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历史的复刻:李密为何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而失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7
转发:0
评论:0
历史的复刻:李密为何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而失败?,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作出集中全部兵力攻打洛阳的决定后,他的军事参谋柴孝和向他提出了一个放弃洛阳、西袭长安的作战建议。

  历史就像一台复印机,总是钟情于重复运动。这个建议四年前作为杨玄感军事参谋的李密也同样给他的上司提起过。

  还是复印四年前的情节。那一次,杨玄感把李参谋的建议当成了耳边风。这一次,李密同样让柴参谋的建议自左耳进,从右耳出。

  柴孝和建议李密派翟让和裴仁基分别守卫洛口仓和回洛仓两大粮食基地,然后自己亲率全部瓦岗精锐,倍道兼行,直取隋朝政治心脏长安。再然后据守,东平河、洛,传檄天下。

  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确实是一条上好的计谋,比攻打洛阳明智得多。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此时的李密思维已经有些短路了,他两只喷火的眼睛始终直勾勾地盯着对手的老帅,早已忘了老帅旁边那些护卫的车马炮象了。他以两点理由否定了柴孝和的建议。

  第一条理由是自己的部下都是山东人,如果不打下洛阳,他们肯定不愿意西行入关。第二条理由是说投靠瓦岗的将领多半是强盗出身,组织纪律性太差,互不服气,如果自己离开,这些人一定会“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

  其实,这两条理由都不能成立。军令如山倒,作战部队向来是领导指哪打哪,不存在是山东人就不去山西打仗这一说,真要这样的话,那世界上就无仗可打啦。以李密“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的严明军纪和其在瓦岗的威信,不可能出现他想打而部下不愿意跟的情况。

  第二条理由才是问题的核心。把这条理由所透露出的潜台词通俗地解读出来就是:李密怕自己走了以后,部下“篡寨夺权”,造他的反,革他的命。

  李密的担心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其时瓦岗军的组成人员很复杂,除了李密的蒲山公营,还有另外三种类型: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元老型、以裴仁基父子为主的官军投降型、以孟让和郝孝德为代表的山寨土匪型。李密担心这三类人趁他离开后会将眼下的“联产承包制”改成“分田入户”的单干制,甩开自己,各个自立门户。

  这种担心纯粹多余。翟让要想单干就不会主动让位、裴仁基的势力还不够单干的规模、至于孟让和郝孝德,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本来就是单干了很多年的山大王,形成不了规模才来投靠李密的。

  此时的李密已经被权力绊住了脚步,在极具的权力面前,他畏首畏尾,开始躺在了“保守治疗”的处方上,这种心态和几个月后他担心失去最高权力而谋杀翟让的行为是一致的。

  如果李密听从了柴孝和的建议,率领数十万大军直扑长安,极有可能会创立一个新的朝代。因为当时长安的精锐部队不少都随杨广去了南方,防守力量比洛阳薄弱。而且由于多次开仓放粮,瓦岗军在民间口碑很好,途中肯定会不断有民众加入。面对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长安城根本无法抵挡。最重要的一点是,那时候李渊还没有起兵,当兵强马壮的瓦岗军到达北方时,李渊就已经没有机会兴兵了,否则就会面临瓦岗军的打击。以李渊的明智,他极可能会选择加入瓦岗,接受李密的领导。果真如此,历史就翻了个跟头。

  虽然这只是一千年以后的推测,但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轨迹之上的。

  历史没有痕迹,但轨迹是可以推算的。

  李密要对洛阳动手了。

  第一步,他先命孟让带一支军队在洛阳外郊抢掠烧杀,把城外搞乱。那些城郊结合部的居民可倒了霉了,一夜之间就变成战争难民。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呼啦啦全跑进洛阳城内找保护伞去了。这正是李密想要的结果,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人赶进城内去消耗里面的粮食。

  第二步,瓦岗军全线出击,封锁洛阳城一切进出通道,向城内发起猛烈攻击。

  瓦岗军进逼洛阳后,越王杨侗立即派人向远在江都的杨广请求支援。杨广生怕洛阳丢失,立即从关内抽调集精兵驰援东都。

  洛阳是块硬骨头,当年李密的老上级杨玄感就在这里磕掉了牙,丢掉了命。李密攻占洛阳之路虽然也并不平坦,但由于此时瓦岗寨兵多粮丰,士气如虹,所以,攻城拔县,势如破竹,洛阳守军被李密的瓦岗军打得没有声音、没了脾气。到后来,他们只能凭城固守,等待援军。

  从北方调去的关内兵被打垮后,杨广又在河北、涿郡等地调兵急援洛阳,同时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五万江淮劲旅开赴东都。

