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9
转发:0
评论:0
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学术界关于诸葛一姓之来源有多种说法,比如有一说是该姓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

       学术界关于诸葛一姓之来源有多种说法,比如有一说是该姓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

       相传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为齐地人读音讹诸葛氏,后就改为诸葛氏了。

  诸葛亮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哥哥叫诸葛瑾,下面有个弟弟叫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当过司隶校尉,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其父亲叫诸葛圭,曾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的郡丞,相当于地级干部。但是在诸葛亮3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8岁那年做官的父亲也病逝了。他哥哥大他7岁,早早就出去闯荡江湖,而幼小的诸葛亮与更小的诸葛均无依无靠,被叔叔诸葛玄收养。父亲去世不久,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位于今江西境内的豫章太守,这样诸葛亮与弟弟就随着叔叔去了豫章。可是到那里没几天,朝廷又派来一个叫朱皓的人取诸葛玄而代之。无奈之下,诸葛玄又带着两个小侄子去投奔他先前就有些交往的荆州最高长官刘表,在那周围找了个山清水秀之地安了家,那地方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有个小山岗,人们称其为卧龙岗。

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

  关于诸葛亮到底在出山前隐居于何地,历来都有争议,到现在河南与湖北两地人都互不服气,这个说诸葛亮从山东出来后是到河南安阳居住,这有他自己《出师表》中的话为铁证: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的“南阳”显然是指河南的南阳。但是反对者认为,那里的南阳还在曹操控制之下而非刘表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叔叔是投奔刘表的,不可能去河南,肯定是去刘表的地盘湖北。当然,他们还举出并推理出许多事例来,以此说明诸葛亮就是定居于湖北的襄阳而非河南的安阳。或许是诸葛亮笔下误,把襄阳写成了安阳?另有一派观点认为:或许是诸葛玄开始时是带着侄子先到了河南安阳,后来又迁居到了湖北襄阳一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诸葛亮是定居于湖北而非河南的一说。当然这里面的争执还会继承下去,可能永远都没有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因为这毕竟是久远的历史。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时年16岁的诸葛亮与弟弟就隐居于隆中,他好学不倦,结交良友,志向高远,自比管仲乐毅,名声传于乡里四周,人称其为“卧龙”,后娶其老师黄承彦之女儿黄月英为妻。他在那里积蓄知识的能量,在观察天下大事,以备随时出来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

  在叔父去世的前两年,也就是公元的195年,诸葛瑾到了当时的曲阿,也就是现在江苏省镇江丹阳,那里是孙坚的根据地,孙家的兵力多集中于此。诸葛瑾为什么没有与两个弟弟一起跟随叔叔去投奔刘表?史书上没有交待,我想还在由于他当时已长大成人,足可自己独立去外面的世界打拼一番,而不必如两个弟弟那样必得依靠叔父。诸葛瑾,字子瑜,他在曲阿居住期间,先是结识了孙权的姐夫,两个人成为好朋友。孙权的姐夫听了诸葛瑾的谈话后,惊为天人,为其才识所折服,遂向孙权推荐。后来,诸葛瑾又与鲁肃交好,鲁也向孙权举荐他。这样,诸葛瑾就与鲁肃等一起成为孙权的宾待,不久升为长史,转中司马。

  诸葛瑾为人温和诚实,又胸怀宽阔,还有政治与军事才能,所以很得孙权赏识与重用,孙对他也很是放心,许多重大的事情都委托他去办理,特别当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与蜀汉的丞相之后,东吴政权要与刘备联合共抗曹操,孙权更看重诸葛瑾的作用,曾派他去与刘备方面联系勾通。这样,诸葛瑾就在外交上为东吴做出别人无代替的贡献,赢得了孙权上下的好评。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特别与刘备方面沟通时,诸葛瑾是公事公办,从不涉及个人的感情。公元215年他出使蜀地,与弟弟诸葛亮在宾馆里只谈公事,而没有论及私情,这表明兄弟两人都是极有原则性的人,他们怕别人以此说三道四,从而影响两方关系,也破坏了兄弟感情。

