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受孙权赏识的如皋名将吕岱:屡建军功 清廉一生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0
转发:0
评论:0
受孙权赏识的如皋名将吕岱:屡建军功清廉一生,乱世出英雄。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古海陵因地处魏吴两国边境,一度成为人烟稀少的

  乱世出英雄。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古海陵因地处魏吴两国边境,一度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但就在这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走出了一位载入史册的如皋名人——吕岱。

  吕岱,三国时东吴名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勤于国事、一生廉洁,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今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历史悠久的如皋市,清代之前一直归属海陵(泰州)管辖,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才划归通州。吕岱墓,原来属于林梓古镇,由于乡镇合并,现在归白蒲镇管辖。

  进入林梓社区,一条宽敞的马路出现在眼前,同行的吕岱文化研究人员介绍说,当年吕岱所葬的地方叫做高阳荡,为纪念他,这条路特意取名为高阳路。以前这里还有司马港、司马港河、司马港桥等地名,司马就是指东吴大司马吕岱。

  汽车在一处小巷前停下,向小巷深处走去,历经千年沧桑的古镇底蕴逐渐显现出来。银杏巷、五曲巷、北巷……古色古香的巷名,连同两旁那些已显破败的百年老店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繁华。

  穿过北巷,就是吕岱墓巷。坍圮的墙头、残留的砖雕、破损的青砖、阴冷的青苔、荒芜的庭院,是吕岱墓巷呈现给所有参观者的现状。

  小巷尽头是一户普通人家,其门楣一牌子上写着“吕岱巷墓1号”,吕岱墓便位于其东侧。盛夏季节,一大片茂盛的杂草将墓冢覆盖着,藤萝一直顺势爬到墓顶,团团围住墓冢。

  唯有墓碑上刻着的字迹“三国吴大司马 吕岱之墓”在提醒着人们,这里长眠着一位三国名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作为一位载入史册的名人,吕岱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三国志”。他见证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末年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也留下了一部“征战万里、清廉一生”的传奇故事。

吕岱雕像

  公元256年,叶落归根的东吴长寿将军吕岱,最后一次渡过长江,被素棺俭葬在高阳荡(今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时隔1700多年后,一代名将的墓葬已湮没在草丛中,但他开疆拓土、征战万里、清廉一生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人们记忆之中。

  避乱江南 脱颖而出

  镇抚山越 屡建军功

  公元161年,东汉延熹四年,吕岱出生在广陵郡海陵县东境(今如皋一带)的一个官宦人家。这一年,北方的羌族已开始反叛汉朝。第二年,农民起义的号角在湖南、江西相继吹响。之后,各地起义一发不可收拾,这一乱就是104年。

  公元182年,那一年吕岱22岁。也就是这一年,吴国开国皇帝孙权出生。但这并没有立刻影响到吕岱在东汉王朝平稳地做一个安于现状的下级官吏。

  好景不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海陵被卷入战火之中。《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说“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原本富庶的鱼米之乡几乎成为一块赤地,渺无人烟。

  一时间,东汉郡县的官吏纷纷渡江避乱。步入中年的吕岱思虑再三后,也加入逃难人群中,想去江东谋取一个职位。

  公元200年,东吴开基之主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位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但因出身寒微,最初并未像周瑜、鲁肃之辈受到重用,孙权只是根据其履历,派他到吴郡(今苏州市)试任郡丞。

  吕岱在郡丞之位上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脱颖而出。一次,孙权主持召开会议,亲自检查各郡仓库管理以及狱中囚犯处置情况,其他郡丞受到孙权责备,惟有吕岱从容不迫地“处法应问”,深得孙权赏识。于是,孙权将其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为“余姚长”。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吕岱到余姚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这些招募来的江南健儿后来跟随吕岱转战南北,建下赫赫战功。

  山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后裔,民风剽悍,随山屯聚,不仅“攻没城郭,杀略长吏”,且常被东吴的敌国利用成为内应,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之患。

  公元204年,孙权亲征江夏黄祖,就在胜利在望之际,江东各地山越趁着江东后方空虚而群起暴动,会稽郡东冶等五县山越,也在其首领吕合、秦狼率领下发动叛乱。情急之下,孙权决定起用吕岱。

  时年43岁的吕岱在余姚接到孙权紧急命令,改任督军校尉,立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将兵讨之”,最终生擒吕合、秦狼,平定五县。

  这是吕岱首次领兵作战,此次战役后,大器晚成的吕岱被提拔为昭信中郎将,从此跻身于东吴主要军事将领行列。

  公元215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定。那一年,吕岱率兵再次配合吕蒙夺取了蜀国的长沙等三郡,接着又同鲁肃联兵了勾结关羽的吴砀和袁龙,战功卓越的他后被孙权任命为庐陵太守。

