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男人背后的男人: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参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8
转发:0
评论:0
男人背后的男人: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参,历史把诸葛亮写成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但诸葛亮却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

  历史把诸葛亮写成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但诸葛亮却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 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他是中国史上知道集思广益的第一人—

  《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

  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诸葛亮集 文集》卷二〈阴符经序〉,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诸葛亮非常重视“多见多闻”,以为“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为了求得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他要求做到“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同书卷三〈便宜十六策 视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书〉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 诸葛亮传〉他认为“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便宜十六篆 思虑,“视微知几,听细之大”〈便宜十六策 视听〉,高下、前后、隐显、大小两方面是有关连的,都要留意,决不可只顾一方面,决不可以为是细微的东西,轻易忽略过去。在〈便宜十六策 治乱篇〉中,他说到要使政治由乱到治,应当“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之所以分先后,是因为“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但绝不能只顾先,不顾后。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书。评论者往往说这是诸葛亮的“事务主义”的表现。下这种评论,表明未深究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诸葛亮极端重视兼顾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事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他抓得很紧;小事,像自校簿书,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间是相通的,治实不能忽视小事。关于自校簿书,丞相府主簿杨颙曾用“坐而论道谓之三公”、“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等话劝过他《蜀志 杨戏传》注引〈襄阳记〉。但在他看来,这些是治名不治实。丞相府的簿书能反映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诸葛亮要治理好蜀国,怎能不翻?

  在治实上,诸葛亮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他懂得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毕竟有限,提出了“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的思想。集思广益是诸葛亮的一句带有民主性的名言。他说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见启诲”。并且用了“处兹不惑”的话,称赞徐庶元直做到了集思广益《蜀志 董何传》在益州,他把“集众思,广忠益”当作丞相参署的办事方针。他要求做到“听察采纳众下之言,旨笆?俊!供z〈便宜十六策 视听〉他称赞董和参署七年,对他“每言必尽”,“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称赞胡济对他“数有谏止”。他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 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人们还曾称道他“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蜀志 诸葛亮传》附〈董厥传〉注引《汉晋春秋》他是古代一个少有的懂得“集众思”的好处,具有民主精神的人。集思广益的目的,正是为了求实,治实。从他所说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广益,可知他的求实、治实精神是一贯的。

  这就可以解开早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为什么那样准确之谜了。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的情况,所以能预见到“鼎足之势”可以争取实现,所以能提出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一系列制胜方针与政策,是因为他始终一贯地“治实不治名”,研究问题,分析问题,集思广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男人背后的男人:诸葛亮背后的四位高参
历史把诸葛亮写成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但诸葛亮却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他是中国史上知道集思广益的第一人—《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网络配图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诸葛亮集文集》卷二〈阴符经序〉,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诸葛亮非常重视“多见多闻”,以为“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为了求得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他要求做到“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同书卷三〈便宜十六策视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
· 男人背后的男人:诸葛亮背后的四位高参
历史把诸葛亮写成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但诸葛亮却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他是史上知道集思广益的第一人—《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网络配图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诸葛亮集文集》卷二〈阴符经序〉,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诸葛亮非常重视“多见多闻”,以为“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为了求得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他要求做到“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同书卷三〈便宜十六策视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的思...
· 三国史上的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参
导读:历史把诸葛亮写成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但诸葛亮却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诸葛亮集视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书〉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先理身,后理人。”之所以分先后,是因为“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但绝不能只顾先,不顾后。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
· 李泌:唐肃宗李亨背后的男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他是唐肃宗李亨背后的男人,李亨曾抱在他脖子上痛哭,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为两路,他自己继续往蜀地逃难,李亨则前往灵武主持平定叛乱。没多久,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当时,李亨手下的文武之才奇缺,完全是一个草台班子,他不由得想起一个人——李泌。李泌少年时以才华聪敏著称,唐玄宗让他和时为忠王的李亨结为好友。唐玄宗多次想要授予李泌官职,李泌都推辞不受,只好让他继续作为太子的布衣之交。杨国忠极为厌恶李泌,将他贬到蕲春,李泌不以为意,干脆归隐于颍阳。如今天下大乱,李泌不得不出山,李亨见到他后,高兴不已,出则联辔,寝则同榻,无论军国大小之事全都与之商议,甚至连将相的任命也听从李泌的意见。李亨想任命李泌为右相,李泌固辞道:“陛下像对待宾客朋友那样对待我,比宰相还要尊贵,何必要违背我的意愿呢?”李亨只好作罢。李亨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英豪果断,有雄才大略,跟...
· 李斯:秦始皇背后的男人,名副其实的千古名相
著名的秦朝丞相李斯,他本是楚国人,又是儒家学子,为何最后跑到秦国来当官不说,还成为了法家学说的坚决拥护者呢?李斯有经世之才,从小他就很聪明,后来他还拜在著名的儒家大师荀卿的门下学王之术,学成之后,他就离开了楚国。为什么呢?因为李斯在楚国的时候,就只当了一个郡小吏的职务,官位很低。如果他一辈子都待在楚国,那他的满腹才华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秦国自春秋秦穆公以来,多任用其他国家的人才,李斯来到秦国以后,和其他投奔秦国的人一起拜见秦王政。由于李斯在秦王政面前表现得十分突出,所以秦王政就把他拜为客卿了。但是,嫪毐之乱过后,秦王政却要驱逐秦国的所有客卿,也就是说,不是秦人就不能在秦国担任官职和谋士。秦国宗族为了利益,大力鼓动驱逐客卿,还将客卿们说成是别国派来的间谍。李斯不是秦人,自然也要被驱逐,但他好不容易才来到秦国,还当上了客卿,怎么能就这么回去,他写了一篇《谏逐客令》,直谏秦王政用人不疑的道理,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