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金代状元孟宗献系"连中四元" 倾心道家拜师王重阳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3
转发:0
评论:0
金代状元孟宗献系"连中四元"倾心道家拜师王重阳,导读:“连中三元”,是科举时代最为荣耀的事。所谓“连中三元”,是乡试、会试、

  导读:“连中三元”,是科举时代最为荣耀的事。所谓“连中三元”,是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这不仅靠实力,更需要几分运气,1300多年科举史,这样的幸运儿不过区区十多人,约百年出一个。由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别具一格,开封人孟宗献竟然“连中四元”,是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伴随宋朝灭亡,中国科举急剧衰落,甚至一度被取消。

  宋朝“重文抑武”国策下,科举制度完善,状元、进士前程远大,科考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

  而取代北宋、南宋的金、元政权,有着与宋朝完全不同的特质,他们都是马背民族,重武轻文,中央及地方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贵族和将领手里,其子弟可以利用特权直接进入仕途,起点高,升迁快,根本不把科举当回事。

  为了巩固统治,金王朝长期实行科举,元朝中后期也恢复了科举。不过,与宋朝相比,金、元科举之路均非常狭窄。

  有学者统计,金代状元当上宰相的仅3人,四品以上高官9人,合起来只占状元总数的15%;而多达22位状元仅留下姓名,生平资料全无,还有13个状元连姓名也没留下来。将近50%的状元湮没无闻。元代情况差不多,官至宰辅的状元仅陈祖仁、普颜不花2人,四品以上7人,占状元总数的28%,千挑万选出来的“天下第一人”竟然也有40%多湮没无闻。元朝是分种族考试,即便蒙古、色目状元,也多因出身卑下,难以受到重用。如此用人制度,也是金、元文化落后的体现。

  尽管如此,金、元科举制度也有一些特色,并且深刻影响了明清科举考试的方向。

  科举的考试内容,在北宋中期有过一次大变化。北宋科举考试内容沿袭唐制,考帖经、墨义、诗赋,可以说,从唐到北宋中前期,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

  王安石执政时,认为科考内容与现实政治脱节,着手实行改革,简单地说,是把考作文改为考政治,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考生不再死记硬背,不再下声韵功夫,把精力放在通经致用上。具体说,就是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科举考试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都是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要求经义文章按照“破题、接题、小讲、缴结”的格式来写,后来称为“四股文”,被视为八股文的前身。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科举考试内容出现反复,变换不定。

  金代的科举制度比较特别,进士科又分辞赋进士、经义进士、策论进士。元代于1313年恢复科考时,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科举版本,要求考生以朱熹的注释去理解圣人言论,这一点被明清继承,程朱理学借助科举登上神坛。

  孟宗献:连中四元绝无仅有

  “连中三元”,是科举时代最为荣耀的事。所谓“连中三元”,是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这不仅靠实力,更需要几分运气,1300多年科举史,这样的幸运儿不过区区十多人,约百年出一个。

  由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别具一格,开封人孟宗献竟然“连中四元”,是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金代科举制度很独特,先在各县考试,称为“乡试”(别的朝代省一级考试才称“乡试”),县令为考官,第一名叫“乡元”;然后分三路考试,自黄河以北至女真都去燕(今北京),关西、河东都去云中(今大同),黄河以南则到开封考试,称为“府试”,由朝廷选派大臣主考,第一名称为“府元”;约半年后,各路举人齐集燕地,举行“会试”、“殿试”(时有时无)。

  孟宗献自小聪颖异于常人,长大后学问渊博,诗文俱佳。由于过分自负,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出了意外,竟然名落孙山。

  受此打击,孟宗献不再浮躁,他潜心读书,学业日进,几年后再度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乡试主考杨伯仁对其文章大加赞赏,并推荐给海陵王。第二年春,孟宗献在开封取得府试第一,秋天前往燕京,取得会试第一,此时已“连中三元”,名声大噪。当年金朝增加殿试,孟宗献又高中第一,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连中四元”。

  当时金世宗即位不久,听闻这位状元“连中四元”的奇迹,大喜,立即下旨:朕即位未久,曾令有司征召贤才。孟宗献自乡试到府试、会试、殿试皆为第一,非才之高、学之博,何以至此?