  王世充来了,两个冤家碰头了。此后,王李二人在在洛阳周围方圆百里的战场上鏖战血拼,声震中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重蹈覆辙
【成语】重蹈覆辙【成语】重蹈覆辙【发音】chóngdǎofùzhé【解释】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贬义。【出自】《后汉书·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相近词】重蹈前辙、蹈其覆辙、覆车继轨、老调重弹【反义词】改弦易辙、改弦更张、前车可鉴、前车之鉴、覆辙勿蹈【成语故事】东汉时,桓帝宠幸宦官,导致宦官互相勾结,垄断朝政,陷害忠良。李膺和杜密等忠良大臣纠集太学生郭泰等人竭力铲除宦官。公元一六六年,宦官们在桓帝面前诬告李膺等人造反,桓帝听信谗言,下令把李膺等忠良大臣关进大牢,人数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当时,窦武的女儿是皇后,窦武受封为侯爵,他为人正直,从不仗势欺人。看到宦官的胡作非为,十分愤慨,上书对桓帝说:“如果再让宦官这样胡作非为下去,陛下将会像秦朝二世一样,因为给宠臣太多的权力,一定会导致...
· 历史上的南宋为什么不怕重蹈北宋的覆辙?
在两宋这段历史中,有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一个是北宋时期的“海上之盟”,意为联合金国,共同征伐衰败的辽朝。而第二个则是南宋的“联盟灭金”的战略。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两个重大的战略决断,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并且,有趣的是,不仅我们后世发现了相似的地方。当时,在南宋朝堂上,有诸多大臣也看出了这个“联蒙灭金”,同百年前的“海上之盟”有着很大的相似度。那么,历史上的南宋为何不怕重蹈北宋的覆辙,从而选择“联蒙灭金”?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南宋的这个“联盟灭金”战略确定,可以说是南宋十分正确的选择。不同于,北宋时期宋徽宗的好大喜功,“联蒙灭金”实际上是南宋朝堂,根据对现实局势的考量,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断。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立马就引起了南宋方面的重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南宋也进入了同蒙古的暧昧期。以至于,在窝阔台时期,南宋最终决定实施“联蒙灭金”战略,并因此,在短时间内得以收复寿、泗等州。...
· 历史上李密曾有三策供杨玄感选择
李密三策:古人处理事情都喜欢列举三种策略,分为上中下三等,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下策。然后李密曾有三策供杨玄感选择,杨玄感选的恰恰是下策。杨玄感是谁?此人是杨素的儿子,是隋朝历史上,第一个起兵造反的贵族首领。因为杨广对众大臣的猜忌,使得身为重臣的杨玄感心中忐忑,就决定策划谋反。网络配图等到613年,杨广再次攻打高丽的时候,派遣当时朝廷中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去黎阳,让其监管军属。杨广率领的这次东征,导致后方空虚,杨玄感察觉时机已到,决定抓住此良机,起兵造反。并且派人去请来李密,希望跟他一起主持事务。李密到了黎阳之后,就给杨玄感献上三策:上策是往东北方向打,占领临渝关,扼杀了杨广回归的道路,形成与高丽联合攻打杨广的局面,这样就可以不攻自破,杨广必灭;中策是直接往西边打,急速攻打长安,根据地理优势,死守长安,让杨广无家可归;下策是去啃硬骨头,攻打东都洛阳。杨玄感听完之后,就说:“你这三策,明明下...
· 宋理宗与灭金战争贪图小利重蹈北宋的覆辙
宋理宗与灭金战争:宋理宗,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其为帝,年号宝庆。理宗即位后,有史弥远专政,他只沉湎于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理宗崇尚理学,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败亡之势已成。1264年10月,理宗病死于临安,在位40年,终年60岁。理宗在对内推行新举措进行“更化”的同时,对外政策也有了诸多变化。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
· 让仇恨冲昏头脑,却引火烧身的南宋,重蹈北宋覆辙
1233年9月,蒙古大军直抵蔡州城下,“分筑长垒,围之”。到了11月,南宋将领江海、孟珙率兵2万,同时运粮30万石抵达蔡州城南,前来支援蒙古大军。金朝与南宋、蒙古在蔡州进行了一场最后的决战。这场战役打的非常激烈,金人固守柴潭,宋蒙大军一时陷入困境。此时宋将孟珙想出了一个主意,掘柴潭入汝水,水灌蔡州城。1234年1月,宋蒙大军终于攻入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缢身亡,金末帝战死沙场。这一战对于南宋王朝来说,是一场复仇之战,孟珙追问完颜守绪的下场,金朝俘虏说:“城危时即取宝玉置小室,环以草,号泣自经”。后来,人们发现了金哀宗的遗骨,南宋、蒙古方面“分守绪骨”,各自带了回去。南宋用完颜守绪的遗骨祭告太庙,然后封在大理寺的狱库里。南宋、金朝是世仇,蔡州之战前,南宋接受蒙古的建议,与其联合灭金,虽然南宋复仇成功,但他们也因此引火烧身,重蹈了北宋的覆辙!当年北宋一心想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地,先后发动两次北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