  222年,关公死后,刘备要为结义的弟弟报仇,就起兵东进伐吴,吴王孙权一时不知所措,急于求和。诸葛瑾给刘备做书劝和: 陛下老远来至白帝,就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肯讲和,此小人之心。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诸将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尽管诸葛瑾对孙吴政权忠心耿耿,可还是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就造谣说诸葛瑾已把自己的亲人送到刘备那里,他自己也准备叛逃。可这样的传闻在孙权那里没有市场,他对诸葛瑾很是了解,他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可见孙权对诸葛瑾还是十分的信任,这样的信任一直延续着,当诸葛瑾在南郡之时,又有小人跳动出来挑拨离间,说他与刘备有密秘关系。这个闲话到处流传,年轻的将领陆逊不相信那传言,为其辟谣。

  谣言传到孙权那里后,孙权再度为诸葛瑾说了一番好话:“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于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曰:‘弟亮以身失于人,委质家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今岂当有此乎?孤前得妄语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笔与子瑜,即得其报,论天下君臣大节一定之分。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


  这段孙权的原话载于《三国志·吴书》中的一个名叫注里,意思非常好懂,所以不必翻译。此话清楚表明孙权对诸葛瑾的极度信任与高度理解,特别是提到当年诸葛亮到东吴后,孙权欣赏其才华,想将其留下,曾找诸葛瑾试图去做弟弟的思想工作,可当哥哥的明白弟弟是一个怎么的人,就如同他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一样。弟弟孔明不会背叛他的主人刘备,就像诸葛子瑜不会背叛主公孙权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兄弟之间的感情。不过,兄弟俩各为其主,而这两个主人有团结联合的时候,更有相互争利的时候,这也让这对兄弟处在一种矛盾之中,他们小心谨慎地处理着各方的关系,维护着本国本集团的利益,同时还兼顾着兄弟的感情,这的确很难办,也就是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为人忠厚,又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周旋其中,处置得当,未出差错,换了一般的人,那或许兄跑到弟弟一边,或弟弟投靠边了哥哥,或兄弟闹得势不两立,你死我活。

  不过,诸葛瑾在对蜀汉的外交上,也有过一次小小的不顺。关羽败走麦城后,诸葛瑾曾劝说关公投降东吴,但关大将军是何等人也?他岂能投降?关羽大对诸葛瑾大发了脾气,并说:若不是看在孔明的份上,就将你杀死。弄得诸葛瑾很是难堪地回来。

  孙权称帝后,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同时兼豫州牧,在东吴有很大的权力与影响,这也是孙权对他信赖的表示与结果。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很受重用,他是孙权儿子的师傅,后来也成为权倾东吴的将军与地方长官。这人也极有智谋,极像其叔叔诸葛亮。因诸葛瑾脸很长,东吴人都笑称为长脸驴。有一次,孙权宴请群臣,可能他喝了几杯,心情也不错,就开起了玩笑,让人牵来一头驴,又当众用尺子量了量驴脸,紧接着用笔写了几个字:“诸葛子瑜。”那时正好诸葛恪也在场,就请孙权把笔赐于他。孙权同意了,只见诸葛恪在孙权所写的那几个字后面增添了两字:“之驴”,前后对照完整一看,就是“诸葛子瑜之驴”。孙权看到此景,当场欢笑不止,并将那驴赐于诸葛恪。此小事足见诸葛瑾之子的机智,这真的是一种家传式的机智,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他人是学不到的。

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

  也就是在这个宴会上,孙权又问了诸葛恪:你父亲与你叔叔诸葛亮哥俩,究竟谁更优秀?诸葛恪当场答到:我父亲更优秀些。孙权惊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诸葛恪回答:我父亲知道的事,我叔父不知道。这意思也可以说是他父亲毕竟岁数大,经历的事多,所以自然是知道的东西多一些,故而优秀一些。当然,这也是维护其父形象的一个表现。公元241年,诸葛瑾病逝,享年68岁。他的这个寿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与弟弟。