  按照金朝常规,状元只授七品官,世宗破格授予他为六品的奉直大夫,不久又提拔他担任翰林应奉、知制诰等职。

  金代状元孟宗献性情恬淡,不热衷功名,而对道家颇为倾心。公元1169年,王重阳带领丘处机等弟子西返关中,因病体力不支,滞留开封旅邸。据开封地方史志记载,孟宗献曾前去拜望,王重阳对这位天下闻名的“孟四元”很看重,收其为徒。第二年王重阳仙逝,丧事即由孟宗献操办。王重阳的灵柩也暂时安葬在孟家后花园。

  孟宗献为人至孝,其母病逝后,因哀伤过度,他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时年50岁。

  陈祖仁:身材短小气度伟岸

  元朝入主中原后,为巩固统治,逐渐接受儒家文化。1306年,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嫡孙元成宗下令在大都建孔庙,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董仲舒和朱熹等也得谥封。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次年举行乡试,第三年举行会试、殿试,此后三年一试成为定制。

  在恢复科举前,元朝曾进行了长期的论证和准备,经许衡建议,确定了不考诗赋,重视经学的框架。正式进行科考时,元朝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教材”,使程朱理学登上中国思想神坛。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代科举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共举办过13次会试,录取进士1100多人。尽管屡经争议实行了科考,但元朝对科举的重视远远没有达到宋朝的高度,状元、进士也没有受到重用。在左榜状元中,唯一官至宰辅的,是开封人陈祖仁。

  陈祖仁“性嗜学”,兴趣广泛,学问博而精,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文名也很盛,文章简劲质朴,诗则典雅清丽。

  至正元年(1341年),陈祖仁考中河南乡试举人,第二年会试考进士时,名次很靠前,及对策皇宫大殿,他“魁多士”,成为状元。

  陈祖仁能状元及第,要感谢元惠宗,如果换个皇帝,他几乎没可能成为状元。很多皇帝都是“外貌协会”的,点状元很看重外表,比如宋太祖第一次殿试,看到宋准聪慧敏锐、相貌英俊,认为状元就应当是这样的,才钦定为状元。若以貌取人,陈祖仁绝对与状元无缘,他不但一只眼睛失明,而且身材短小,相貌极其丑陋。不过,尽管其貌不扬,陈祖仁却绝不是“猥琐男”,他“语音清亮,议论伟然,负起刚正,似不可犯者”,精神气质俨然伟丈夫。

  元惠帝可谓慧眼识珠,钦定陈祖仁为状元,并授翰林修撰、知制诰。从后来从政表现看,这位“独眼状元”的文品、人品,不但是元代、也是历代状元中的佼佼者。

  陈祖仁为官清正,政绩出众,坦率进言,尽职尽责。十数年时间,他屡次升迁,出任翰林院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等职。至正二十年(1360年),南方起义军已烽火遍地,而元惠宗却要大兴工役,修复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宫阙。陈祖仁心急如焚,挥笔千言,上呈皇帝,直言国家多事之秋,皇帝应奋发有为,奉天顺民,分清轻重缓急,方能举措得当。

  上都宫阙残毁,当然令陛下日夜痛心,“然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

  陛下看重祖宗宫阙,就应该“以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天下太平可期,修复上都宫阙更不在话下!

  这封上疏极有说服力,元惠帝阅后心服口服,“嘉纳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皇太子信任的两个宦官骄横不法,陈祖仁上疏请惩治他们,但因皇太子庇护,皇上并没有过多追究,陈祖仁再次上疏,矛头直指皇上:“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

