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廉吏模范孙谦:历代廉吏中最高寿者竟居无其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9
转发:0
评论:0
廉吏模范孙谦:历代廉吏中最高寿者竟居无其屋,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贵。南北朝时候,有个叫裴昭明的官员,担任始安(今

  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贵。

  南北朝时候,有个叫裴昭明的官员,担任始安(今天的桂林)太守,后来三年任满,回京述职,拜见皇上。当时的皇帝齐武帝对朝野弥漫的风气很不满,就顺口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回答说:“很惭愧,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别的官员说:“裴昭明做几年太守,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现在上哪儿去找啊!”然后他又让史官们遍览史书,让了解历史上有没有跟裴昭明一样的廉吏。

  无独有偶。如裴昭明这样清廉守正的官吏,几乎与他同一时代就有这么一位,名叫孙谦。

  孙谦比裴昭明年龄稍大些,他从东晋时就开始做官,然后历经宋、齐两代,先后做过句容令、巴东太守、钱塘令,也没有给自己弄过一套房子,他能住机关大院就住机关大院,不能住就租房,有时候,他为了节省开支,竟然带着家属住进别人闲置不用的空车库里!读史至此,令人无法不感慨。

  是南北朝时期的房价太高,才致使孙谦买不起房吗?非也。其实,与历朝历代相比,南北朝的房价只处在中游水平。据《法苑珠林》第53卷,在杭州建一座像样的寺院,所费不过三万钱。据《宋书·后妃明帝陈贵妃传》,在南京买一所面阔三间并且精装修的瓦房,也是只需要三万钱。当时流行五铢钱和四铢钱,用这两种货币购买粮食,大米一斗(南朝一斗约 20公斤)不过百钱,按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一钱刚好等于一块钱,三万钱也就三万元而已。做太守的收入又有多高呢?据《南齐书·王琨传》,一个发达地区的最高首长去城门口转一圈,就能笑纳三千万的贿赂。此话无疑有些夸张,但也能从侧面表说,南北朝时地方官只要“机灵”点,其灰色收入则是蔚为可观。买房对这样的官员来说,小菜一碟而已。

  以清正廉洁名世的孙谦呢,自然是不会贪污。更准确地说,都不愿贪污。不光不愿贪污,还总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接济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所以房子虽然便宜,他依然买不起。

  孙谦担任郡县官时,经常勤于劝说百姓进行耕作养蚕务于使地尽其利,因此,收入常比邻境为多。梁武帝天监九年,因他年老,征召为光禄大夫。入朝后,梁武帝赞赏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朕使用卿的智慧,而不再使用卿的气力。”天监十四年,梁武帝下诏说:“光禄大夫孙谦,清廉谨慎,名声卓著,始终不怠,是高年老臣,应加以优待。可给他亲信二十人,并允许在入朝时由专人加以搀扶。”

  据笔者考证,孙谦还是历代廉吏中最高寿者。

  南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孙谦已九十二岁,自感身体小适,将不久于人世,便给儿子们写了一封遗书,遗书说:“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心意,因而不求出人头地。后来,仕历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按照惯例,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就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幅巾谓不着冠,只用幅巾束首),免冠下葬(此为当时一种既节俭、又素雅的丧葬形式),以存俭率。以往见人办丧事,灵车过于精美,非我平素志趣。古人土安以苇席裹葬,王孙裸身下埋,虽可谓有俭朴之节,然太不通人情。葬我之时,棺材能够藏身,墓穴能够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魂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

