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秦末历史解密:张良凭什么位列汉初三杰之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1
转发:0
评论:0
秦末历史解密:张良凭什么位列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刚办完母亲的丧事,便传来陈胜兵败被杀的消息,他的身子被震得一颤,这个噩耗无异

刘邦刚办完母亲的丧事,便传来陈胜兵败被杀的消息,他的身子被震得一颤,这个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刘邦的心里,他对第一个举大旗拉大皮的陈胜既敬又佩。同样是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陈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怒而揭竿而起。比起自己“明哲保身”,率逃兵躲在大泽的深山中的懦夫行为,他太勇敢了,太伟大了……

刘邦本来想等自己办完丧事守完孝就举兵追随陈王去干大事业。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还来不及有所反应,秦朝的大军已向他开过来了。原因很简单,他杀了沛县的县令,自立为县令,是典型的反动派。

泗水的郡守亲率秦军来围剿他。此时陈胜的义军差不多被章邯灭得不成样子了,这个郡守需浑水摸鱼乘机捞点功劳,好为他的仕途铺路。

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刘邦知道此时如果还不反击,只怕永远都没有反击的机会了。于是派专门屠狗的樊哙率军迎敌。

樊哙有了第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樊哙平常没啥本事,但屠狗的本领却一流,于是追敌至薛城,把包括郡守在内的秦军都像狗一样给屠了。

出师大捷,刘邦还来不及一品胜利的美酒,便尝到了背叛的滋味。留守在丰邑的守将雍齿不失时机地在他背后放了一把火,差点儿让刘邦葬身火海中。

雍齿为啥在他背后放火呢?原来雍齿当年曾和刘邦争过寡妇王媪,前面已经说过,刘邦当年在王媪的酒店里来了个“英雄救美”,最终赢得美妇以身相报。而英雄救美中的另一个主角就是雍齿。

刘邦起义后,雍齿也带了几个人来投。刘邦当时正值用人之际,自然来者不拒了。但雍齿却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当年的仇恨他一点一滴都记在心里,一直没有淡忘。这时魏相周市以封侯为诱饵来诱降他,他自然就顺势倒向了朝廷。

刘邦刚刚起义不久,人不多兵不壮,现在又后院起火,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在他焦头烂额之际,刘邦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使得他这支微弱的革命之火不至于熄灭。这个人就是日后被称为“关中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与刘邦手下形形色色的涉及各行各业的将领谋士相比,他是个例外。

张良祖父张开地作为宰相为三代韩王效力。张良的父亲张平最先是侍奉韩末之王惠王的名臣,韩惠王去世后,公子韩安继位做了国君。张平依然尽力辅助国君。但韩安却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张平最终为抗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劳累过度而死)。

张平死后,公元前230年,韩也随之灭亡。

国破家亡,从此,张良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开始隐姓埋名,他白天读书,晚上练剑,期待能报仇雪恨。后来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杀手组织——仓海帮。单以时间来看,这个仓海帮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恐怖组织了。至于后来的什么丐帮、华山派之类的帮派,估计都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张良直接找到仓海帮的帮主仓海先生。送上不菲的礼金,要求很简单,帮他杀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嬴政,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

仓海帮本来就都是由反秦人士组成的。他们大多和张良一样,都跟秦朝或多或少有着国恨家仇,有着个人恩怨。因此,仓海连考虑都没考虑,就直接对张良说道:“这笔生意我接了!”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自从当上皇帝后,空闲多了,便喜欢上了出巡(说白了就是游山玩水)。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东巡。收人钱财,替人办事。仓海开始策划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具体策划如下:

1 踩点

仓海详细研究了秦始皇此次东巡可能经过的路线,设计好了暗杀的地点。

阳武县内有一路段是行事的最佳境地。此处是一条原始通道,两岸夹山,树茂林盛,藏身和逃跑都很容易,是一个绝佳的行刺地点。仓海把行刺地点选在这里,充分说明他具有职业杀手的敏锐眼光。

2人选

仓海从帮内选择了一个大力士作为此次任务的执行者,此人姓郑,名敢,是燕国的一个壮士,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据说此人力大如牛,几百斤重的东西在他提起来毫不费劲。

仓海料事如神,秦始皇的巡游队伍果然要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地段。郑敢潜伏在那路段的树丛中,三天三夜后秦始皇的车队如期而至。

郑敢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他不由屏住呼吸,手持那根重达一百多斤的铁锤。瞅准秦始皇的座辇,等到距离最近,角度最好,方向最佳时出手了。

郑敢果然不愧为职业杀手,出手毫无声响,却又是那么的漂亮,说时迟那时快,铁锤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直奔目标。然而,就在这时,秦始皇所乘坐的辇车突然碰到一块石头,车轮歪了一下,这稍稍一偏,郑敢的大铁锤便和车中的秦始皇擦身而过。

这次刺杀行动就这样极富戏剧性地失败了。有的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来。面对秦始皇下令重赏捉拿凶手,张良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隐姓埋名躲起来。

