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2
转发:0
评论:0
寇准让皇帝又爱又恨!为什么会敢绑架皇帝抗辽!,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的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

寇准是一个让皇帝又爱又恨人物,他才学很大,见识也非凡,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有办法。但牛脾气也很厉害,常常是梗着脖子与皇帝对着干。把他几次贬出京城,又几次召回,但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耿直之性不改。也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他一代名臣的风采。

一、诚实正直,性情刚烈

寇准从小就是个有为少年,学习刻苦,不浪费时光,通晓《左传》、《春秋》等名著,对儒家的经典《论语》等更是精通。勤奋学习的结果,不仅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培养了他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

公元980年,寇准十九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选拔人才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大概他是觉得年龄大的人稳重会办事。既然皇帝喜欢,那些考生也就纷纷投其所好,一些人总是故意把自己的年龄说大一点,反正当时的户口登记也不怎么完备。寇准是真有才学,但十九岁就考进士实在是有些小了点。早在唐朝时就有句话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五十岁的人能中进士已经不错了,十九岁的黄口小儿就要考进士,听着都让人觉得玄乎。有人就出主意了:把年龄改大一点吧,改大些中选的机会就多一些了。可是,寇准脖子一梗:我正是积极追求进步的时候,怎么能做欺骗君王的事呢?考得中就中,考不中接着再考,做假的事是万万不行的。好在太宗并没有因为他的年轻就将他归入另类,而是很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他顺顺当当的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之后,他先当了一段时间的京官,接着就外放去做地方官,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又回到了朝廷。到了989年,在一次单独对太宗皇帝的工作汇报中,因为说的话过于坦率,提的意见尖锐,话刚说到一半就惹得太宗皇帝很不高兴,生气站了起来,要转身回内宫。可是,寇准没把皇帝老子的发怒当回事,而是用手拉住太宗的袖子说:您请坐下,别急着走,我的话还没说完呢。坚持把该说的都说完,该提的意见都讲透,并得到太宗肯定的回答后才退下。

寇准的这一手,让太宗感到很意外、很震惊,也很高兴,他毕竟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知道寇准是出于一片忠心,是为了大宋的江山。所以,不仅没怪罪他,还对众人夸奖说:我得到寇准这个贤臣,好比是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太宗的夸奖使寇准受到了鼓舞,也使他坚定了凭着一腔忠直的信念、为大宋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决心。此后,寇准的直言相谏、直言抗争伴随了他的一生,与皇帝吵,跟同僚吵,常常是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有人恨、有人怕,有人让着他、有人使绊子害他。他也因此多次被贬出朝廷(当然,贬了之后再召回,在眼前时烦他,不在身边时想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但他毫不后悔,更不收敛和改变。以至后来太宗皇帝都很有些伤感地对他说:“耗子麻雀都能知道人的好意,你就不明白我对你的栽培与器重么?就不能改改你的臭脾气么?”太宗去世,真宗即位,寇准依然故我,不管是让他当宰相还是降他的官,都决不去曲意逢迎,真宗皇帝也只好无奈地说:“寇准的刚烈个性,一点也没有改变啊。”


二、虚怀若谷,光明磊落

对皇帝,对同僚,寇准决不肯妥协,是因为他认定自己没错。而对下属,寇准却绝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是大度虚心。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了一则趣事,说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消息传到全国,担任益州(今成都)刺史的张咏对下属说:“寇准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只是学问水平还有些欠缺。”不想这话被一个惯会溜须拍马的小人记住了,正愁巴结新任宰相没有门路,拿着这个小报告岂不是很好的敲门砖?于是,很快的就把张咏的议论报到了寇准那里。不曾想寇准不但没有对张咏产生忌恨,反而对敢于大胆指出自己不足的张咏很是佩服。那位打小报告者自然是事与愿违,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后来,寇准被贬官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正好碰上张咏从益州调回京师路过陕州,寇准得知后,在任所设盛宴款待张咏。吃饱喝足,张咏要走时,寇准又亲自把他送到城外,并拉着张咏的手十分真诚地问:“张兄是一个对人对事有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的人,有什么对我教诲的吗?”张泳对寇准的这种胸怀很是感动,觉得不能不说可又不能明说,就慢慢悠悠地说:“你读一读《汉书》的霍光传吧”。寇准当时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回去后找到《霍光传》一字字从头读到尾。当看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突然明白过来,说:“这就是张老兄准备对我说的道理了,是希望我多读些书啊。”寇准也顺便对自己做了一下反思,虽然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可是,毕竟步入官场的时间太早,公务忙碌,竟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好在张咏及时提醒和点化,此后,寇准果真踏踏实实地读了许多书,使自己的学问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对人对事也看得更加透彻,治理国政的才能更高了。

