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权阉王振擅权之谜:土木堡之变是否全怪王振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5
转发:0
评论:0
明朝权阉王振擅权之谜:土木堡之变是否全怪王振,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中原。明英宗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迎敌。蒙汉两军于

  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中原。明英宗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迎敌。蒙汉两军于土木堡附近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于土木堡,不但五十万大军损失过半,就连一国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时天下震惊。事实上,造成这一事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明军的指挥竟然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太监,此人就是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由于王振在这次战争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乱锤,英宗复位后,竟又为王振恢复官爵,并将王振的假身供奉在智化寺,享受祭拜。作为一名太监,王振何以能权倾朝野,左右朝政?

  宦官专权乱政在明朝之前便已屡见不鲜了。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因宦官而亡国灭家的教训,对宦官的活动和权限作了很严格的限制,绝不允许宦官过问朝政大事。为警醒宦官起见,朱元璋命人在宫门挂一块三尺铁牌,上面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

  后来,这条规矩到明成祖的时候就渐渐被破坏了。明成祖朱棣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从道统上来说,显然属于大逆不道之举。为防范大臣反对或于背后非议他,成祖开始重用身边的太监。此后,宦官的权力一步一步得到加强。明成祖的孙子宣宗时期,宦官可以读书识字,甚至司礼监宦官可以代皇帝批阅奏章。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宦官的权力开始日渐膨胀,明代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王振便是其中的典型。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曾习儒业,略通经书,也曾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对他而言似乎不太容易。在做了九年教官后,一次,王振听说皇宫要招太监,便自阉入得宫里。当时宫里习书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便都叫他“王先生”。王振性情诡异,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由此深得宣宗皇帝的欢心,封他为东宫局郎,专门教太子朱祁镇读书。年幼的朱祁镇爱玩,王振便想出各种方法讨好太子,尽可能让他玩得痛快开心。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一病而终,太子朱祁镇登基称帝,这就是明英宗。英宗继位后,作为老师,王振身价也因此倍增,并最终当上了手握大权的司礼监。 英宗继位时刚满九岁,年幼无知,只得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全权处理。三杨德高望重,太皇太后也非一般女流之辈,所以当时王振还不敢放肆,对张太后和三杨也极尽殷勤,毕恭毕敬。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玩耍,被王振看见了,他暗自得意,一次表现自己忠心的好机会来了。次日,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一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蹈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并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模样。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对王振的戒备之心也因此日减。为了表示自己遵守规定,不参政事,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时,总是站在门外,假装不敢入内,三杨被其“忠心、守规矩”的假象迷惑。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讨论政事时也不加防备。

  渐渐长大的明英宗并不曾过问国事,仍一味追求玩乐。王振在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时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他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此后,由于王振对皇帝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朝廷大员对王振十分畏惧,因为得罪了他,往往不是被撤职就是遭充军。但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仍在间接直接地监管着朝政,所以王振此时仍不敢过于嚣张。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而此时三杨中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不久去世,只有杨溥在朝,但他年老多病,已难问国事。失去约束的王振便肆无忌惮地飞扬跋扈起来。他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专权干政的计划。第一步就是把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下来,然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园林。王振性情残暴,但在表面上仍要装出佞佛的样子,祭佛敬神时动辄征军民万人,花费数十万银子。所以当时京城有歌谣这样唱道:“竭民之膏,劳民之髓,不得遮风,不得避雨。”

  王振大权在握后,便肆无忌惮,为非作歹。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甚至丧失身家性命。一些无耻的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得升官发财。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祐,长得面白须净,却是个出了名的马屁精。有一次,王振问他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祐笑着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花怒放,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官僚徐希和王文亦因善于谄媚拍马,也先后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在打击异己,安插亲信的同时,王振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他先后把他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掌管着宫内外的刑侦司狱大权。除中央外,地方各级官员也极尽谄媚之能事,纷纷依附王振,从中央到地方很快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

  由于英宗终日不理朝政,使得王振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王振专权后,党同伐异,独断专行,朝政日乱,军纪涣散,边事不修,终于招致了蒙古瓦刺部的进犯。

  公元1449年,瓦刺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藉口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对蒙古的赏金和马价。此举激怒了瓦刺首领也先,也先率领瓦刺骑兵进攻中原,首犯大同,边境告急。由于准备不足,情况不明,本不应仓促应战,但王振为在朝廷扬威,竭力怂恿快速出兵,并要求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没有充分准备,要求皇帝不能亲征。但不懂兵法的王振认为,只要兵多将广,就一定能打胜仗。英宗平时一贯对王振言听计从,禁不起王振的蛊惑,于是不顾大臣的劝谏,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匆匆出发。

