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难得糊涂”解:对仕途不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9
转发:0
评论:0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难得糊涂”解:对仕途不满,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看来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了。

  “难得糊涂”,原是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刻在一方闲章上的一句“心”语,是由他所觉、所悟、所感而抒发的一种情怀。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来历。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二人交谈十分投机。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白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因砚台过大,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请老先生也写一段跋语。老人没推辞便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段文字传下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哲理,便将“难得糊涂”词写成横联挂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传越广,成为一些人的座右铭或一种时尚。然而,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词语,人们似乎莫衷一是,甚至某些人还存在糊涂的理解。那么郑板桥通过“难得糊涂”这一“心”语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是郑板桥的自我解嘲。

  乾隆十六年(1751),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七品知县时,一日正值“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郑板桥从不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徐”,自有其苦衷。朱铁志认为“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难在那里呢?难在他毕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他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不能无视现实,遂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发出的愤激之词。”可见,他是想做些有益于地方、百姓的事,但囿于情势所迫又往往无能为力,内心十分矛盾。所以,这“难得糊涂”一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正直士大夫的仿徨与苦闷。

  第二种看法则认为这是郑板桥对于现实的之声。

  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郑板桥见百姓家破人亡,忧心似焚,不免心力不支。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闻之怒言道: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郑板桥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并开官仓赈灾。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台湾徐兰州说:“这句话文义,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认真,得过且过,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加以句读,聪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赖于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才能培养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聪明并不容易。”苏东坡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所以,聪明人难做。

  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懵懂不辨,即由‘聪明转入糊涂’了。依照郑板桥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所以徐兰州认为:“郑板桥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之声”。

  而第三种则是“心安理平”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向兴化县县令求情,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处“难得糊涂”指难得装一次糊涂,它具有为所当为的积极涵义,不可为而为的胆识。因此,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暂安宁。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看来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要有正确的解释,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像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十九岁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四十岁时雍正十年举人,四十四岁时乾隆元年进士。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50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郑板桥故居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郑板桥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
· 扬州八怪郑板桥是同性恋吗?他为什么仕途曲折?
郑板桥此人大家绝对不陌生,这位清代的著名画家在后世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收藏家都希望能有一副他的真品传世,而就算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没事儿也爱挂一两副仿制品。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郑板桥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人称“三绝”。郑板桥的书画的确登封造极,大家了解他也大多数在画作画面,很少有人会单单关注其个人。实际上板桥先生,很有可能还有同性恋倾向。在《板桥自叙》里,他自己就曾经提到了这一方面。他说:“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所谓的“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实际说的就是同性恋。据说在郑板桥的眼中,男人的臀部与女子的双乳同样吸引人,他说:“女人之两乳,男人之两臂,同为物之最可爱者。”有一次他升堂办案,堂下有一男子因为赌博而被抓来打板子。这男子是个一等一的美男子,长的十分俊俏。衣服剥了之后,郑板桥看见男子雪白的双臀便犯了...
· 解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清人郑板桥,“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离开人世有245个年头了。他的形骸已经腐朽,但他的字、他的画、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的精神,依然光彩照人。他并没有从人间消失,他依然与我们同行。图片来源于网络板桥生活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他出身寒儒,三岁丧母。在他《七歌》诗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别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疫还相呼。”读来依然让人倍感凄凉。幸运的是,郑板桥遇到了诚实、勤劳、宽厚的乳母费氏(板桥先祖母蔡太孺之侍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板桥在乳母费氏去世时写道:“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老于内。每晨起,负燮(板桥)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飨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其悼念费氏的《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可见板桥当时生活境况及对费氏深厚的感情。板桥的父亲郑...
·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稿费”是多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向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对此,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许多……雍正十三年(1735)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所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的是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词的作者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又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母女俩会意地将题词收下。老...
· 扬州八怪
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