面对批评,寇准这种闻过则喜,努力改正的态度,不仅在当时传为佳话,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待那些阿语奉承之徒,却一点也不给面子。

真宗皇帝执政的后期,很宠信大臣丁谓。这丁谓是一个很会看人下菜碟的人,他把真宗皇帝哄得高兴,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丁谓又猛拍寇准的马屁。极力想把寇准拉到自己一边。在一次宴会上,寇准酒喝的高兴,不小心在胡须上沾了些菜汤,丁谓看到后,马上起身过来用自己的衣服替寇准把胡须擦干净。对这种明显拍马的举动,如果是放在别人身上也就过去了,甚至还会觉得很高兴,很有面子,因为丁谓可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啊。但寇准就是寇准,斜着眼对丁谓说:“你的官也不小了,也算国家的重臣了,顾忌一下白己的身份吧,不要做这些溜须拍马的事好不好?”说的丁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下不来台。

被人骂了没关系,只要你骂的对,就虚心改正,这一点,能做到的人虽然不多。但总还是有的。而在别人拍马屁时抬起腿来踹上一脚,况且这拍马屁的人还是一个副宰相级别的皇帝宠臣,能够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但这正是寇准刚烈个性的最好体现,也是他嫉恶如仇、诚实正直、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写照。

三、力主抗辽,有勇有谋

1004年,寇准当上了宰相。他的这个宰相地位,是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临危受命的。

北宋与契丹,是一对老冤家了。契丹在北方建立了辽国,兵强马壮,总想着到大宋朝的地盘上捞些好处,经常派兵进入宋朝边境地区见人杀人、见物抢物。偏偏宋朝的军队不行,打不过人家,只好是步步的退守。到了这一年,从种种迹象判断,契丹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宰相毕士安向真宗皇帝推荐寇准当宰相,说只有他才能扭转局面,保家卫国。真宗也早知道寇准的才名,也早想让他当宰相,只是顾忌他的个性太刚直,怕当上宰相后自己控制不了,才一直没有任命。现在既然形势需要,那就下任职通知书吧,所以寇准才在八月份当上了宰相。

到了九月,辽国皇帝果真是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兵锋所指,宋军除了退却,基本是束手无策。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那些平安日子过久了的大臣们一片慌乱,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到南京去;主管全国军政事务的枢密副使陈尧史是四川人,劝真宗避到成都去。真宗皇帝听了这些没骨气的话,心里也没了底,召见寇准商量对策。寇准也早就听说了这些议论,对真宗说:“给陛下出逃跑主意的人,简直就是卖国贼,应该拉出去砍了。”接着又给真宗详细的分析了战场形势,说别看辽军攻势猛烈,他们深入到我们的地盘上,猖狂不了多久;也别看我们的军队暂时失利,实力还是有的,只是现在指挥有些问题。如果您亲自出征,鼓舞士气,我们再周密部署,一定能打退辽兵;如果放弃首都向南逃,人心动摇,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呆在江南也不保险,国家也会保不住。

宋真宗听了这样一番话,觉得有道理,决定亲征,让寇准随同指挥。可是,当大队人马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南城(黄河故道南岸)时,听说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在真宗身边唠叨,劝真宗先停住不要过河(毕竟河水是天险),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这时也动摇起来,下令先住在南城。寇准急了,对真宗说:“敌兵近在眼前,战场形势变化多端,您不过河,怎么能鼓舞我军的士气?又怎么能打败敌军呢?现在我们的几路大军都已经按照计划进入了预定的战斗位置,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但一人难敌众口,在那些惧战大臣的七嘴八舌下,真宗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寇准走出行营,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卫戍部队司令)高琼。寇准冲着高琼说:“你受国家栽培这么多年,该怎么报答?”高琼说:“当然是以死报国了。”寇准主意打定,带着高琼又返回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大声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就激昂地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我们不愿南逃,我们愿意打败契丹,用行动保卫我们的家园。”到这个份上,真宗还在犹豫,寇准紧接着又逼了一句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暗示高琼召来手下将士,半是请求半是强迫地把真宗车驾带过了黄河。当皇帝的特殊标志黄龙旗在澶州北城的城楼上一出现,城下的军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声音传到几十里开外,士气受到很大鼓舞,而契丹想不到宋朝的皇帝会亲征,一时间真有点找不到北,不知下一步这仗该怎么打。

