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基于什么历史基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7
转发:0
评论:0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基于什么历史基础?,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儒学

  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对这个人物做了记载。司马迁和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还曾经问学于董仲舒。那么董仲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被汉武帝发现的?为什么汉武帝尊崇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董仲舒是广川人,就是现在河北省的枣强县人,这个人在景帝朝已经是做了博士了。当然中国古代这个博士跟我们现在这个博士不一样,他那个时候的博士就是指他的博学,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一个顾问了,所以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学者。而且董仲舒读书非常刻苦,据《史记》跟《汉书》的记载,董仲舒曾经读书三年目不窥园,有三年时间他没有到过自己的后花园去,所以后来人们就出来了一个典故叫“目不窥园”。目不窥园就是指董仲舒,人们后来用目不窥园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专心、非常专注,称这个人叫目不窥园。汉武帝在继位以后,在建元元年的十月,他就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这个贤良方正的全名叫贤良方正直言敢谏,贤良方正是讲品质,直言敢谏是说他敢于说话。所以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董仲舒考了个第一名,就是举首,这样,他既然是第一名,是举首,汉武帝就连续向他问了三次,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皇帝的问话叫策问,回答的文章叫策文,皇帝提问贤良方正回答这个过程叫对策。这就叫对策,董仲舒回答了三次,这才流传下今天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间董仲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极其的喜爱。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喜爱董仲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到底说了些什么问题,引发了汉武帝的重视。

  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刚刚继位,他还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就多次征集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汉武帝发现,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讲天和人的关系的,那么董仲舒到底在“天人三策”中说了什么?从而引发了汉武帝的兴趣呢?

  第一点受到汉武帝重视的,就是董仲舒提出来了“新王改制”。什么叫新王?就是一个王朝建立以后,一个新登基的皇帝,这个叫新王;改制,改是改变,制就是一整套的制度仪式。董仲舒认为,一个新的国君登基以后,一定要改变一整套的制度。他具体提出来的这个新王改制的内容是两点:一个叫“改正朔”,二个叫“易服色”,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这个话说起来就是要改正朔,要易服色来顺应天命。当然这句话很不好懂,我们做一点解释:改就是改变、更改;正就是正月,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我们现在说一个最通俗的话,就是改变历法,一个王朝建立以后把这个历法要改一下,这就叫改正朔。什么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变,服色就是指那个服装。他说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要改变你这个王朝的服装(颜色),还有你祭祀的时候用的那个牲口、车马,这些颜色要改变。中国古代历来是一个王朝它都崇尚一种颜色,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要把前一个王朝的颜色给改它一下,换成自己的这个王朝的颜色,这个就叫易服色。那么为什么董仲舒这么强调要改变历法和服色呢?因为董仲舒有一个看法,他这个看法汉武帝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汉武帝对于他这个改正朔、易服色这么一套仪式为什么感兴趣呢?因为董仲舒这个改变仪式中间包含了一个对汉王朝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那么你这个新王朝合法不合法?有没有什么合法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刘邦,他本来是一介草民,刘邦是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间,他是从一个布衣百姓夺得皇帝之位用的时间最短的人,他就是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刘邦就用了七年从一个布衣百姓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天子。那么你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皇帝,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你是不是合法的?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新王朝,这个新国君它合法不合法?它的合法性在哪儿?这个问题开国皇帝想不到,开国皇帝第一是他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达不到;再一个开国皇帝顾不上,开国皇帝只顾得夺人家的权,夺过来自己当。一是想不到,二他也顾不上,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这个新王朝建立有没有合法性?人家凭什么要承认你?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你刘邦是一个草民,你就折腾了七八年,七搞八搞你搞了一个皇帝,那么你能这样搞个皇帝,我们能不能也这样搞?就是说你当了天子、当了皇帝建立大汉王朝,我们也能不能搞上几年把你干下去,我们再来当皇帝?这个问题就更重要了。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存在的两个问题:一,合法不合法?第二,大家是不是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如果大家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那么你去夺秦朝的天下,我们去夺你刘姓的江山,这个天下就大乱了。