  三

  诸葛亮的故事,人们都已基本知晓,一部《三国演义》与不同版本的电视连续剧都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早已成为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不管学界对他有何不同的评价,都无法从人们的心抹去对他的美好形象。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去谈论他的所作所为,还要围绕他与他哥哥的关系、对刘蜀政权的忠诚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到诸葛瑾对诸葛亮有何关怀关照或影响,作为哥哥的诸葛瑾在父亲去世后,早早独自到外面去闯世界,他没有一直陪伴在两个弟弟身边,弟弟的成长似乎与他没有什么关系。诸葛亮何以能成为那样一个特别聪明特别有能耐的人?这一点我想首先还在于他的天资奇高。从诸葛氏家族上几代人的情况看,都是智商极高的人,他的父亲能干到泰山郡丞之位置,决不是等闲之辈;他的叔叔也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还与袁术、刘表有关系,也并非池中之物;他的哥哥与侄子在东吴居高位、有大权,也表明都是特别英达之人。没有一定的智商,即使后天再努力,怕也是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但是仅有天生的资质还不够,后天的学习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这一点,再聪明百倍的人,也是一事无成的。那么,年纪很小就到了荆州、隐居于隆中的诸葛亮的知识从何而来?我觉得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叔叔诸葛玄,这位可敬的叔父既然把两个侄了带到身边,那肯定是尽了教育的责任。从他叔父的职务上可以判断,那也是一个学问有志向的人,他在不得志时,必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侄子。因为诸葛亮比他弟弟诸葛均更为聪明,所以他学得自然是多一些,领悟的深一些,后来的出息也自是大一些。

  叔父去世时,诸葛亮已经16岁,我想那时的他已经基本掌握了他此后出山时所用的书本知识,对于他此前的历史与中国的地理概貌,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天下的局势也形成了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但也可以肯定的是,那时他的还太小,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所以还要主磨练。从16岁到27岁他遇到了刘备,这11年间,就是诸葛亮在卧龙岗苦心磨历的11年,也是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11年。叔父离开人间后,他的另一位恩师应当是他后来的岳父大人黄承彦老先生了。据传这位黄先生也绝对是位高人,他的知识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可能要超过诸葛玄。有了黄先生的教导,加之诸葛亮本人原来的基础与天资,他的成长就突飞猛进了。

  他的另一种磨历的方式应当是交友,诸葛亮因为志存高远,所以他交的朋友也都是有才华有知识有抱负的高人,如徐庶、崔州平、司马徽、庞德公等,都是一时之俊杰。从朋友那里得到人生之经验、启迪与课本上没有的社会常识,还有相互砥励而生成的志向、气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据《三国志》里面讲,诸葛亮曾经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外出游学,在游学时,那三个人对所学的具体专业知识务求精熟,而诸葛亮却只了解其大略。他每天不论是早晨还是晚上都是十分从容的样子,但却时常抱着膝盖而长啸不止。有一次他对那三位说:“你们三位将来若是当官的话,我看可以做到刺史或郡守的位置上”。那三个同学随之问了诸葛亮将来能到什么地步,可他笑而不语。这也表明年轻时的诸葛亮是很有大志向的,他的志向显然不在刺史或郡守那里。但年轻时的这一切都与他的那位亲哥哥诸葛瑾没有半点关系,他哥哥远在江西,他在湖北,相距甚远,即使有通信,也不会太多。

  但血浓于水,尽管自小到大没有得到哥哥的关怀,可那毕竟是哥哥,所以诸葛亮对其兄长还是怀有深厚感情的。他后来出使东吴,极力要联孙抗曹,固然出于大局的考量,然也不排除因了诸葛瑾身在东吴之缘故,他去东吴,一方面是公事,一方面也可借此看望一下多年不见的兄长。而后来在处理蜀与吴之关系上,诸葛亮总是竭力主张与吴和好,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而总是在避免两国出现纷争,这里面当然政治大局还是首位,哥哥在那边公干的因素,有没有?我看也是存在的。


  当然,诸葛亮在把握兄弟感情与两国关系方面,如同诸葛瑾一样,是极有分寸的,他们兄弟在这方面有拿捏一个度的高超本领,不管是他出使东吴,还是哥哥去蜀汉,兄弟可以见面,而又绝不超越界限,一切都在他们的心中,那是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感情与感觉。

  那么,志大才高,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去投奔刘表、曹操或孙权,而偏偏要辅佐刘备、并能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从他当年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从他叔叔是刘表的朋友这个角度上看,另外再从他老岳父黄先生与刘表是亲戚关系上看,诸葛亮最有条件去投靠刘表,可他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刘表根本不放在诸葛亮眼中。

  一个有大才大志的人,不仅是需要有人来赏识他来重用他来理解他,他也需要去寻找他看得起信得过的英主,刘表显然不是诸葛亮理想中人,他虽名显一时,可终究是个窝囊之辈;曹操是一代英杰、世所罕见的枭雄,可在诸葛亮看来,他不是正统的代表者,是奸雄是篡夺汉政权的坏蛋,怎么可能为他做事呢?江东孙氏父子兄弟都是有能耐的人,哥哥又在那里做官,并得到重用,按正理说诸葛亮到那里去是有条件的,也可大有前景的,但他也没有去,而且在出使东吴、联孙抗曹的过程中,孙权也有意想留他在东吴,可诸葛亮眼中的东吴还是不如他的主公刘备更仁义更合乎道义更正宗。

诸葛瑾与诸葛亮:诸葛兄弟二人为何各事其主?

