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盘点酷吏的下场:历朝历代的酷吏都难以善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1
转发:0
评论:0
盘点酷吏的下场:历朝历代的酷吏都难以善终,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酷吏治国”的一个高峰期,以致司马迁著《史记》,专门辟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酷吏治国”的一个高峰期,以致司马迁著《史记》,专门辟出《酷吏列传》,集中记述了西汉十一名酷吏的故事,其中有十名即活跃于武帝时代,分别为: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和杜周。

  汉武帝时代之所以酷吏辈出,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这是申韩法术在汉代的回流所致,诚如钱穆所言,“汉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旧。战国晚年申韩一派的法家思想,遂继黄老而为汉冶之指导。此种趋势,在文、景时逐渐开展。一面汉廷削平吴、楚七国之乱,一面又渐渐有所谓‘酷吏’出现”(《国史大纲》)。从具体的时代背景来看,经过几十年“无为之治”之后,在文帝、景帝与武帝时代,民间游侠与豪强崛起,朝间列侯与大臣恃强,隐隐然对国家权力与专制皇权形成了威胁。对于意欲打击豪强、惩治权贵、重新进行权力洗牌的汉武帝来说,他要下一盘很大的棋,而酷吏正好充当他棋盘上的车马炮。

  酷吏出身寒微(上述十名酷吏,除了周阳由为世家子弟,其他九名均起自卑微,义纵与王温舒还曾经当过盗贼),无私门可凭倚,因而易于帝王驱使。而且,酷吏心狠手辣、铁面无情,敢于以铁腕手段贯彻上峰的权力意志,所以在“打黑”、“”方面(比如打击不听话的豪强、摧抑势力坐大的商贾),往往表现出色,一旦他们干出了政绩,则获皇上赏识。

  义纵在长陵及长安县的县令任上,由于“直法行治,不避贵戚”,甚至将太后外孙脩成君的儿子逮捕法办,武帝觉得他很能干,便提拔他当河内郡都尉,掌管一郡治安——如果了解汉代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我们便不难理解武帝为什么要对胆敢冒犯贵戚的义纵加以重用。义纵也不负皇上厚望,一到任就将当地豪强穰氏灭族,一时间“河内道不拾遗”。有此政绩,皇帝又升他当南阳太守。

  与义纵同为盗贼出身的王温舒,发迹履历也跟义纵差不多。王温舒在当广平郡都尉时,“打黑”的手段很有一套:先在郡中挑选十余名好汉当属吏,“以为爪牙”,又将这些人所犯的罪行掌握在手,作为把柄,然后纵使他们去督捕盗贼。凡替王都尉卖命的,虽有百罪,也不追究;而不肯卖力的,王都尉则抓住他过去所犯的罪行,处以重刑,甚至灭族。这些爪牙当然要卖力卖命啦,“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武帝听说后,擢升王温舒为河内郡太守。

  这时义纵已从河内郡升迁他郡。王温舒在河内郡掀起的“打黑”风暴,让义纵之前对穰氏一家的灭族一下子变成了毛毛雨。王太守早在广平郡之时,就已经将河内郡的“豪奸之家”摸了个一清二楚,至河内后,立即尽捕“郡中豪猾”,共计千余家,然后奏请皇上将重罪者灭门,轻罪者处死,抄家没收财产。武帝立即准奏,于是王太守大开杀戒,导致河内郡“流血十余里”,不但道不拾遗,而且“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让王温舒执掌京师的政法与治安。

  然而,酷吏虽以“能干”受重用,最后的命运却多以凄凉收场。《酷吏列传》记述的十一名酷吏中,除了杜周得以善终之外,其余十人均无好下场:景帝时代的酷吏郅都被窦太后处死,宁成和尹齐被治罪,周阳由和义纵都被处以弃市之刑,张汤、减宣和王温舒自杀。杨仆与赵禹的人生结局稍好一点,杨仆病死,赵禹则因犯事罢官,接受“休假式治疗”,最后老死家中。

