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光地家训传出国门:后世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94
转发:0
评论:0
李光地家训传出国门:后世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福建泉州市安溪湖头镇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故乡,李光地曾以家训

  福建泉州市安溪湖头镇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的故乡,李光地曾以家训约束后人,受其影响的后世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盛况,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茂樟介绍,其家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他根据数十载从官经验和自己的求学经历写就,并身体力行,其子孙后代在传承其思想的同时也牢记在心,湖头李氏宗亲更是将其家训文化带出国门,在海外广布影响。目前,李光地文化业已成为安溪县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

  为约束部分子弟而设家训族规子孙世代遵循

  现年已73岁的李金德,是李光地第11代后人,他告诉记者,“老祖宗”手书的《家训谕儿》主要教育李氏家族子孙后代如何读书学习。如家训中所言,“盖人读书不怕身顽,怕心顽”,而“凡书,目过手过总不如心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也告诫后代求学切勿“急功近利”;《诫家后文》则用前人的事迹告诫子孙后代创立功业的艰辛,不准为非作歹,为恶乡里,应该敬老尊贤,遵纪守法。

  与《诫家后文》一起编入李光地的《榕村别集》卷五的还有《本族公约》,再到其后的《同里公约》。李光地从家族到乡里,所著述的初衷,在叶茂樟看来,都是希望从长远的文化建设上提高家族及乡里子弟的修养,约束部分子弟不良习气,延续其“贵利尚义,亦文亦武”的家族精神。《榕村续集致曾石岩邑令书》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光地到家来,见子弟辈“习气甚庞,匪类窜籍者亦多”,于是做了数纸家训族规,“期改陋习,以奉善政”。

  叶茂樟表示,因为明清之际李氏家族在湖头聚居十余世,人丁众多,地又少,加上“先年闽乱,海盗猖獗”,部分子弟小则“妄觊非分之财”,大则聚众与乡邻斗殴,“不闻官府”,其在《本族公约》里言辞恳切,“吾闻之教人以善之谓忠,爱人以德之谓君子,况乎一家之亲,岂可自蹈姑息,纳之于不义之域”,并秉公而断,从今往后,有违反法条的,“我惟有从公检举闻于官,而与众共弃之,不能徇私庇护”。

  家训公约促进社会安定重视教育后世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

  叶茂樟说,李光地以“公约”的形式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不仅对族人是一种约束,而且对维护当地安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促进。而李光地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实践家训公约上的一些理念,比如,李光地身居高位时曾亲自给安溪知县曾之传写过信,希望其对湖头镇的子弟严格执法,不能徇私。并在科考的时候,也要求考官不要给安溪同族的学子特殊照顾。

  叶茂樟经常往返于李光地故里,他觉得家训文化在湖头镇当地基本深入人心,“无论大人小孩都能够知道他的一些故事。”李清霖告诉记者,在李光地故居前,有一只四不像的雕像,名为“犭贪”,而其之前的雕刻是首部与身体分开的,传说犭贪是天界的一只神兽,生性贪婪。李光地将其置于此地,是希望后人能够时刻警惕,“当官切记清廉,否则将有落脑袋的危险”,但考虑到首部可能会脱落,后人还是将其粘住,至今其脖子上仍留有痕迹。李清霖说,如今只要有人说哪户人家子弟为官清廉,人们会笑着说,“那都是李光地教出来的”。

  李光地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认为“公之居里也,约束乡族,课训子弟,和而毅宽而渠”,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听从了他的意见,在之后设立府学、建朱子祠,发展教育等。据了解,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了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

  海外侨胞将李光地家训等文化带出国门

  叶茂樟介绍,泉州市湖头镇境内如今遗留着以李光地故居(新衙、旧衙)、景新堂、贤良祠和李氏家庙等为主的60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其中,新衙、旧衙和贤良祠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泰山岩、碧翠岩和关帝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60处。1999年,湖头镇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叶茂樟介绍,作为湖头古镇“形象代言人”的李光地文化已成为安溪县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之一。

  李光地故居管委会主任李清霖说,如今每年都会有很多海内外的李氏宗族的后人回乡祭祖,担任主祭官者,都要将李光地所书《诫家后文》向后世子弟诵念一遍,以作警示劝诫之意。而在湖头镇的大中小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前往李光地故居参观学习,安溪俊民中学还专门出了一本介绍李光地其人其事的教本,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光地的家训文化,人生经历。一些旅居东南亚的侨胞甚至把李光地的相关资料和事迹传播至当地华人社区。李清霖说,湖头镇著名的印尼侨胞、实业家李尚大、李陆大等,曾先后数次返乡,于两三年前在当地建设李光地的文化景区。

