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韩复渠之子回忆:文化修养高却背“没文化”的黑锅?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4
转发:0
评论:0
韩复渠之子回忆:文化修养高却背“没文化”的黑锅?,在动笔写《我的父亲韩复榘》之前,口述历史写作者周海滨相当讨厌韩复榘其人。作为一个

在动笔写《我的父亲韩复榘》之前,口述历史写作者周海滨相当讨厌韩复榘其人。作为一个在抗战前线脱逃而被蒋介石处死的军阀,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韩复榘的笑话,周海滨虽不至于把这些段子当真,“但他毕竟是大是大非上有问题,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临阵脱逃,把战略要地山东拱手相让。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当然不会喜欢这个人。”周海滨说。

直到他看到台湾《传记文学》上,韩复榘之子韩子华一篇《记亡父韩复榘先生》。韩复榘的生活面的流露并没有改变周海滨对他的印象,但作为一个已经出版了多本口述历史的作者,他敏锐地感觉:“这个可以做。”

“不是给他做翻案文章,而是说,这个人原本被定见所遮蔽。比如韩复榘(音‘矩’)三字,往往被写作读作‘韩复渠’。又比如他是河北人,但因为在山东发迹,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山东人。至于说他大老粗没文化的笑话,他在军队中本是抄写出身,如果真像传说的那样,他又如何官列二级上将?怎么想都不合逻辑。”周海滨说。

替张宗昌背“没文化”的黑锅

东方早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韩复榘的段子?

周海滨: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没有抗日,临阵脱逃,导致大家都对他很反感。韩子华说他父亲被蒋介石诱杀后,蒋介石的御用文人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笑话。这些段子并不仅仅是民间流传,还进入了文艺作品,比如刘宝瑞的相声《韩青天》,讲韩复榘演讲里有“没来的请举手”“懂七八个国家的英文”“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之类的说法,是为了突出军阀的素质低下,但都安在了韩复榘身上。而侯宝林也有《关公战秦琼》的相声,讽刺了瞎指挥的领导,说因为自己是山东人的原因,韩复榘和他父亲一定要让山东人秦琼战胜关公。而相声在当时民间的影响力、传播力是极强的。

但韩复榘并不是山东人,是河北灞县人,这说明我们在还没有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给他贴了标签。韩复榘的文化修养其实是很高的,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原名誉院长于植元曾说过他跟侯宝林提过要改《关公战秦琼》,认为韩复榘虽是军阀,但也是学者。他的古文字学、音韵学的修养很深,诗写得好,字也不错。而梁漱溟也评价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但因为是“军阀”,所以就似乎必须要跟没文化联系上,关于他的很多段子,其实是把军阀张宗昌的事情张冠李戴了。

东方早报:韩子华1923年出生,他父亲去世时他也不过15岁,而且对父亲的了解多来自家人的转述,这样还原的韩复榘,是真实完整的吗?

周海滨:目前对于韩复榘,军阀那面无限放大,生活这面无限缩小几乎看不到,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即便我本身并不喜欢这个人,但是他作为一个被概念化的人,我希望还是能给他一个表达空间,这样做可能有些矫枉过正,但在目前的口述历史环境下,也是不得不为之的。

口述史不做读者的“保姆”

东方早报:人们往往有为讳、为死者讳的习惯,儿子肯定会说老子好话,你如何进行甄别?

周海滨:我没有想去改变、甄别和中和。家属这么说这么认为,那我就这么如实呈现,当然特别明显的比如事实上的错误我会剔除,但是观点上的我会保留。即便其中有是非曲直,但我相信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力。会看这类书的,基本也都是有一定层次的读者,有自己的眼光,我提供的是材料,没必要还要做个洁本。当年韩复榘所做的事情当然是事实,但是后代这么对我说,他们的说法、态度本身也是一种事实,他们要说事实上我父亲也抗战,那我就保留着,读者和研究者自然心中有数。我信任读者,并不想做他们的“保姆”,所有的东西都打磨干净,反而降低了价值。

东方早报:你的意思是口述作者只是作为一个透明的介质存在?

周海滨:半透明吧。那些特别的溢美之词,或者史实上的错误我会纠正。但我并不认为口述作者应该提供给读者晶莹剔透的水晶,反而有的时候泥沙俱下更能给人启发。像我之前做瞿秋白女儿的口述,里面提到瞿秋白在1966年被打成叛徒,我当时并没有甄别能力,如实录入。后来雷颐老师专门为此写了一篇长文考证这个问题,我看了之后也收获很大,我的新书会用这篇文章做序。

东方早报:口述历史中如何体现你的史观?和口述人物稿有何差别?

周海滨:我在口述历史当中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没有模仿任何前辈。比如唐德刚的口述历史后面会加上无数的注释,那我现在的学养还做不到。另一个,他的采访对象动不动就是胡适,李宗仁之类的人物,这也是我目前没法达成的。当然我目前想做的是,将家与国联系起来,尽管是一个人的后代回忆他的家庭生活,但我想联系起民国生活画卷,比如当时的教育、军政、文化、社交等等,这些就是要在采访里有一个历史背景的感觉。

我相信我所有的书,将来都是要出修订本的,我的很多意见,可能在口述者在世时还不能说,或者在现在还不能说。我觉得要承载我史观的内容,可能得放到以后的修订本中。

东方早报:人总会有一些不愿意谈的话题,你要还原历史,如何攻破?

