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历史:周瑜一直支持孙权抗曹
历史上雄姿英发、功勋卓著的周瑜,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成了器量狭窄、专与诸葛亮作对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窝囊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艺创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倾向上拥刘贬吴的因素。
从文艺创作上讲,贬瑜是为了褒亮,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实,诸葛亮出山前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出山后只是在智激孙权这件事上亮了一下相,充分展示其才能要到刘备去世之后治蜀、南征及北伐之时。而整个《三国演义》的创作脉络是以刘备集团为主线的,诸葛亮又是小说着力塑造的重点人物,诸葛亮出山之后就逢到赤壁之战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如果不突出显露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而要显示他的才能又史无所据,于是就大加虚构,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创造力,把周瑜作为对立面,作为表现诸葛亮智慧才能的陪衬。因为只有把周瑜压下去,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形象才能树起来。
任何文学创作都不是信手拈来随便拉扯的,都有一个创作意图,而这个创作意图,是跟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及社会思潮分不开的。唐、宋(主要是南宋)之后的三国故事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拥刘反曹贬吴,这在宋、元三国平话中已反映得十分明显,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三国演义》,加上他本人的拥刘倾向,周瑜成为他笔下的,成为孔明的陪衬,也就不足为怪了。问题是为什么把周瑜写得那么狼狈,成为《演义》中与史实差距最大的一个人物?这恐怕跟吴、蜀荆州之争有很大关系。因为周瑜是坚决反对借荆州的东吴人物的代表。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刘备追击曹操至南郡,合力攻取江陵。在隔江相持之时,刘备南取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江陵则到209年冬才被周瑜攻下,周瑜并在攻城中肩部中箭受伤。同年冬,孙权见刘备取得江南四郡,实力有了发展,遂将其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双方的联盟。周瑜攻下江陵后将长江南岸地让给刘备,刘备得以在公安立营,但认为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排部下,于是在210年去见孙权,提出借荆州(主要是南郡)的要求。周瑜问讯,上书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滥之意)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周瑜不仅坚决反对借荆州,而且提出扣留刘备、分割关、张,其目的显然是要消灭刘备集团。孙权出于当时形势考虑,未予采纳,也没答应刘备要求。周瑜随即又进见孙权,建议攻取西蜀,当他回返江陵作西上准备时,中途病故于巴丘(巴丘为山名,在今湖南岳阳境),时年36岁。
正因为周瑜反对借荆州,主张采取扣留刘备、分割关、张以逐个攻击的办法消灭刘备集团(当时周瑜还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只认为关、张是刘备的主要帮手),拥刘者自然对他耿耿于怀,要在三国故事中给他点难堪,把他塑造成心胸特别狭窄的人物。
历史上的周瑜,其本传专门讲到他“性度恢廊,大率为得人”,心胸一点不狭窄,人缘也挺好。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原先常欺侮周瑜,周瑜总不计较,后来程普终于从内心佩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美酒),不觉自醉。”曹操使蒋干游说周瑜(《资治通鉴》写在209年周瑜攻下江陵之后,也有认为应在赤壁之战前),蒋干见周瑜心坚志高,无法开口,回去也说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风。作为东吴开国元勋,且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吴老夫人并嘱咐孙权“以兄奉之”,在东吴的声望很高,但他始终以辅吴事业为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敬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赞语,说明他日常作风也是平易近人的。
无论从政治抱负还是从才能看,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杰出人物之一。孙权曾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裴引《江表传》)。他评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远之意)焉难继”(见《吕蒙传》)。陈寿认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这些评论都是确切的,只可惜周瑜英年早逝,不然的话,刘备难以在荆州立足,诸葛亮日后可能也不会那样出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