  如此情真意切的遗嘱,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孙谦死后,其子遵照父亲死前的这个遗嘱办理了丧事,实现了孙谦生前廉洁、死后节俭的遗愿。梁武帝下诏赐给钱三万,布五十匹。梁武帝亲自为孙谦举哀,使其身后备极哀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无锡廉吏王其勤
无锡地区的历史,始于有文字记载的为商末,吴泰伯从陕西吴山来到江南这块丰腴的土地定居开发,自号勾吴。因此泰伯为吴国始祖。到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我们这块生存的土地上始建无锡县(属韩信、刘贾的封地),从此有了县治,但是直到后汉时才有国君正式委派陶谷为无锡县令。此后二千多年来,无锡这个地方的县官,据粗略计算,至少有四百五十人(到清末结束)其中不乏励精图治及清正廉明者,但在历任无锡知县中,值得后人景仰及歌颂的,当推王其勤。王其勤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随即授无锡知县。当时日本人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王其勤到任第三天,即招集地方耆老士绅,商议修筑城墙,以抵御倭冠。并发动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翌年并得到“拂衣归田”的华察的大力资助。华察对王其勤在无锡的政治生涯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里必须花上一点笔墨介绍一下。华察何许人也?说起来就是无锡尽人皆知的东亭华太...
· 一代廉吏——沃頖
沃頖(1433—1512年)字文渊,北仑柴桥街道沃家村沃姓先祖,是我国明代宁波籍的著名清官廉吏。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且善著文立说。8月24日,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和宁波广电集团联合录制的《宁波勤廉故事少年说》专题节目将推出视频《一代廉吏——沃頖》的故事。本期勤廉故事的讲述人是北仑区柴桥小学的郑超寻同学。沃頖寒窗苦读成绩优良,33岁得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后,沃頖先受命在福建清理整顿驻军事务,后荣升江西监察御史。沃頖为官清廉,“降奸去暴、雷励风飞,豪民贪吏惊悸胆落”,“察荷政之害,吾民者尽解而去,豪强屏迹,贪墨逃遁”。因而得罪了吉州知府,遭受陷害,被贬至河南内乡县任知县。官衔虽跌至七品,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旨意未变。他衔任不久,即在县衙大堂前请民间工匠建造一座高大的“戒石坊”。正南面上书“公生明”横匾,背面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示清廉、勤政、惠民,“要...
· 清徐廉吏魏戊
魏戊(公元前514),春秋时魏舒(魏献子)之子。魏戊是春秋时期梗阳(今清徐)开始设县以来的第一任县官,当时称大夫,也是清徐有史以来的第一廉吏。韩宣子年老,魏献子为正卿,主持国政。晋宗室祁氏、羊舌氏失和,六卿联合起来灭其族,分其地,并分别派自己的儿子到这些地方做大夫。魏戊被派到梗阳地方为大夫。魏戊的为人,远不忘国君,近不压同僚,处在有利地位时就心存道义,处在穷困中就保持纯洁清廉,故此孔子夸奖魏献子这样做“近不失亲,远不失举”。相关事件编辑梗阳发生案件,魏戊不能断,就把此案发往国中。为了打赢官司,梗阳的案件当事人给魏献子送上女乐,以求通融。[1]魏献子很高兴,准备接受。魏戊听说后,马上找到大夫阎没、女宽,对他们说:“主上以不贪财、不受贿赂而闻名于诸侯,如果这次接受了梗阳人的贿赂,会毁了他的名誉。请你们一定要劝谏他。”两人答应了下来。这一天散朝,阎没、女宽并没有走,在庭下等待劝谏的机会。魏献子准...
· 明代廉吏舒清
人物简介舒清,约1520年前后在世,字本直,今德兴市银城镇新营村人,系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先后在浙江、河南、四川、广西等地担任地方官。舒清为人刚正不阿。上任不久,他就将宫廷内多余费用予以裁减,引起权贵们的不满和嫉恨。离开朝廷担任地方官后,舒清的这种耿直品性一点没有改变。封建时代,皇帝经常降旨地方进献珍宝异物,经办官员从中牟利,百姓苦不堪言。舒清任广西任左布政时,先是宪宗朱见深派遣宦官选取铜鼓锤,后又有孝宗朱v樘颁旨索要古琴、圆眼木等。眼看着山民百姓一次又一次深受其害,舒清心中非常不安,他冒着“犯上”的危险二次上疏陈言“明君节用爱人,圣王不贵异物”,极力劝阻朝廷毫无节制地征调珍宝异物。广西百姓对这位敢于为民请命的布政十分爰戴,在舒清因病辞官后,将他与王阳明、刘大、夏山云三位名贤一道供奉于四贤寺内。舒清一生,政绩卓著。每到一地,他都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留有“遗爱在...
· 明代廉吏舒清
简要介绍:舒清,约1520年前后在世,字本直,明代廉吏,江西德兴人,成化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刚正不阿舒清为人刚正不阿。上任不久,他就将宫廷内多余费用予以裁减,引起权贵们的不满和嫉恨。离开朝廷担任地方官后,舒清的这种耿直品性一点没有改变。封建时代,皇帝经常降旨地方进献珍宝异物,经办官员从中牟利,百姓苦不堪言。舒清任广西任左布政时,先是宪宗朱见深派遣宦官选取铜鼓锤,后又有孝宗朱v樘颁旨索要古琴、圆眼木等。眼看着山民百姓一次又一次深受其害,舒清心中非常不安,他冒着“犯上”的危险二次上疏陈言“明君节用爱人,圣王不贵异物”,极力劝阻朝廷毫无节制地征调珍宝异物。广西百姓对这位敢于为民请命的布政十分爰戴,在舒清因病辞官后,将他与王阳明、刘大、夏山云三位名贤一道供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