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当时的张良隐身到了下坯。在这里一隐便是十年。

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奇能异世之辈。

这也算是一个小插曲,但对张良来说极为重要。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天, 张良满怀心事地走到一座桥上,正在他摇头摆尾地长叹欷歔时,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儿走到他身前,他故意将自己脚下的一双鞋子丢到桥下,然后用命令的口气对张良喊道:“给我捡回来。”

“我和你素不相识,凭什么给你捡鞋。”张良心里嘀咕归嘀咕,但见老头儿满头白发,顿生恻隐之心,便去帮他捡鞋子。

好不容易捡来鞋子,老人非但没有感谢,接下来的话更是得寸进尺:“给我穿上!”又几乎是命令的口气。

“俺爹我还没这么温顺地伺候过呢。”张良一想到爹,眼睛又变得红红的。是啊,我无依无靠固然可怜,可一个老人家无依无靠岂不是更可怜?于是他蹲子,真的又为老人穿上了。

这时,老人给张良说了一句很含蓄的话:“五天后天亮时分来这里,我送一件神秘礼物给你。”张良当时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但好奇心让他五天后真来赴约了。不过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约会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张良到桥上时,那老人早已守候在那里了。

老人抛了一句话来:“五天之后再来会我。”说着便拂袖而去了。张良的第一次约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当第二个五天到来时,这次,张良吸取了教训,天才刚刚亮,就急匆匆地赶到桥头来了。但当他睁着蒙眬睡眼看见老人又早已在桥上等他时,不由面红耳赤。这次老人依旧抛下一句话:“再过五天来见我。”说罢又拂袖而去了。张良的第二次约会也同样以失败告终。

张良的第三次约会终于成功了,这一次,张良干脆直接卷起铺盖地毯睡到桥上去了。这下,老人没辙了,交给他一个包袱就走了。据说这个包袱里藏着姜太公当年留下来的《太公兵法》。有了这本书,张良等于得到了姜太公兵法战略真传,多年潜心学习后,已具备了运筹帷幄的万千韬略。

此时张良与刘邦一见面,双方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搞明白,刘邦是怎样一见面就把张良整得服服帖帖的。但我知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张良当时遇到刘邦这一幕就好比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样,良臣和明君一见倾心。

张良不需要借别人的慧眼,以自己的肉眼看清眼前这位一脸龙相之人确有不凡之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结局如何功成身退
张良结局张良结局可以用不悲不喜来形容,张良在朝廷做官时帮助刘邦成功登上皇位,之后张良就不再朝廷上出现了,可以说他在刘邦成功后就自动隐退了。如果他不隐退的话一定会受到刘邦的奖赏,地位以及生活水平都会有所提高,然而张良却聪明的隐退了。这样的结局看似有点不好,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幸亏张良隐退了,否则他很可能会走上韩信等人的道路。而且张良也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也没有以前好了,另外他推翻秦朝的心愿也完成了,再待在朝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张良便决定隐居在山林中生活,最后他选择在湖南的张家界隐居,这里风景十分优美,可以让他过上惬意舒适的晚年生活。所以综合来看,张良结局是不悲不喜的,他虽然没有获得荣华富贵,可好歹保住了性命,过上了很惬意的隐居生活。张良结局表面上看是他离开了朝廷生活,可是实际上却没有完全脱离政治生活,因为刘邦只要遇到大点的问题都会前来请教张良,张良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刘邦出谋划策,所...
· 解析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最后得以善终吗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曾经一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最后打下了大汉朝的江山。也许深知帝王向来对开国功臣甚少能有容忍之心,刘邦初登帝位之后,张良假托身体不适,逐渐远离朝政。事实上,张良本身身体也确实不是很好,所以,刘邦轻易圆了他的要求。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是,对于心狠手辣的刘邦来说,兔死狗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所以,天下初定的时候,开始大肆诛杀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这正如张良之前的预测一样,好在当时的张良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但是,身为刘邦最出色的谋士之一的张良,最后是怎么死的呢?他躲过了这场浩劫了吗?关于张良的死因,说法不一,史料上也并未做详细记载,但是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张良居官病逝善终”这一说法。图片来源于网络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
· 历史上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和命运归宿——张良
导读:秦末大乱,群雄并起,楚汉相争,天下归汉。汉高祖刘邦曾总结过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在此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相提并论,称誉为‘人杰’,这就是汉初三杰的来历,也是对三人功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张良是大谋略家,萧何是大政治家,韩信是大军事家,谋略用智,政治用仁,军事用勇,刘邦兼收并蓄,无敌于天下,终成霸业。但在国定邦安之后,三人的命运却各不相同:张良凄凉隐退,萧何苟且保身,韩信悲愤丧命。这其中究竟牵扯到怎样的个人矛盾和利益争斗,本文将从三者的个人经历和他们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微妙关系中进行分析和试论。千古帝王师——张良在陕西省汉中留侯祠张良正殿门外第一柱上有一幅对联...
· 汉初三杰都是谁?历史是怎么评价汉初三杰的
韩信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
· 汉初三杰张良为什么跟随刘邦?张良的故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初三杰之张良的故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张良的故事: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悼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