土简直丢了一半,直到武帝的时分,倾尽全国的国力才复原到秦朝的疆域。网络配图2、秦始皇和刘邦项羽的策略观不是一个级别的。秦始皇自身就是遵照皇帝的套路从小造就的,而刘邦呢,快五十了还是一个大混混,幸亏起初守业胜利,不然毕生就是混到头了。项羽眼力更小,撑逝世...
· 如果秦始皇不死刘邦项羽会是他的对手吗?
其实回达这种假设的问题太多了,有时候也觉得没有意义,毕竟历史没有如果,也不可能假设,但是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其实秦始皇不死刘邦项羽绝对不是秦始皇的对手,也没有作乱的可能,至于以后秦朝会不会灭亡,我们今天暂且不论,我们只谈一谈今天的问题,以下仅是个人看法而已。网络配图1、秦始皇不死,扶苏不会自杀,帝国后继有人为什么有这个作为标题呢,其实很简单,你看看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打的谁的旗号,是公子扶苏,对就是扶苏,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扶苏得到了天下臣民的认同,很多人认为公子扶苏将来是皇位的继承人,将他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改变秦始皇的政策,也不是想到要叛乱,很多大臣也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秦始皇不死,赵高也就不会矫诏,扶苏也不会死,公子扶苏可以按部就班的接任皇帝一位。那么,原先秦朝的宗室和重臣也不会惨遭了,整个大秦帝国的行政体系自然会稳定运行。还有什么刘邦项羽(虽然我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