  平定岭南 威镇南疆

  南宣国化 堪比班超

  东汉末年,岭南最大地方势力代表为士燮兄弟。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势力退回北方,孙权向西发展遭到刘备集团阻击,向北发展暂无胜算,岭南成为孙权势在必得之地。

  公元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中北部),率军剪灭刘表在岭南的余部,迫使士氏兄弟归顺。虽然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仍领交趾太守(交趾一作交阯,今越南北部),但东吴对这位不称王的“岭南王”并不真正放心。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东汉正式灭亡。那一年,孙权将交州刺史步骘调到前线,调吕岱去接任交州刺史。到任后的吕岱一方面恩威并施,在不断削平岭南地方势力反抗的过程中积蓄自身实力,一面努力寻求剪灭岭南割据势力的机会。

  公元226年,任交趾太守40年之久的士燮去世,士燮的儿子士徽意欲叛吴自立,割据一方。孙权出于防范,欲罢免士徽交趾太守一职,改任其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九真,今越南中部),以校尉陈时接代士燮为交趾太守,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士徽的势力。对此,士徽更加不满,叛吴之心益明。

  为此,吕岱上表孙权建议分拆南海三郡设置交州,以将军戴良为交州刺史,海东四郡另外虚置广州,吕岱自任为广州刺史。

  孙权采纳了吕岱的建议,派遣戴良与陈时南往就任,士徽不服从命令,公然发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吕岱知道士徽此时不除,必然后患无穷,一面上书孙权请求征讨士徽抗命之罪,一面书致士徽“告喻祸福”,发动政治攻势。

  同时,吕岱亲率三千铁骑随即从南海出发,昼夜兼程赶至交趾。士徽听说吕岱大军已兵临城下,大为震惊,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好与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颂等6人“肉袒迎岱”。

  吕岱接着乘胜进军讨伐九真,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政权直接控制之下。吕岱因功被封番禺侯,升为镇南将军。后来,孙权又将岭南七郡合并为交州,仍令其为交州刺史。

  任交州刺史期间,吕岱再次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他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等国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吴朝贡。吕岱的这一举措,在我国历史上可与东汉时期班超遣使访问西亚各国一事相媲美。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吕岱这次外交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东吴政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功不在周瑜、鲁肃之下。

  八旬返乡 重建海陵

  廉洁一生 名垂青史

  一生胸襟宽广、清廉如水的吕岱,不仅成为现代如皋长寿之乡最早的“代言人”,他尽忠报国、恪尽职守、顾全大局,以及为官清廉的优秀品质,对于今人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公元231年,南方平定后,吕岱被召回驻守长沙。公元239年,79岁的吕岱奉命屯军薄圻(今赤壁),与陆逊共同镇守武昌,负责京师防务。吕岱身为年高德昭老将,凡事均以国事为重,与陆逊精诚合作,恪尽职守,做事奋勇争先,论功劳则主动退让。

  在荆州时,吕岱同时兼掌荆州文书,军政公务极为忙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仍保持“躬亲王事”作风,亲自处理公文。精力过人的他不知疲倦,骑马总是一跃而上。吕岱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称超过古代廉颇老将。

  吴郡的徐原“慷慨有才志”,经吕岱向朝廷推荐,徐原后官至侍御史。吕岱偶有过错,徐原不仅当面指出,甚至还当众评论。有人偷偷地告诉吕岱,他感慨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后来徐原去世,吕岱伤心地哭道:“以后还会有谁指出我的过失呢?”吕岱这种虚怀若谷的品德,在当时成为美谈。

  吕岱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初任交州刺史时,历年未能瞻顾家用,妻儿贫乏。孙权获悉以后叹息不已,加倍赏赐吕岱家属钱米布绢,并作出规定,每年按例给予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下令沿江百姓内移,导致大量民众渡江南下,逃往吴国。海陵县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公元242年,82岁的吕岱奏请获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这是老英雄为家乡做的一件“泽被桑梓”的大事。

  公元246年,孙权封吕岱为上大将军。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孙亮即位后拜93岁的吕岱为大司马(天下兵马大元帅),成为东吴后期第一重臣。《三国演义》第108回写孙权临终召人嘱其后事,吕岱是在场的两个顾命大臣之一。

  虽然这是吕岱唯一一次在《三国演义》中露面,让普通读者很难留下什么印象,但这足以说明了吕岱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和威望。