  诸葛亮是一个受着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人,有着很正宗的皇统观念,他认为只有刘备才是正确道路与力量的代表者,而曹与孙都不是,他们是旁门左道,是叛逆者,是应当被除掉的势力集团。这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思想基础,但是假若仅仅是这样的,那也还不够,还有看刘备的为人到底怎么样。正好,刘备的仁义大气与忠厚都完全合乎诸葛亮的要求,也深深感染打动了他。

  刘备在江湖上虽有“皇叔”之名,然毕竟是一个卖草鞋的草根,他的所谓的家势之显赫,那还是遥远的过去,与他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了。但这个草根自小就表现的不同凡响,有骨气有志向,有做大事的潜质。他“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陈寿在《三国志·传》的最后部分评论道:“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这样一个有大志的人,当他三次亲自去光顾诸葛亮所居的卧龙岗,以真诚来打动那位青年才俊时,谁又能不被感动呢?

  诸葛亮在27岁之前尽管地直隐居于隆中,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他对当时社会上的几派人马,比如曹操、刘表、袁氏兄弟、江南孙氏兄弟,当然也包括对这位刘皇叔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刘备此前在江湖与社会上的表现,早就传到了诸葛亮耳朵里,他也肯定将曹刘孙等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以至刘备不辞辛苦三次登门来拜访他后,他就断定这个大耳郎将成为他终身依托终身为之效劳的主公。

  从“隆中对”开起,他就打定主意一生跟随刘备。自此以后一直到他去世,他都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地为刘备、为蜀汉政权而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与心血,没有、也不可能存有半点不忠或背离的想法,这是他的人品所决定的,从一而忠,终生不悔,这就是诸葛孔明的为人。他能为后世所传颂,除了他的智慧外,他的忠诚品格也占了极为重要的分量。在这里不能不称赞一下刘备这个人,他能让关羽张飞等一班粗人武将死心塌地为他效力,又能让诸葛亮这样的天才服务终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这一点上他比刘邦更胜一筹,可与刘秀相提并论。

  四

  诸葛亮在一般民众的心中有着神一般的地位,那是小说与视影剧的影响,而并非真实的历史。真实的诸葛亮当然有智慧有能耐有品格,可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凡是人都会犯错误有缺点,他也不会离外。鲁迅在《中国小就史略》中评价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话算是说到了骨头上。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特别是建立蜀汉政权和刘备死后,他更事无巨细,都要躬身自为,这样不仅自己受了忙累,也影响了其他人的发展与进步;他信任马谡而导致街亭的丢失,是他识人用人上犯下的大错,在这一点上他尚不如刘备高明;他几次北伐都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是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的表现,也表明他在政治上的欠缺一面。另外,“草船借箭”原本是孙权导演的故事在小说中却移到了他的身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也都与他无关。

  陈寿,这位冷静深刻的大史学家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最后客观地评说了孔明:“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给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中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织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而劝戒明也。”在陈寿看来,诸葛亮的治世之才能要超过管仲与萧何。可这位史家最后又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还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我看陈寿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公允的,这与罗贯中的演义大不相同。