  元惠宗脾气再好,这次也受不了,他“大怒”,把陈祖仁贬出京城,外放甘肃行省参知政事,随后转任山北道肃政廉访使。一年多后,调回京城出任枢密副使、中书参知政事等职,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朝局势危急,陈祖仁上书荐举扩廓帖木儿救急,却未被采纳。次年,明军攻破元大都,陈祖仁死于乱军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元”状元孟宗献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上,曾经出现了二百多名的状元。但连中“三元”的状元只有一二个,而孟宗献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中“四元”的状元。孟宗献,字友之,河南开封人,自号为虚静居士。生卒年不详。孟宗献少年时,聪颖过人,又擅长写诗,但过于骄傲自满,第一次考状元时名落孙山。科举考试失败后,孟宗献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此以后,他谦虚好学,学业蒸蒸日上,再次科举考试时,得到了乡试第一,主考官杨伯仁对他的文章十分欣赏,并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皇帝海陵王。接下来,孟宗献又继续参加了府试、省试、廷试,皆得第一。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孟宗献考取了癸末科状元。孟宗献在乡试时的文章是:《建官惟贤天下》,在府试时的文章是:《立正惟人不惟官》,在省试时的文章是:《夙夜求贤务在官民》,在殿试时的文章是《智临则臣民农夫服》。由于孟宗献连续四次都考取了第一,当时名声大振,人们说他连中“四元”,称呼他为“...
· 徐奭——连中两元,才识取胜的正榜状元
徐奭(985—1030年),字武卿,生于浙江永嘉郡安固县百丈木棉村(今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司前溪口村)。徐奭在泰顺度过幼年和少年时代,后跟随其父游学于福建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壬子科,28岁的徐奭以瓯宁籍考中了天下举子梦寐以求的正榜状元,成为建瓯历史上继叶齐之后考取的第二个状元,同时也是第一个正榜状元。(一)连中两元,才识取胜比起首任状元叶齐来,徐奭的赴考之路可谓一帆风顺。他在省试中一举夺魁,参加殿试又夺得状元,连中两元,真是足蹑风云,牛气冲天啊。徐奭学识渊博,善于写诗作赋。根据欧阳修《归田录》里记载,宋真宗非常重视外表气质,每次亲赐进士及第后,一定要召其中文才最佳的三四个人,并列站在殿堂上,详细观察,然后将状元赐给那个形神光明磊落的人。但那一次,徐奭并非是三人中形象最好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得到真宗皇帝的格外青睐呢?当然是他的才识!徐奭在廷试时作了一篇《铸...
· 王世则两次考试连中状元,被称“跛脚状元”“铁面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仕人阶层地位是最高的,所谓“学而优则仕”,那些读书有所成就的人,一般都能成为朝廷命官,但在此之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一生能考中一次状元,那是莫大的荣耀,在当北宋年间,有一个人却考中了两次状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人名叫王世则,桂林永福人,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王世则小时候家里很穷,就去山上砍柴补贴家用,不料却从山上滚落下来,摔断了左腿,由于当时太穷没钱医治,所以王世则成为瘸子。王世则长大后走路跛脚,但却十分聪明,他很想去学堂读书,但不料家里实在太穷,没钱供他读书,于是王世则每天利用农闲时去村头的私塾门口偷听课,竟然也学到不少东西。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一个对联考学生,上联是:独角兽,先生说完后发现没人能对得上来,不料窗外的王世则冲口而出:比目鱼,先生一看发现竟然是门口一衣衫褴褛孩子对出来的。先生经过了解,才知道这...
· 河南省-开封市孟宗献
孟宗献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且擅长诗文,但由于过于自负,初试时名落孙山。金国初辟进士举,首名词赋状元南山翁刘■,成为一代词学宗师。名士大夫多出门下,学者皆师尊之。孟宗献晚进,初不识南山翁,因少年下第,自此以后,他发愤,独辟一室,取南山翁获中的应试赋,翦其八韵,类之帖壁间,行走坐卧,讽咏深思。己而,尽得其法,领会南山翁下笔造微之妙。再去应试,连夺魁于乡、府、省、直至御前。此事传开,学者都以南山翁为孟宗献的老师。也是孟宗献谦虚好学,而且得法,学业日有所进。他再次赴考,得乡试第一,主考杨伯仁对其文章大为称赏,并推荐给海陵王。金朝以本县令主考的乡试榜首为乡元,府试榜首为府元,各路考中的举人汇集燕京,会试榜首应是状元。这是金天德年以前科举之制,称为三元。这里所说的“四元”是在金海陵王的天德年改制以后,增加皇帝亲试即殿试一层。孟宗献在大定三年应考,已经有殿试策。也就有了四元。当年,孟宗献连赴县试、府试...
· 孟子世家大宗世系
孟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孟子始,至第一任宗圣奉祀官孟庆棠,孟子世家大宗系历73代。孟子先祖由不起至孟捷,皆取于正史。孟墓至孟激一段,则取自《孟子与孟氏家族》一书。然而孟子以后,45代孟宁以前相承之世系,有多处与正史不符,并不足信,只作参考。孟子先祖传疑时期・世祖黄帝・世祖玄嚣・世祖f极・世祖帝喾・世祖后稷夏至春秋时期此前一段世系失考・三十八世祖不・三十七世祖鞠・三十六世祖公刘・三十五世祖庆节・三十四世祖皇仆・三十三世祖差弗・三十二世祖毁・三十一世祖公非・三十世祖高圉・二十九世祖亚圉・二十八世祖公类・二十七世祖古公父,周太王・二十六世祖季历,周王季・二十五世祖周文王・二十四世祖周公旦・二十三世祖鲁伯禽・二十二世祖鲁炀公・二十一世祖鲁魏公・二十世祖鲁献公・十九世祖鲁武公・十八世祖鲁懿公・十七世祖鲁孝公・十六世祖鲁惠公・十五世祖鲁桓公・十四世祖孟,共仲,鲁三桓之长,初称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孟氏・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