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朝宰相杜淹:主动向唐太宗求高官却无亮点表现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7
转发:0
评论:0
唐朝宰相杜淹:主动向唐太宗求高官却无亮点表现,杜淹(?—628)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官宦之家,北周豫州刺史杜

  杜淹(?—628)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官宦之家,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谪戍江表。秦王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钟。坐事流巂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卒。赠尚书右仆射。传世诗三首:《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寄赠齐公》。

  杜淹,字执礼。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谪戍江表。秦王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钟。坐事流巂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诗三首。

  淹祖杜业为北周豫州刺史,父杜征为河内郡太守。他又是唐初良相杜如晦的叔父。淹幼时,聪明而多才艺,有美名。与同郡韦福嗣交厚,他曾对韦福嗣说,陛下好用隐士,不若隐居太白山。两人因此不出仕,隐居太白山。隋文帝知道实情后,非常生气,把他们流放到长江以南。大赦天下后,淹回京。隋炀帝大业末年(616年),官至御史中丞。后因房玄龄荐举,为李世民天策府曹参军。太宗即位后封安吉郡公。太宗贞观元年(627)拜相,以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与朝政。平生素与长孙无忌不和,身兼二职而无清白之誉,常为时论所讥。贞观二年(628年)卒,赠尚书右仆射, 谥号“襄”。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隋朝灭亡。次年(唐高祖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阳废皇泰主杨侗,自立为郑国皇帝。以杜淹为吏部尚书,颇得信任。淹侄如晦为唐皇子李世民谋士,杜如晦的哥哥(名不详)和弟弟杜楚客密谋在洛阳起事,事情泄露,哥哥被王世充所杀,楚客。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洛阳,杜淹将被杀,杜楚客说服兄杜如晦营救。

  起初,杜淹欲投靠太子建成。负责选官的封德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担心对李世民不利,便推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总管杨文干私运东宫铠甲。事发,唐高祖大怒,囚禁了李建成。杨文干害怕,举兵谋反,被李世民平定。事后,在齐王李元吉的劝说下,高祖释放了李建成,而归罪于杜淹和东宫属官韦挺,将他们流放到巂州。李世民知淹无罪,赠以黄金三百两。

  武德末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太宗即位。即召回杜淹,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赐实封四百户。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杜淹迁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之一。他前后推荐四十余人,后来多为知名官员。

  杜淹曾推荐刑部员外郎郅怀道,太宗问:“郅怀道何如?”淹答:“怀道在隋作吏部主事,有清廉谨慎之名。炀帝三下江都时,行计已决,公卿都违心赞同巡游。郅怀道官位极卑,独称不可。”太宗问:“卿当时对下江都如何说?”淹答:“臣从行计。”太宗问:“事君之义,有犯无隐。卿称怀道为是,为什么自不正谏?”淹答:“臣当时不居重任,又知就是进谏也必定不从,徒死无益。”太宗问:“孔子称从父之命,未为孝子。故父有争子,国有争臣。若以君主之无道,为什么还做他的官?既食其禄,为什么不匡正他的过失?”