  西汉酷吏之所以无善终,以我阅读《酷吏列传》后的感觉,倒不是因为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而是死于官场的倾扎与自身的罪孽。郅都被处死,是因为他了临江王;周阳由因与同郡太守申屠公争权,互相告黑状,而双双获罪;张汤则受仇家陷害下狱,自尽谢罪;王温舒因接受部下贿赂及其他罪行被捕,畏罪自裁;减宣也是畏罪自杀。其中宁成与义纵、张汤与减宣之间“狗咬狗”的故事,更是显示了酷吏政治的险恶。

  宁成以铁腕著称,被景帝任命为中尉,专门对付那些犯法的贵戚与豪富,搞得“宗室豪杰皆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后,调任宁成当内史(京师行政长官),这时,惧恨他的外戚纷纷出来揭发他的罪行,将他送入监狱。宁成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越狱逃回家乡南阳,购田放租,几年后,皇帝大赦天下,宁成也积了“数千金”的家产,于是耀武扬威,“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驱使当地百姓的权威比太守还大。昔日的“打黑”英雄成了社会“黑老大”。

  但倒霉的是,宁成遇上了更加心狠手辣的义纵。义纵由于在河内郡“打黑”得法,升任南阳太守,一到任,就将宁氏家族抓起来审讯,彻底瓦解了宁家在南阳的势力,宁成也被治罪。义纵铁腕“打黑”的成绩得到武帝的青睐,调他到京师当内史(恰好是宁成当过并且的官职),因为京师一带,豪民为奸,私铸五铢钱,其时赵禹、张汤虽以严酷出名,位列九卿,“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意思是说,“打黑”不力,朝廷需要义纵来施展霹雳手段。义纵上任后,杀了许多人,可是“奸民”却越杀越多,连朝廷的监察官都看不过眼。后来,一个叫做杜式的官员逮住义纵妨碍公务的机会,义纵犯了欺君之罪,义纵遂被弃市,下场比宁成还惨。

  张汤受陷害入狱时,减宣曾经落井下石,张汤最后绝望自尽,有减宣“助一臂之力”。其后,减宣因为追杀一名属吏,不小心将箭射到上林苑的门上,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被判了灭族之刑,只好步张汤后尘,自杀。冥冥中,似乎报应不爽。当然这不是造化的报应,而是因为,申韩法术的回流与酷吏政治的推行,将官场搞成了赤裸裸的斗兽场,一再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丛林政治活剧。酷吏在率兽食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自挖坟墓。说到这里,我们应当发现,儒家希望将政治纳入德性秩序之内的努力,未必就是阔迂。所谓“仁政”,难道不正是暗合了哈维尔主张的“反政治的政治”精神吗?

