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2
转发:0
评论:0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朱允炆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谢贵,并很快控制了北平及周边地区,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开始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开始之时,朱棣一方是几乎不被人看好的。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还没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记录。然而四年后,结果却出乎意料。坐拥天下的朱允炆败给了藩王朱棣,丢了皇位不说还落得个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落败,存在着偶然,但究其真正原因还是某些必然因素造成的。

  1.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恶果:朝中无人。朱棣起兵靖难之时,朱允炆便惊奇地发现,朝中几乎已无可用之将。以至于在后来的四年中,朝廷大军先是由老将耿炳文统帅,然后是饭桶李景隆,再后来是新人盛庸。这一局面,与朱元璋有着很大关系,在他发动的数次大中,诸多名将纷纷,明军的统帅层几乎被彻底洗了牌。朱元璋的这一系列举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朝中武将造反的概率,但是却留下了严重的隐患。试想,如果朱棣“靖难”的时候,蓝玉和傅友德等老将还健在,他还能一路势如破竹吗?

  2.建文帝参谋班子的无能。朱元璋曾亲手给朱允炆组建了一个参谋班子,这一班子由三人组成: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从这三人的能力便可以看出,朱元璋聪明一世到最后却着实下了一招臭棋。齐泰,忠诚有余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时期倒也能凑合的过去,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却难发挥作用。方孝孺,学识渊博但过于迂腐,学识难以转化成治国才能。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黄子澄,前两位虽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会帮倒忙,可是此公却从头至尾都在坏事。当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从此,朱棣再无后顾之忧,不久便起兵“靖难”。“靖难”开始之后老将耿炳文在吃了几次败仗之后与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对峙局面。面对着以擅长防守著称的耿炳文,朱棣毫无办法,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但就在这时,黄子澄却向建文帝提出了一个足以让朱棣手舞足蹈的建议:撤换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军事白痴李景隆的上场,使得朝廷损失数十万大军,胜利的天平迅速向朱棣一方倾斜。后来,当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这一班子中的三个人脑子里面便只剩下了怎样为国殉难,再也想不出什么高明的计策。有这样一个无能的参谋班子是建文帝的不幸,朱棣身边有着一个绝世奇才——道衍和尚姚广孝更是促成了建文帝的悲剧。

  

  3.建文帝性格上的缺陷。从性格方面来看,朱允炆确实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他有着皇帝最不该拥有的一个性格缺点: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当初,李景隆第一次大败归来的时候,连推荐他的黄子澄都想宰了他。可是建文帝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让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军权交给了他。这样一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军事白痴李景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又一次大败而归。这时,朝廷已经彻底丧失了歼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到了这个地步,要是在朱元璋手上,李景隆就是有八个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朱允炆还是放过了李景隆,到后来居然还让他负责南京的城防。如此一个赏罚不分、用人不当的皇帝,怎么能指望打败朱棣?除此之外,他还犯了另外一个不可弥补的大错误,便是对每一个前去征讨朱棣的将领发出了一个“勿伤吾叔”的指示。这样一来,朝廷大军在面对朱棣时再也不敢痛下杀手,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有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建文二年,作为朝廷后起之秀的大将盛庸,在东昌组织过一场大会战,成功地包围了朱棣。燕军死伤惨重,连朱棣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张玉也被。如果没有那道“勿伤吾叔”的指令,朝廷大军完全可以一举朱棣。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使得朱棣大摇大摆地突围而去,给自己一方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建文帝不仅有着性格上的缺点,也着实缺乏战略眼光,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时,他只要离开南京实施战略转移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因为毕竟他是皇帝,全国上下真正纳入朱棣势力范围的地区还不多,他就算用太祖正统继承人的身份打游击也能把朱棣耗个半死。可是,他却坐在南京等着城破,丧失了翻盘的最后时机。

  4.反观朱棣,虽然其人心狠手辣,却有着远比朱允炆高深的智谋和手段。起兵造反,他却从不提出自己争夺皇位的真正目的,只说是“靖难”、“清君侧”。战役中,就算是大胜,他也很低调,给朱允炆的信中都自称为“臣朱棣”,这样一来,本来就心慈手软的朱允炆便更难对他痛下杀手。此外,他还有着一个不逊于刘伯温的谋士——姚广孝,有着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而从小在硝烟中长大的他,在诸多名将都烟消云散之后更是难逢对手。如此一来,他的胜利便毫不稀奇。

  也许,朱允炆的落败对他自己来说算不上一件好事,但对于明朝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比他更适合当皇帝的人坐上了宝座,接过了最高权柄。借用当年明月的话,朱允炆“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一个纯粹的好人是不可能在皇位争夺战中获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究竟去了哪?
一直以来,建文帝的下落是个谜。当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皇宫的时候,耿气的建文帝率领妻子和儿子举火自焚了,留下几具焦黑的尸体,根本验不出来谁是谁。叔叔朱棣举兵造反,打了三年,即便建文帝再傻也该知道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朱棣一直认为建文帝玩了个金蝉脱壳,肯定是跑了。关于建文帝是怎么跑的,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说法,说是他亲爷爷朱元璋秘密地给他留下了一个救命锦囊。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城破之日,一个老太监拿出了一个箱子说是太祖留下的,打开发现里面和尚的东西一应俱全,包括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还有10两黄金。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元璋的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于是,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生天。倘若朱元璋真是知道点什么,他能让自己立的皇孙龙位坐不稳?定会要么直接立老四,要么直接废了他,绝不会让他们自相残杀。所以,这个记载当成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听听就行了。还有一个靠谱一点的记载...
·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篡位成功竟是朱允炆咎由自取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攻下大明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赢得了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更赢得了梦寐以求的至尊之位。作为失败者,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而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死了倒还一了百了,活着的话,却要永远生活于黑暗之中,忍受失去皇位的痛楚和悔恨。无论是死是活,建文帝的下场都可以说是咎由自取,甚至是他自己一手导演了自己的覆灭大戏,此中缘由,且听我细细道来。网络配图首先,朱棣虽然不服自己的这个侄子当皇帝,但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起兵造反,将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朱允炆推下来。直到建文帝在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准备将燕王消藩时,朱棣为了保命才不得已起兵反抗,可以说,是建文帝逼朱棣造反的,也正是建文帝的消藩政策,才在名义上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其次,朱棣起兵之初,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而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成谜!胡濙找到朱允炆了吗?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成谜!胡濙找到朱允炆了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着力培养这位接班人,然而,朱标却不争气,年纪轻轻便病逝了。朱标死后,立谁为接班人是当务之急。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说,嫡长子已死,那么就要从其余的儿子中挑选出一位才能出众的皇子为太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朱元璋除了长子朱标病逝,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都早逝了,四皇子朱棣竟然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再加上朱棣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按理说朱棣是太子的最有力人选。然而,朱元璋太爱嫡长子朱标了,在爱屋及乌下,他决心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于是力排众议,改立朱允炆为太子。对于朱元璋的举劝,朱棣当然不满,只是城府极深的他没有表露出来罢了。据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朱元璋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脱口而出吟了一句...
· 揭秘明朝靖难之役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导读: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网络配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
· 揭秘明朝靖难之役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导读: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网络配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