  所以董仲舒在他的新王改制说中间,他提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叫你改正朔、易服色,他实际上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董仲舒的意思,一个人之所以最后能够当皇帝是君权神授,是天命所在,是老天让你当的,所以天下的老百姓就得承认你是合法的。反过来说,其他的人不能再这样做了,再这样做老天不支持你。所以董仲舒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给的,是天意,所以他做天子大家得服从,别的人不具备这个天意就不能再折腾,你再折腾的话你就是成了造反,你就不可能当皇帝。所以董仲舒这个新王改制说法一提出来,你想想汉武帝能不高兴吗?汉武帝没有这个理论水准,他不能够论证西汉王朝的合法性,但是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了西汉王朝的建立是合法的,刘邦当皇帝是天意,是天命,是神授的权利,这个当然对汉武帝来说是极为感兴趣的。但是汉武帝没有看到董仲舒这个说法中间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董仲舒这个君权神授的命题中间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承认君权,第二是限制君权,它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也就是说,你当了皇帝是上天给你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做了皇帝以后,你像秦始皇一样胡作非为,那么上天就会警告你,如果你再不改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所以董仲舒后来他就用比如说出现的一些地震啊,日食啊,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他就用这些现象来告诫皇帝,这是上天对皇帝的一种警告,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你要反省自己。当然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天人三策的时候还没有把这一点发挥出来,所以他这一点,为汉王朝寻找合法性这一点深得汉武帝的信任,这是董仲舒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一点。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第一问题,就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这都是首要的问题,汉武帝自然对董仲舒欣赏有加。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还在思考什么?董仲舒的哪些想法对汉武帝来说又正中下怀呢?

  建元元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一心想有所作为,就多次征集贤良以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走进了汉武帝的视线,他的新王改制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他还在思考什么呢?董仲舒的哪些想法对汉武帝来说会正中下怀呢?

  董仲舒的这个博士是春秋学的博士,《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董仲舒这个春秋学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因为春秋有三派。公羊派春秋特别重视的就是大一统,这个一统我们也可以叫做统一,所谓的大一统就是把天下的统一看得非常大,看得非常重要,这就叫大一统。所以董仲舒这个公羊派春秋中间特别强调天下的统一是最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的话呢又是非常迎合汉武帝的心理的。汉武帝是刚刚经过景帝朝的七国之乱以后接下来这个江山的,他接下来这个江山以后,仍然存在一个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汉武帝一生致力的就是要搞中央集权,而董仲舒恰恰给他提供了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所以汉武帝就可以在大一统的理论之下公开地搞他那一套中央集权。所以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二点,就是他给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提供了一个理论的依据。第三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建立太学,太学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建立太学而且还要提出来,要把这个推举贤良作为一种制度,每两年要推选一次,推选天下的贤士,他把它制度化。兴太学、举贤良,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来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太学它的建立就是从武帝朝开始的,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到隋代又成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管理这个最高学府的。一个太学,一个国子监,从武帝朝开始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为止,所以这个太学给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再一个是推举贤良,这个推举贤良成为一个制度以后,它成了汉代人才选拔,汉代的人才选拔是察举征辟,成了人才选拔的一个制度。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人才选拔是经过了五个制度的轮换,最早的人才选拔是选贤举能,这是上古时期。后来发展就是世卿世禄,就是你们家做官的人世世代代要做。到了汉代就改变这个做法了,要察举征辟,就是从天下的臣民中间来选拔贤才。到了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就把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再来选拔人才。到了隋朝实行科举制,这个中国人才的选拔经过了五种制度,最终定型于隋代的科举制,科举制一实行就是一千三百年,一直到清代晚清废除科举。所以作为人才选拔来说,董仲舒是为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汉武帝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当了皇帝以后,他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怎么样去网络人才,而董仲舒给他提出来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具体的做法,这也是董仲舒深得汉武帝信任和喜爱的一个方面,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尊儒。我们现在一提董仲舒,大家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这个话不是董仲舒说的,这个话出现得非常晚。董仲舒说了一个什么话呢?董仲舒的原话是说,他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原话的意思是说,不在六经的,不在孔子的著作范围之内的这些书不要让它流传了。这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董仲舒这个建议被汉武帝马上就采纳了。汉武帝这个做法跟秦始皇相反,秦始皇是焚书坑儒不让人读书,汉武帝的方法是让你读书,但是只准你读儒家的书,读一种书,读一类书。秦始皇他的做法后来历史证明是不行的,你不让人读书是不行的。汉武帝让人读一类书,这个做法后来看来是成功的。当然汉武帝这个尊儒还不是纯儒,我们下面还会讲到。董仲舒就提出来一个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这些要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这些东西要把它断掉,这就是董仲舒的原话。到了班固为汉武帝写传的时候,班固在汉武帝的传记的最后,评价汉武帝的一生的时候,说了八个字“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的话,这是班固提出来的。后来人们在班固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是董仲舒的第四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提出来了尊儒的问题。第五点,在天人三策中间得到汉武帝重视的还有一点,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要进行改革,当然董仲舒没有用改革这个词,他用了一个词叫“更化”。董仲舒认为汉朝建国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所以发展得不快,很大一个原因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改而没有改,所以董仲舒提出来更化说,就是要改革。我们以上讲了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的五个方面,你想想他的五个方面,他这五个方面,大一统它是解决了中央集权的问题,尊儒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跟选拔的问题,他还提出来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他还提出来改革的问题。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这五个问题,都是汉武帝做了皇帝以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董仲舒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五个方面解决了西汉王朝建立以来的五大问题,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其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不解,西汉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奉行黄老之学,而董仲舒却大胆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与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而汉武帝却积极采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王立群先生对此是如何看的呢?