  演义小说毕竟不能代表历史。在《三国演义》的刀光剑影之中,人们难寻英雄的身影,但陈寿在《三国志》却用2000多字的记载,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晋灭吴后,陆机作《辨亡论》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四大“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

  公元256年,为东吴操劳一生的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时年96岁,成为东吴最长寿的大将军。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其子吕凯都一一照办后,将父亲归葬于高阳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吕岱,字定公,东汉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孙权,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信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三国时期,曹操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
· 原是孙策卫军的吕蒙,是如何开始受到孙权赏识的?
原是孙策卫军的吕蒙,是如何开始受到孙权赏识的?建安五年(200),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成为江东新主。新主上台,吕蒙的日子不好过了。为什么呢?新主上台三把火,宣布整编军队,提高战斗力,凡是兵力较少而使用不多的小分队,一律合并改组。吕蒙的分队不幸属于整编对象,于是前途变得很可怕,那就是面临下岗。不要以为当今才有下岗,古人照样要面临下岗。下岗,吕蒙万难接受。他从军卖命,为的就是谋求富贵。而在孙吴军队当军官,更是谋求富贵的最佳捷径。为什么呢?玄机在于,孙吴实行了一种特殊的军队制度,后世学者称为“领兵制”。简要来说,领兵将领与他的部下之间,具有强烈的依附关系;不仅因为部下长期跟随他,部下的妻室儿女家属长期随军驻防,子弟成年后也继续在这支军队当兵;更为重要的是,军队除了作战之外,还能够从事经济活动来创收,收入由将领支配。因此,孙吴将领手下的军队,一半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另一半则很像是由将领个人承包的产业公...
· 吕岱
生平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令吕岱率军引诱汉中的张鲁出战。吕岱率郎将尹异等两千人部曲进军,中途因受到张鲁起疑,于是将道路堵塞,使吕岱不得前进,后来接到了孙权的命令,班师回吴。同时孙权与吴范议论在益州的刘备状况,吴范说:“岁在甲午(214年),刘备当得益州。”后来吕岱从蜀地回来,说刘备部众离落,死伤惨重,不可能攻取益州。后于建安十九年(214年),益州牧刘璋投降,刘备夺得益州,应验了吴范所言。后因功累迁庐陵太守,东汉延康元年(220年),任交州刺史,因讨灭桂阳的王金,再被命为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太守士燮去世,吕岱建议将交州一分为二,分海南三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苍梧郡、南海郡、郁林郡、合浦郡)为广州,由吕岱自任刺史,并派戴良等人南下交州上任,士家向为交州豪族,士燮之子士徽抗命,举兵阻拒戴良等人入境。吕岱于是上疏...
· 吕乂是什么样的人?一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还不知道吕乂一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多次被诸葛亮提拔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乂一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多次被诸葛亮提拔。大家对这个人可能不是非常熟悉,也没怎么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官员,是在三国时代蜀国非常好的大臣,被很多人所喜欢,他的名字叫吕乂吕乂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但是因为这也是作为一个男子汉,也在不断承担家里面的责任,慢慢从小的时候被家里面人就认为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吕乂从小非常喜欢读书,有的时候甚至必须要看完书才能睡觉,所以他在小的时候看了非常多的书,也为他后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官职提供了基础。吕乂首先是担任一些不太重要的官职,然后慢慢进行晋升,后面就负责一些粮草方面储备的事宜,得到了一些重用,其实粮草方面管理很重要,因为也是一个军营当中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很多打仗的类型战役都是粮草先运出去,军队才跟得上来,不然会导致军力疲乏,无法打胜仗...
· 孙权传——军功家世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春天,一个月明风清之夜,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城南岘山的山道上,一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将军,正率领一支骑兵穷追败逃的敌军。清脆的马蹄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显得分外响亮。突然间,道旁的竹木丛中,嗖的一声飞出一支利箭,不偏不倚,正中这位将军的太阳穴。他只轻轻惊叫了一声,就仰面落马而亡。这位将军,乃是大名鼎鼎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坚。九年之后,悲剧再一次重演。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初夏的一天,草长风柔,在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城北长江边的沙洲上,一名二十多岁的英俊将军正在狩猎。他的坐骑是一匹纯白宝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遥遥领先。就在他兴高采烈之际,冷不防从一座沙丘之后站起三名射手,一齐向他开弓发箭。其中一箭洞穿了青年将军的面颊,几天之后他即不治身死。这位死者不是别人,正是孙坚的长子,讨逆将军兼会稽郡太守孙策。这两支无情的利箭,收取了孙氏父子的性命,而无形之中却把孙氏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