  这次出兵,由于缺乏必要准备,军队纪律涣散,士气不振,再加上王振的胡乱指挥,战争一开始,部队就一溃千里,未战先败。王振意识到情况危急,急令退兵回北京。但撤退中,王振又想带大兵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于是几十万大军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后来王振怕兵马损害家乡的田地,又下命令往回走。这样忽而北,忽而南,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刺的追兵赶上。在土木堡,英宗中瓦利军假议和之计,被瓦刺军包围,明军大乱,损失惨重。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王振这个的奸贼,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气愤地说;“我为天下诛此奸贼!”说完,将王振乱锤。

  眼看明军大败,脱逃无望,英宗便跳下马来,盘腿静坐,束手待擒,成了瓦刺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臣震惊,悲痛不已。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兵部侍郎于谦向朱祁钰跪求,清除王振党羽,诛其家族。此时朝野上下一致要求诛杀王振党羽,朱祁钰立即下令处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余党。王振从一个东宫局郎,最后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独断朝政的权臣,个中原因,深为复杂。有人认为这是王振善于钻营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应归咎于明英宗的昏庸无能,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封建专制体制必然的结果,种种观点,不一而等,到现在仍无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是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被俘吗?王振如何造成土木堡战役败绩?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时期无法忽视的耻辱,后人也必须为此警醒的事件。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使得明英宗被瓦剌所俘虏。这次被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最高统治者,被外族俘虏的耻辱性事件。其让人痛心之处,比之宋钦宗和宋徽宗二帝被金国俘虏不相上下。这份耻辱来自于英宗被俘,而英宗被俘在于土木战役的失败,而土木之战的爆发和失败,与王振绝对脱不开关系。所以刻意说,是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和明英宗被俘。瓦剌选择进攻明朝,是因为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侵扰边境。那个时候,瓦剌冒充人数,领取赏赐,的确不符合规矩。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王振前期的放任,逐渐养大了瓦剌的胃口。永乐朝以后,蒙古三大部中瓦剌部逐渐控制和无良哈,统一蒙古三部,势力达到鼎盛。在瓦剌强大的同时,专权擅政的王振,不仅没有加强边疆防御,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瓦剌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
· 谁该为土木堡之变负责?明英宗还是宦官王振
在明英宗统治的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堪称是今人最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兵分三路,悍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全面进攻。明英宗朱祁镇仅经过3天准备,就率领号称50万的大军北征,遭瓦剌军合围,被围困在土木堡。八月十五日,瓦剌发动总攻,一举击破明朝大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成为明王朝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历代以来,也多为后人所感慨哀叹。论及罪责,也时常归责为“王振擅权”“草率出征”,但如果细细审视从明朝宣德时代到正统时代20多年的政局变迁,便可见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图片来源于网络先看“大背景”:第一个要为土木堡之变“买单”的人,就是永乐皇帝朱棣。朱棣在位时,5次北征蒙古,沉重打击鞑靼、瓦剌诸部势力,可谓武功赫赫。但在他最早起兵的“靖难之役”后,为酬谢兀良哈三卫的出兵相助,将原属宁王的内蒙古兴宁地区尽数划拨给了兀良哈,不但使兀良哈三卫实力大增,渐成明朝边患,更使明朝北部“九边”顿失...
· 明朝土木堡之变是怎样的?土木堡之变简介
明军南下作战刚刚结束,迤北的瓦剌发动了对明朝的大举进攻。一四四九年二月,瓦剌也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剌。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东路军由脱脱不花率领,协合兀良哈部众攻掠辽东,西路军进攻甘州。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剌率领,进攻宣府,围赤城。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大同明守军战败,参将吴浩战死。大同败报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英宗采王振议,下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命在京五军、神机、三...
· 明朝土木堡之变有何结果?明朝土木堡之变简介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十余万,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史书上假称英宗被俘为“北狩”),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无奈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
· 土木之变:兵败土木堡
从大同回北京有两条路:一条是经由内侧的紫荆关,一条是经外侧的宣府和土木堡。当时的重镇宣府已经处在最前线,大军如果途经此路,势必要遭受瓦剌的攻击。参将郭登熟悉大同前线情况,他向大学士曹鼐禀报,如果从紫荆关回北京,虽然道路曲折行程远,但能够避开瓦剌骑兵的追击,可保平安。王振一开始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他有自己的小算盘。王振是山西蔚州人,从紫荆关回北京,可以路过自己的家乡。当年的穷儒生,现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不回家乡光宗耀祖一番,岂不是锦衣夜行!小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出于一己之私而不顾大局。大军刚出发四十里,他亲昵的小太监凑到身边耳语一番,王振就更改了主意。原来现在大军一路上缺粮,八月初的北方正好是秋收秋藏的季节。他唯恐军队纪律不好,无法控制,何况最近几日大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作战很容易毁坏了家乡的庄稼,于是命令全军北上,改由宣府回京。瓦剌骑兵一直围绕着明朝北征军盘旋,寻找和等待最佳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