  太宗又召淹笑曰:“卿在隋朝,可以说官位小而不言;仕王世充,为何不极谏?”杜淹回答:“亦有谏,但王世充不从。”太宗说:“王世充若修德从善,当不灭亡;既然他无道拒谏,卿怎么能免祸?”淹哑然。太宗又问:“卿在今日,为宰相之一,会陈辞极谏吗?”杜淹回答:“臣在今日,必尽死无隐。当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亡;在秦国时,秦国霸,臣窃自比之。”太宗笑。当时,淹兼二职,而无清廉之誉,又素与长孙无忌不睦,时多有非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宰相杜淹
杜淹(?-628年),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隋朝河内太守杜征之子。贞观名相杜如晦的叔父。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为官,担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授为吏部尚书。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流放`州。唐太宗继位后,杜淹回朝,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成为宰相。贞观二年(628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归附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四月,王世充僭号称帝,建立郑国...
· 唐朝宰相杜淹
简要介绍:杜淹(?―628)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官宦之家,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谪戍江表。秦王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钟。坐事流`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卒。赠尚书右仆射。传世诗三首:《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寄赠齐公》。1基本杜淹,字执礼。隋时隐太山,文帝恶之,谪戍江表。秦王引为天策府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侍宴,赋诗尤工,赐金钟。坐事流`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诗三首。2介绍淹祖杜业为北周豫州刺史,父杜征为河内郡太守。他又是唐初良相杜如晦的叔父。淹幼时,聪明而多才艺,有美名。与同郡韦福嗣交厚,他曾对韦福嗣说,陛下好用隐士,不若隐居太白山。两人因此不出仕,隐居太白山。隋文帝知道实情后,非常生气,把他们流放到长江以南。大赦天下后,淹回京。隋炀帝大业...
· 杜淹人物简介,隋朝为官却当上唐朝宰相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学识广博,颇有美誉,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对韦福嗣道:“皇帝喜欢任用隐士,苏威便是在隐居时被征辟为美职。”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其实是在沽名钓誉。隋文帝听闻,极为憎恶,将二人流放江南。后来,杜淹返回乡里,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授为承奉郎,累迁至御史中丞。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四月,王世充僭号称帝,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致使杜如晦的兄长杜某(名不详)被杀。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郑国(为王世充建立)为官,也遭到囚禁。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为郑国高官,被定为死罪。杜如晦在李世民麾下效力,杜楚客便请他加以营救。杜如晦不允,杜楚客哭道:“叔父已经害死大哥,如今哥哥又不肯营救叔叔,我杜家要自相残杀,真是令人悲痛。”杜如晦感悟,向李世民求情,方免去杜淹...
· 唐朝宰相杜
杜(cóng)(794年―873年)字允裕(一说永裕),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中叶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又与李商隐为表兄弟。父杜式方为杜佑次子,杜以荫迁太子司仪郎,元和九年娶唐宪宗第十一女岐阳公主为妻,授予从四品上阶的殿中少监,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衔。历官京兆尹、淮南节度使、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东川节度使。复镇淮南,再拜相。以检校司徒为凤翔、荆州节度使,加太傅,封国公。1简介《资治通鉴》称他为“宗闵党也”,宋代孙光宪又言:“无他才,未尝延接寒素,甘食窃位而已”。2新唐书文载杜,字永裕,以门J三迁太子司议郎。权德舆为相,其婿翰林学士独孤郁以嫌自白。宪宗见郁文雅,叹曰:“德舆有婿乃尔!”时岐阳公主,帝爱女。旧制,选多戚里将家,帝始诏宰相李吉甫择大臣子,皆辞疾,唯以选召见麟德殿。礼成,授殿中少监、驸马都尉。太和初,由澧州刺史召为京兆尹,迁凤翔忠武节度使。入为工部...
· 唐朝宰相杜暹
杜暹(678~740)唐玄宗宰相。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以至孝擢明经第,补婺州参军、郑尉。开元四年(716年)迁监察御史、拜安西副都护,镇守边关。在任安抚将士,不怕勤苦,清廉有节,颇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欢迎。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拜相,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擢户部尚书,以廉洁著称。后因与宰相李元不和而被免相,左迁荆州长史。调用兵士修建宫殿、庙宇,深受皇帝宠爱,曾数次赐书与他。后又任魏州刺史、太原尹等职,并取代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封魏县侯,卒赠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卒,谥号贞肃,改贞孝。姓名:杜暹(xian第一声)性别:男出生年月:不详国籍:中国时代:唐朝籍贯:不详民族:汉族身份:郑尉其家五世同堂,事奉继母以孝闻,被举荐为官,举明经,补婺州参军。任满离职时,州吏拿来当地产纸一万余张送他,杜暹只拿一百张,人称“百纸参军”。唐玄宗时任郑尉,大理平事,开元四年(716年),任监察御史,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