  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俩,出身并不怎么高贵,尤其是父亲还早早离开人世,他们后来各自在吴蜀都是成功人士,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业绩,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这当然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割据,人才也随之而有了用武之地。试想,假若现在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躲在一个小山岗处隐居起来,还会有如同刘备这样的人三次登门相求吗?他不出来参加笔试面试,还能找到饭碗吗?当然,要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的,那还要看他本人的能耐大小了。诸葛兄弟都是才华横溢人,有经天纬地之能,又各自有人赏识,所以才有了施展他们才华的舞台。社会环境与个人的能耐,加上好的伯乐,这几点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瑾与诸葛亮是什么关系诸葛瑾的儿子是谁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神话的人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让很多人敬佩不已;草船借箭,一招使以诡计著称的大英雄曹操艳羡不已;而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为东吴大将军。图片来源于网络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也都知道不在同一个篮子里放鸡蛋的道理,大家都各有各自己的圈子,只有如此,整个诸葛家族的事业才能发扬光大,才能顺利发展。对他们来说,不管谁的主公统一了江山,都是对诸葛家族的贡献。后来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保了曹魏,而且做了很大的官职。所谓道不同不与为谋,既然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不如各人做各人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谁也不给谁出难题,如此皆大欢喜,即使战场相遇,也算是各为其主,很难顾及忠孝两全。就像是后期阶段,诸葛亮在西蜀刘备的手下当差,位极人臣,深受刘备的忠爱。可就算是这样,他也并没有将自己的家庭卷入到自己的职场中,也并没有劝自己的兄长诸葛瑾来投奔他。或许在他...
· 诸葛瑾字是什么?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简介
诸葛瑾字是什么?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简介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公元200年,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在曲阿向诸葛瑾请教问题,大惊其才,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公元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没谈私事。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谈私事。最后双方以分界结束。诸葛瑾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
· 诸葛亮三兄弟:诸葛亮为何不劝诸葛瑾辅佐刘备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神话的人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让很多人敬佩不已;草船借箭,一招使以诡计著称的大英雄曹操艳羡不已;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凡此种种,足以证明,诸葛亮的确不是一般人,那么这样的人,有没有短板。答案是有的,一曰亲情比如对自己兄弟,二曰旧谊比如对马谡,都有无可奈何的悲剧。网络配图诸葛亮在西蜀刘备手下,位极人臣,刘备把他当成宝贝,可惜诸葛亮并没有举家都跟着刘备,而让夫人和自己兄弟,隐居下来,安心照顾自己的家庭,他不愿让自己家里的人参与刘备集团内部,似乎诸葛亮是最早的裸官。诸葛亮既然知道刘备是自己最好的归宿,为何不劝自己兄长诸葛瑾前来投奔,这样哥俩也好一起多亲多近,帮助刘皇叔共图大业呢?其一,诸葛瑾很早就出山,当时辅佐的是江东的孙权。孙权这个人虽然年少,却是个英雄,能和曹刘鼎足三分的人物。而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很...
· 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简介诸葛瑾为什么得孙权重用?
三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一个非常灿烂的部分,出了很多后世闻名之辈,其中诸葛亮绝对是最出名的一位。诸葛亮是三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发明家,本身有才,又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助阵,诸葛亮都快被神化了。其实诸葛家族不仅出了诸葛亮一个能人,诸葛亮的哥哥就是一位。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历史上先于诸葛亮成名。在诸葛亮还没有加入刘备阵营,在南阳修仙的时候,诸葛瑾已经被孙权看中,并逐渐进入东吴权利中心。诸葛亮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瑾200年在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推荐下,加入孙权阵营。别的重臣权臣很容易被自己的主公忌惮,也不知是不是诸葛家都有buff加成,诸葛家的两个男人都受到主公无尽的信任。刘备白帝城托孤,孙权自言与诸葛佳生死不易,是为“神交”。刘备曾因为荆州的关系,而讨伐东吴,孙权有意求和,于是就派诸葛瑾前往。当时是公元221年,诸葛亮已经加入刘备阵营。诸葛亮和诸葛瑾是兄弟,但是却在敌对的两方阵营。东吴...
· 诸葛亮为何不劝说哥哥诸葛瑾为刘备效力?
诸葛亮为何不劝诸葛瑾辅佐刘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神话的人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让很多人敬佩不已;草船借箭,一招使以诡计著称的大英雄曹操艳羡不已;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凡此种种,足以证明,诸葛亮的确不是一般人,那么这样的人,有没有短板。答案是有的,一曰亲情比如对自己兄弟,二曰旧谊比如对马谡,都有无可奈何的悲剧。网络配图诸葛亮在西蜀刘备手下,位极人臣,刘备把他当成宝贝,可惜诸葛亮并没有举家都跟着刘备,而让夫人和自己兄弟,隐居下来,安心照顾自己的家庭,他不愿让自己家里的人参与刘备集团内部,似乎诸葛亮是最早的裸官。诸葛亮既然知道刘备是自己最好的归宿,为何不劝自己兄长诸葛瑾前来投奔,这样哥俩也好一起多亲多近,帮助刘皇叔共图大业呢?其一,诸葛瑾很早就出山,当时辅佐的是江东的孙权。孙权这个人虽然年少,却是个英雄,能和曹刘鼎足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