  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看法家,法家学说它有两个方面,第一,法家学说是封建的皇帝最喜欢的,哪个当皇帝的人都喜欢法家那一套,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秦朝的灭亡又给后来的皇帝敲了一个警钟,如果你仅仅用法家学说去治国一定会导致亡国,秦朝就是个例子。所以后代的帝王一方面这个法家学说他始终是不丢的,因为法家讲权术,他是不丢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赤裸裸地只讲法家,他需要在法家的外面披上一个很漂亮的外衣,一个很温和的外衣,而这一个漂亮、温和的外衣选来选去谁最合适呢?就是董仲舒改造的这个新儒学是最合适的。所以儒学它之所以被汉武帝看重,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汉武帝你想想他在位五十四年,跟匈奴打仗打了三十九年,在长期的战争中间他实行的这一套,主要的是用法家的这一套东西。但是他又想规避打出法家旗号的这种政治风险,所以他需要一个漂亮的外衣,这个外衣他找来找去,就这个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最合适,因为儒家讲大一统,儒家讲仁义,这些方面最适合他,所以这是他欣赏儒家很重要的一点。再一个,汉武帝一生追求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他五十四年当皇帝,汉武帝实际上做的就是一件事,中央集权,汉武帝一生就做这一件事,而且是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个中央集权其中包括了一个方面,就是思想的统一,要用一种思想把天下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建议,说现在天下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讲自己的一套,所以天下就乱糟糟的,那么现在最好的是用一种思想来统一天下,所以董仲舒提出来尊儒,符合汉武帝用一种学术思想来统一天下的这个总的原则。而这个用儒家来统一思想恰恰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央集权一个方面是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另一个方面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而这个思想文化的统一,就是要用儒家思想来统一,这是他欣赏儒家的第二点。由于这两点,所以董仲舒的尊儒的主张很快就被汉武帝选中了,汉武帝就看中了这个尊儒它的功利性,它的实用性。

  史学家们曾经给汉武帝四个字的评价——“雄才大略”,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是看中了儒学能够实现他一生的政治理想,才积极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影响深远。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