  发展李光地旅游产业应该也要加强对李光地的研究,叶茂樟说,尽管李光地的《榕村全集》最终出版,但真正的研究,正本清源的资料和成果还比较缺乏,后世对李光地的评价和历史地位褒贬不一。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研讨会,通过李光地博物馆等形式,把研究成果和一些相关的展览充分结合起来。李清霖表示,如今李光地的文化主题公园里边,一些相关的设施尚未布置完毕,李光地博物馆也尚未完工,除了李光地的相关文物资料呈现,里边将有湖头镇的历代名人事迹、历代皇帝表彰的匾额的陈列等。届时完成之后,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代名相李光地:妙著家训惠泽后世
以身作则订立家规民约李光地故居地处泉州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附近,由住宅、祠堂等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旧衙、新衙、贤良祠和问房大厝。其中,问房大厝是李光地二伯父李日燝的居所。2013年,李光地宅与祠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李光地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在新衙大厝里,李光地亲自撰写的家训《家训谕儿》和《诫家后文》,历经300年光阴,仍高悬墙上,络绎游人默默瞻仰,暗暗诵读。家训,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法典”,宋元明时期,家训文化繁荣,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闽地家训文化相对滞后,宗族子弟、社会秩序失于约束。以李光地家族为例,明清之际李家聚居湖头十余世,有部分子弟失于约束,小则“妄觊非分之财”,大则聚众与乡邻斗殴,“不闻官府”。1715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请求休致得允,一路风尘回到湖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这使这位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理学名相...
· 李光地
生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富绅之家。史载其自“幼颖异”,五岁便入塾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13岁遍读群经,18岁编写《性理解》,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像要义》,25岁通律吕之学。李光地因“卖友案”而于士林声名狼藉。三藩之乱时,耿精忠占领福建,台湾的郑经起兵攻泉州,李光地一家匿藏于深山,郑经、耿精忠诱降,李光地严拒,远避深山。与李光地同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的陈梦雷,因在福建,遭到耿精忠掠去。陈梦雷运筹,李光地通谋,由梦雷探听耿军军情,光地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转述。后来果然帮助清兵大破耿军,李受到康熙赞许,但李光地早就将奏章的“陈梦雷”之名删去,以独吞功劳。平叛之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狱,贬戍奉天。李光地却扶摇直上,官...
· 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
人物档案姓名: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榕村谥号:文贞称号: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福建泉州安溪湖头出生时间:公元1642年去世时间:公元1718年职业:政治家、理学家追赠:太子太傅其他成就:为政席仁,义设常平仓,减免赋税,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其他作品:《历像要义》《性理解》《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李光地是清朝著名大臣,康熙年间清官,理学名家,曾经协助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具有卓越贡献。公元1642年,李光地出生在福州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一个具有诗书教养的富绅家庭。因为家庭富裕,李光地得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自幼聪慧,因此在读书方面很有成就。他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师傅读书,表现颇佳,“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青年之时,研读经史,用巩固刻...
· 一门十进士,海宁查氏家训有何力量
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家族的家训力量到底有多大?海宁的查氏家族证明了这股力量,“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浙江海宁金庸故居海宁查氏,既有康熙御笔亲书“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历史传奇,在近现代更有不胜枚举的名士俊杰。查氏三世贫乐公查澄确立了“耕读为务”的家训。此后,几乎代代查氏先祖都传下或长或短的训言,告诫子孙。海宁查氏耕读起家。查氏初迁海宁时,始迁祖查瑜以教书为业,致力耕读,家业逐渐发达。1490年,五世查焕考中进士,为查家登科甲第一人。明朝海宁查氏第七代修订家谱时,更确定以“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为字辈取名,从书面上确立海宁查氏带着浓厚儒家思想烙印的家风。查氏后人读书应举,代有人才。他们秉持“读书为本”“耕读为务”的家训,不断将这一家训传递给后代,太和公(查秉彝)家训“不可不学,以延读书种子”,至明中叶后“令子文孙,咸能读书...
· 清朝名臣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李光地在朝为官近50年,几经沉浮,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皇帝称赞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三藩之乱期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控制了福建地区。此时,李光地恰好请假在家,他巧妙摆脱了耿精忠的招揽,并与叔父合谋对策,将《密陈机宜疏》做成蜡丸,让仆人送到京城,献给朝廷,帮助清兵出奇制胜。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过世,其子郑克塽登上王位,郑氏家族继续占据台湾。此时,朝中大臣都主张招降,只有李光地建议发兵收复台湾,并用身家性命作担保,极力推荐施琅担任主帅。2年后,施琅率军大获全胜。台湾回归之后,康熙皇帝一时找不到有效的镇守办法。为此,李光地提出派1万名士兵镇守,然后陆续更换,每次3000人,该策略被采纳、施行,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也巩固了东南沿海的国防屏障。史料记载,在直隶巡抚任上,李光地先后两次亲下基层,勘察漳河、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