  酷吏当政,除了毒害了,也摧毁了社会的优良治理秩序。虽然酷吏的铁腕可以收一时之效,使地方社会出现短暂的“道不拾遗”局面,然而,社会的自生活力及礼俗秩序被严重破坏,政治高压一过,社会立即溃崩。《酷吏列传》说,自王温舒以严酷手段治政之后,郡守、都尉、诸侯等大都效法王温舒,但结果,“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如此看来,太史公在《酷吏列传》开篇引用孔子之话:“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当然有他的深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酷吏的多面性
酷吏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产物。自司马迁于《史记》专列《酷吏列传》后,二十四史中列有《酷吏传》的还有《汉书》《后汉书》《齐书》《魏书》《北史》《隋书》、新旧《唐书》《金史》,凡10史,共记103位酷吏;扣除重复记载的11人,应有92名。但这并非说未列《酷吏传》的朝代就未有酷吏,只是从宋代始,酷吏们的行为与奸佞已无太多明显区别,而被史家列入奸、佞一类传中罢了。而更多的酷吏则没有传,只是在史籍中提及而已。这样的酷吏不下数百人之多。就史书中所列酷吏来看,大致以两汉与唐代武则天朝最具代表性。一就史料所记,不难发现,汉代的酷吏大多数比较清廉正直,敢于打击豪强,对抗权贵。因此,酷吏也就不一定都是坏东西。就字面的意思来说,所谓酷吏只不过是执法峻酷的官吏而已。但司马迁所列两汉“酷吏”是有特定含义的。《国史旧闻·酷吏》中说:“所谓酷吏,乃制铄宗室者,侵削功臣者,取缔贵戚者,诛杀豪强大姓者,取缔富人投机取巧者。此等...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酷吏下场都很悲惨?
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有一个“酷吏列传”,何为酷吏?酷吏是中国古代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需要时可重用,不需要时则抛弃。酷吏的好处:首先,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用今天的词就是热衷“打黑”。第二,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但酷吏的下场,往往都很悲惨。酷吏的下场一般有三种:第一,因民怨沸腾,皇帝不得不将其斩杀以平众怒。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着名酷吏,当时淮南王刘安谋反,张汤负责审理这个案子,为讨主子欢心,他审讯时,数百案犯,或鞭笞,或刀割,或签扎,或火烙,或烟熏,无所不用其极。此一案,就有2万多人被杀。张汤这种做法使权贵们感到威胁,为求自保,他们联合起来给张汤罗列了一系列的假罪名,并一致弹劾张汤。皇帝当然知道这些罪名是假的,但为了平息众怒,武帝将张汤赐死。第二种:被仇家暗杀。成语请君入瓮的主角周兴是武则天最信任酷吏之一。周兴得宠时滥杀无辜,后来...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酷吏下场都很悲惨?
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有一个“酷吏列传”,何为酷吏?酷吏是中国古代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需要时可重用,不需要时则抛弃。酷吏的好处:首先,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用今天的词就是热衷“打黑”。第二,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但酷吏的下场,往往都很悲惨。酷吏的下场一般有三种:第一,因民怨沸腾,皇帝不得不将其斩杀以平众怒。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着名酷吏,当时淮南王刘安谋反,张汤负责审理这个案子,为讨主子欢心,他审讯时,数百案犯,或鞭笞,或刀割,或签扎,或火烙,或烟熏,无所不用其极。此一案,就有2万多人被杀。张汤这种做法使权贵们感到威胁,为求自保,他们联合起来给张汤罗列了一系列的假罪名,并一致弹劾张汤。皇帝当然知道这些罪名是假的,但为了平息众怒,武帝将张汤赐死。第二种:被仇家暗杀。成语请君入瓮的主角周兴是武则天最信任酷吏之一。周兴得宠时滥杀无辜,后来...
· 西汉酷吏杜周
杜周(?―前95),字长孺,西汉南阳郡杜衍县(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人,出身小吏,甚有能名。义纵任南阳太守时,“以为爪牙”,推荐他为廷尉史(廷尉属官)。他为张汤服务,汤称赞之,官至御史。受命查办沿边郡县因匈奴侵扰而损失的人畜、甲兵、仓廪问题。他在查办过程中,严格追究造成损失的责任,很多人因此被判死罪。由于他执法严峻,奏事称旨,因而得到武帝的赏识,加以重用,同减宣更替任御史中丞十余年。汉武帝时代,以执法严刻着称的,除张汤外,还有杜周、赵禹、王温舒、义纵、减宣等人,其中杜周尤为突出。杜周平素沉默寡言,老成持重,外宽柔而内深刻,史称“内深刺骨”,比起当时以严酷着称的其他一些“酷吏”,执法尤为严酷。当上廷尉之后,“其治大放(仿)张汤而善候伺”,即善于揣摩武帝的旨意,“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以便开释。有人责备他说:“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
· 酷吏在古代并非贬义词:强项令董宣就是“酷吏”
东汉初年,有一位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官员,名叫董宣,因为在任表现良好,被任命为北海相(北海为东汉诸侯国,在今山东昌乐一带,北海相就是辅佐北海国君的相国)。董宣上任后,请当地的豪强大族公孙丹来做掌管春秋祭祀的官。公孙丹要修建一座豪华的宅第,请来算卦的人卜算吉凶。算卦的人占卜之后,说:“住宅盖好后,会有人死去。”听了这话,公孙丹命儿子杀掉一个过路的行人,将尸体放在住宅里,来应验这个凶兆。董宣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派人捉拿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这下可惹恼了公孙丹的族人。他们聚集了三十多人,手持兵器堵在董宣府第门前,大声号哭喊冤,引来很多看热闹的人,一时间纷乱异常。不过,董宣可不怕他们。他查明公孙丹曾依附王莽,还可能私下勾结海盗,以此为由,将闹事的人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又全部杀掉。青州地方官认为他杀人太多,上了一道奏章告他的状,并将他关入牢房,又判了死刑。临刑前,光武帝派来赦免董宣的使者正好赶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