  汉武帝在百家之学中独尊儒术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想通过儒家思想实现他一生的政治抱负。从此以后,儒学就从民间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开始的,可以说它这个影响是十分巨大。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它正面的影响,董仲舒提出来的尊儒的这个主张从正面上来看,它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稳定,对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统一贡献是极其巨大。我们这个国家能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它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这么多民族能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它和儒家思想长期地统一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董仲舒在这一点上,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统一,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尊儒的正面的第一个效果。第二,尊儒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董仲舒同时提出两条,一个是建太学,就是办学校。另一个方面是尊儒,这样一来太学里边主要传授的是儒家的经典,这样从太学,当然后来又在基层也办了一些乡学,从太学到地方的学校都读儒家的经典,这样就造就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信仰的文人,这是个了不得的事情。董仲舒创意的建太学和他尊儒结合到一块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思想、儒家学说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的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通过读书走上官场,就是文官。在中国古代的政坛上有四种人,有四种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将,第三外戚,第四宦官,这四种力量从总的方面来看,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以儒家思想武装的为价值观念的文官集团掌权,这一个时代政治就比较清明。总体来看,如果是武将掌权,那就会出现藩镇割据,像唐代中后期。如果是让宦官跟外戚这两股势力掌权,那这个王朝大致上来说,宦官跟外戚掌权的时候,基本上是这个王朝最黑暗的一个时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在政坛这四种力量,文官、武将、宦官、外戚这四种力量中间,以儒家思想为价值观念这一批文人做官,是这个政坛最稳定、政治最清明的一个时代。因为这里有一个道理,这些文人做官以后,他从小读的是儒家的经书,讲忠、讲孝、讲仁义,他有一个价值观念,这个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这个有价值观念的这些文人,他进入各级政府做了官员以后,他在判断是非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听从上面的指挥和命令,他还有自己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儒家的这一套价值观念。所以尊儒以后,让儒家思想深入到文人的心中,这些文人后来步入政坛以后,他就有了一个儒家的价值观念。你通观中国整个的封建制度史,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而这个东西恰恰是董仲舒提出来的。一方面他提出来办学校来培养文人,另一方面他尊儒,让学校去教学生读儒家的经典,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一大批以儒家思想为价值观念的文官集团。这个贡献非常之大,这是我们讲了它正面的好的一面。

  下面我们再说说它负面。这个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也有它的负面影响,它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它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它导致了文化专制,因为你儒家地位提高了,其他诸子百家它的市场就缩小了,文化专制它就限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所以它到后期,儒家思想到后期它凝固化的时候,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些负面影响我们也要指出来,就是我们看董仲舒他这个建议,他提倡的尊儒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一讲讲董仲舒的董生献策。董仲舒是个很有贡献的人,汉武帝发现了这个人才,采纳他的学说,但是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他,汉武帝把他派到他的哥哥江都王那个地方去做了国相,江都在哪儿呢?就是现在江苏的扬州,董仲舒在对策完了以后被派到扬州去做江都国的国相,没有把他留在中央政府。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是要尊儒的,他既然要尊儒,他肯定在中央的人事安排上要体现他的意图,他没有安排董仲舒进这一个班子,他一定要考虑其他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毕竟它曾经维护了汉代的大一统趋势,也加强了汉武帝的权威,对于整个汉代的发展起到过一定推动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雕像后来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向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不均等,其消极影响显然是占了主要的,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就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钳制思想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个占有欲非常强的皇帝,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不得不钳制人民的思想,所以才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本来繁荣的文化圈变得死气沉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汉代的诗词歌赋来说是不利的。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也维护了皇权统治,尤其...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影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自秦之后,儒家一直想跻身朝堂,获得话语权。但其主张的分封制不被秦始皇所喜欢。秦始皇多强势的一个人,他会允许将自己的权力分封出去?所以儒家的分封制在秦始皇面前只会吃瘪。秦始皇只是在地域上统一全国,但在思想上六国中还是各过各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六国遗民潜藏在民间了。秦国统一靠的是秦始皇个人强大的武力,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始皇帝一死,六国遗民就开始造反了。胡亥也好,子婴也罢,都没有始皇帝手腕,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秦始皇光想着制度上管理六国,却不曾想过从思想上管理六国。到了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他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既没有否定郡县制,也没有否定分封制。而是将二者合一,变成了汉朝实行的郡国制——郡县与诸侯国并存。这个时候儒家的叔孙通,趁着汉朝新立,礼仪不完善的空挡,接近了刘邦。人才会不会被任用,关键看这个对君主有没有用。叔孙通便瞅准了刘邦的软肋...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辨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通过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以求达到政治上的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推行的政策。当时他击败了窦太后为外戚势力且南征北战打退了匈奴等外部势力的侵略,需要一个能够安定国家、统一全国的信仰理念,孔孟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他的首选。因为强调孝道、忠君等思想,汉武帝认为是非常适合安邦治国的。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主流达2000多年;在汉朝以前的秦朝,是以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秦始皇羸政更是法家的拥趸,主张严刑苛典治世。他的“焚书坑儒”也是为了打击当时反对他的儒家势力,并采纳和重用了当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然而,秦朝15年便亡国,秦始皇更是被冠以“暴君“之骂名,标志着法家思想统治的失败。因此,汉武帝早年却尚武,且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志,可痛定思痛后认为要真正使国家稳定发展,暴力治国绝非上上选。这也是他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