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采用“酷刑治吏”有啥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3
转发:0
评论:0
明太祖朱元璋采用“酷刑治吏”有啥原因?,可以说,历朝历代,朱元璋在反腐倡廉方面是做的比较突出、比较彻底的,但由于他采

  可以说,历朝历代,朱元璋在倡廉方面是做的比较突出、比较彻底的,但由于他采取了许多非常手段,与各种贪赃枉法的现象作斗争,遭到世人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尽管重典治吏是大多数朝代都采用的方法与原则,只是在朱元璋这里,有些做法过分过度了。他为什么会采取“酷刑治吏”的手段呢?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其一,感情因素。

  我们知道,朱元璋作为一位草根皇帝,在他一生中,经历了元末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是他参加农民起义并由此登上皇帝宝座的,目睹了元灭亡的深刻教训并认识到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力量。因此,一方面,他出于自身的经历,十分同情人民,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行为;另一方面,他切身体会到了元朝的弊政,认识到“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不禁贪暴,列以遂其生”。所以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不断告诫群臣说:“元季诸臣,皆苟且溺职,日徇肥甘。于民生疾苦,政事得失,懵如也。纪纲日驰,民心土崩。”希望明朝能够吸取元灭亡的教训,希望通过整治官吏、减轻人民负担,化解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紧张关系,消除贫困交加的农民铤而走险的隐患。

  其二,政治因素。

  从政治角度看,他通过治吏,可以利用“官”与“民”之间的外在矛盾,巧妙的掩盖了农民阶级和封建政权的之间的深刻矛盾。他这种聪明的举止,把统治者“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而天怨人怒,未有不危亡者”的担忧,通过对官吏严格管理、重典惩治,借以缓和农民的不满与反抗,确保了政权的安定。因为:第一,官吏是皇帝统治的人格化工具,是介于君与民之间的重要一环。只有认真治吏才能实现治民的目的。第二,明朝地方官吏是司法权与执法权集于一身的体制,长期以往,官吏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享有较大权力的同时,也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故倘若这些人枉法,对政治清明、法律制度、社会安定、民众利益危害更大。治吏无疑是固江山、稳社稷、安民心的有效方法。

  其三,经济因素。

  从经济角度看,贪污受贿,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利用政治权力攫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长期的官僚政治,给予了官吏种种经济上的特权和地位,而它反过来,又驱使一些官吏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甚至篡权夺位,“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故朱元璋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宽纵优待官吏的同时,也需要用重典防止过多的资财流入官吏个人的腰包,实际上是防止官吏在与民争利基础上,会发展到与君争权,从而维护统治者的经济地位。

  因为,尽管建国初期,经济残败,被战争损坏的生产力仍有待恢复发展,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天下财力有限。但统治阶级内部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却领略眼前利益,把手伸向根基未稳的朱氏王朝,贪污腐化,横行不法。这些官吏的经济犯罪直接损害了封建王朝的利益,影响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的稳定,并与朱元璋重要政权扩大赋税力役的来源和财产再分配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朱元璋怕激化阶级矛盾,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也不能容忍地主阶级内部这一不的异己力量的日益壮大而威胁皇权,不得不采取酷刑治吏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元璋的“酷刑治吏”为何没有效果?
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不想把国家治理好,把龙椅坐稳当。虽然有个别皇帝实在昏庸无道,但只是例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一心想通过酷刑治吏整治朝纲,可结果却是贪污腐败有增无减。朱元璋是否有忠良的嫌疑,不然声名显赫的功臣为何锒铛入狱?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带领着大明王朝,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实属不易,雷历风行令人敬佩。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比唐太宗李世民有过之而不及,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更想坐稳江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军权操纵在自己手里。于是,他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并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这样不管军权和政权都稳稳地掌握了在朱元璋手里。要知道掌握兵部、大督府的都是些实权之人,究其出身都是跟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兄弟,朱元璋为何如此狠毒?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代开国帝王的背后,清晰可见功臣的血色人生!单说废除丞相制,没有了位高权重的左右丞相与...
· 明初重典治吏的经济原因
作者:陈忠海《周礼》说“刑新国,用轻典”,一个新王朝初建阶段的统治往往较为缓和,以便融合纷争、休养生息。但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系列强化吏治的措施,有些措施被认为过于严苛甚至残酷,这种“重典治吏”的做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对元朝统治失控的症结也做过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他曾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在建明朝之初他告诫臣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官场上的贪墨之风、特权思想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彻底改观,相反一些旧有的习气仍在明初的官场上蔓延。当时“天下有司役民无度,四时不息”,一些官员变身为豪强地主或与之勾结,依旧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税收,一些人自视为功臣,特权思想严重,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大将军...
· 看看古代皇帝们那些治吏奇招:古代明君的从严治吏
细数皇帝的治吏奇招:官吏是的运转者。官吏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当权者的统治效能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古代的许多明君,都很重视官吏的“作风建设”,敢于从严治吏。他们的一些治吏举措,在今天都有可借鉴之处。1、【汉武帝】首创办鼓励言事变《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可谓深远。作为头顶“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缔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等诸多光环的汉武帝刘彻,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伟大”事业,在反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自然也不奇怪,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汉代时,御史大夫有幸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的位置。刘恒(汉文帝)当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给力的情况,时不时会临时调派身边的亲信到下面核...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采用了哪些先人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时代,把盐的专卖权收归中央,食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都由官府把持,不允许商人私下里做销售盐的生意。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食盐不仅一种必不可少的作料,还是我们血液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谁都离不开盐这种东西,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吃盐。汉代许慎说,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不管是谁,只要垄断了盐业的产供销,就会获利百倍,财源滚滚,所以国家就瞄准了食盐这个行业。并且,国家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食盐价格,这对国家来说就更有利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盐真成了“国之大宝”。所以,汉武帝下定决心把盐业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以便能够挣到每个人的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朝廷怎么连这种买卖都要做,一个泱泱大国,难道还缺钱吗?是的,汉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很伟大的朝代,但是,在汉武帝以前,钱财并非是储存在国库里的,而是藏在民间的。汉代初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中央不过多地干涉地方...
· 北宋咸平之治:咸平之治的治绩有啥不足之处?
“咸平之治”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北宋经济非常发达,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物资,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只是武力太弱,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网络配图咸平之治的治绩经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后,宋代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首先,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是400万户,到了咸平六年(1003年)是686万户,增长了46%。农业上,亩产数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垦田数更是从太宗至道三年的312,520,000亩增加到524,758,432亩,突破唐代最高值5亿亩。并组织编撰了专门的农业法规《景德农田敕》。商业方面,明确各种商业税规定,做出弛禁通商的决定,使得宋朝政府的禁榷和商业税收入暴涨,逐渐取代农业税成为宋朝政府税收的最大来源。司法方面,严令禁止严刑逼供,废除了很多酷刑(如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