周海滨:让他们放下防线的一个方法是让他们情绪崩溃。我有两个杀手锏问题:一是你现在回想你父亲,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什么?尤其一些老太太,问到这个问题,马上潸然泪下,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了。二是如果有一个时间按钮,按下就能回到童年,你是否愿意?这些老人到了现在,往往有两个向往,一是回到从前、回到童年的向往,二是亲情的向往,毕竟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用这两个方法,基本可以攻下心理防线。当然,对很多成功逆袭的“吊丝”后代效果未必很大,对当时受过很好教育的肯定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被气死的名将力挽狂澜却背了千年黑锅
周瑜,三国时代东吴名将,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位周瑜大都督是一个心胸狭窄,最后被活活气死的倒霉蛋。民间著名的典故“三气周瑜”指的就是他。其实,在历史上,周瑜是一位气度宽宏,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人物。他的这个黑锅背的确实太冤枉。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军事统帅,他早年跟随孙策平定江东立下大功,是东吴立国的元老之一。‘’网络配图孙权即位后,周瑜作为东吴军界的代表人物被孙权所倚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北方霸主曹操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平定荆州威胁江东。此时,东吴内部大多数人都主张投降曹操,孙权犹豫不决。最终,正是周瑜力排众议,代表军界表态坚决抗击曹操,孙权这才下定决定与曹操开战,可以说,没有周瑜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也不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而小说《三国演义》在这中间插入了诸葛亮的很多戏份,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周瑜被孙权委任为吴军主将,率领三万精锐水军抵挡曹操。两军在赤壁乌林一线对峙,周瑜以水军...
· 南唐的灭亡李煜背了“黑锅”吗?李煜的”黑锅“背得不冤枉!
南唐的灭亡李煜背了“黑锅”吗?李煜的”黑锅“背得不冤枉!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南地区的割据政权,鼎盛时期疆域约7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综合实力仅次于占据中原地区的后周(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然而,作为五代十国中的“老二”,南唐的表现却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强悍,在同后周(北宋)的几次较量中,南唐的表现只能用弱不禁风来形容,最终于976年被北宋攻灭。一个国家的灭亡,统治阶层难辞其咎。南唐后主李煜作为统治阶层的最高领导人,自然要负最主要责任。许多人在谈及李煜的时候,第一印象往往就会联想到他写的那首“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中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不可否认的是,李煜才华横溢,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之一。然而,李煜的治国能力却只能用拙劣两字来形...
· 宋太祖之死真相:赵光义不是凶手却背千年黑锅
堂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里从来不缺野心家,更不缺阴谋论。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83个王朝,诞生过559位帝王,光从这个数字来看,便不难想象这几千年间到底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辛。譬如影视题材屡屡用到的康熙朝的九王夺嫡便是如此。然而要说到顶级的皇位更迭之谜,我想宋朝初年的两大迷案不得不提。一为金匮之盟,一为斧声烛影,因为这两个迷,直接造就了史上最冤的冤大头帝王——宋太宗。后世史学家包括野史家总是喜欢就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两个历史谜题大加渲染,这在宋朝就已经毫不避讳。然而这两个谜题加在一块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然而阴谋家却总是能够附会牵强地将两件事合在一起,然后证明:赵光义干掉了他哥。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网络配图要搞清楚为什么赵光义冤,且非常冤。我们必须先清楚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这两个谜题到底在说啥事。金匮之盟简单来说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他两的妈在临死之前,比较担心大儿子打下的江山丢了,然后嘱咐大儿子,等大...
· 高渠弥
参考文献《左传》桓公
· 陕西-西安韩思复
韩思复(652~725年),字绍出,中唐大臣。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少年笃学,中秀才列前茅。袭祖父韩伦长山县男爵。初仕任汴州司户参军,在任宽和,不滥施杖刑。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夏官侍郎姚崇赏识他的为人,擢为司礼博士,后五迁为礼部郎中。中宗神龙二年(706)三月受人诛连,降调为始州长史,后复起为襄州刺史。景龙末年(710)调入朝任给事中。是年六月,中宗李显被韦皇后等人毒杀,韦皇后临朝称制。是月,李隆基策动政变,杀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睿宗李旦登上皇位。时左散骑常侍严善思受谯王李重福事件的牵连,被定为死罪。思复驳回有司的奏疏说:“议狱缓死,列圣明规;刑疑从轻,有国常典。严善思往在先朝,属韦氏擅内,恃宠宫掖,谋害宗社。善思此时遂能先觉,因诣相府有所发明,进论圣躬必登宸极。虽交游重福,盖谋陷韦氏。……惟刑是恤,事合昭详。请付刑部集群官议定奏裁,以符慎狱。”【注:《旧唐书·韩思复传》】参加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