到这个份上,真宗也就听天由命了,把军事指挥大权彻底的交给了寇准。寇准当然是不负众望,取得了这场抗击战的胜利。通过这次战争,通过在寇准坚持下的皇帝亲征、宋军反击,也使辽国认识到了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易征服的,从此宋辽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这三个女人为何让乾隆皇帝又爱又恨?
乾隆帝这三个女人,虽同为皇后,然则结局却迥然不同:有恭敬,有讨厌,有溺爱,形同霄壤,充分反映出乾隆帝这位风流天子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性格。有关史料记载,乾隆帝的后宫中著名姓的女人共41位,此中,有三个身份稀奇的女人,虽然同为皇后,乾隆帝对她们的态度却迥然有别:一位给予恭敬有加的待遇,一位遭遇恨之入骨的厄运,一位是宠冠后宫的爱妃。网络配图第一位是乾隆帝敬爱有加的孝贤皇后这位皇后,就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她16岁的时辰,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何以获得礼敬呢?第一,出身尊贵;第二,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十分节俭的;第三,勤勉。皇后在宫中十分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用功恳,任劳任怨:“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啸亭续录》)照顾男子,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特点了。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
· 王旦做了什么事让寇准对他却是又愧又服?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王旦为什么能让寇准惭愧”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北宋有位名相,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此位宰相公43岁就已经跻身朝廷的权力中枢,他的雅量人人称颂,对待家人也是相当宽厚。据《两般秋雨盦随笔》记载,有那么一个邪门家人偏要试试这位宰相的肚量。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偷偷地往肉羹里放了点土,想看看宰相的反应。菜上来了,宰相看到了肉羹里的脏东西,却并不说不吃,只是吃米饭,家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今天忽然不想吃肉了。”又一天,这位家人竟然又把宰相的饭里弄上了墨汁,再看反应,宰相只是淡淡地说:“我今天忽然又不想吃米饭了,还是给我来点粥吧。”宰相并不以为是家人在故意试他,而是认为此乃无心之过,如果自己发飙,家人就要受罚,所以他才会看上去又盲又聋又呆。人常说“难得糊涂”,其实生活里看着聪明的糊涂人很多...
· 为什么说宋徽宗赵佶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皇帝?
宋徽宗简介宋徽宗赵佶,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皇帝,没有治国之才,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生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宋哲宗的弟弟。于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次年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宋徽宗画像提起宋徽宗,不得不提他的昏庸无能,迷恋美色。当时只要稍有些姿色与才情的女子都会将其收进自己的后宫,有道是后宫佳丽三千啊。不仅如此,在发生靖康之难时,简单统计了一下,有封号的妃嫔女官有143人,没有封号的竟然有504个。除了那些出生贵族的妃子们,徽宗还常常留恋于青楼,姿色美艳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过一段风流韵事,较为有名的李师师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但是宋徽宗除了迷恋美色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赵佶自创的字体“瘦金体”,赵佶的“瘦金体”深受书法家的青睐,所谓爱屋及乌,用这种字体写的钱币也是收藏家的挚爱。而他的花鸟画也自成一派为“院体”,由于宋徽宗的书画保存较为完好,流传于世的...
· 徐有功:让武则天又爱又恨的臣子
徐有功,名是“弘敏”,字是“有功”,大家应该都知道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臣子的名字不可以和皇帝的谥号重复,而偏偏徐有功的名字撞上了唐高宗的谥号,所以他一直叫自己徐有功,徐有功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长期担任着司法方面的职位,并且一直在和一些酷吏奋战,可以说是历史上难得的公正的法官。后世的皇帝以及一些史书对徐有功的评价都十分高。徐有功在蒲州的时候,当地百姓都喜欢称呼他“徐无杖”。这个称呼是这样来的,徐有功在蒲州判定案件的时候,都喜欢耐心的与人民交流,一直是采用温和的方式,不会轻易地动用刑罚,他在平常的工作的时候,还经常和百姓宣传古代的仁义道德,改善人民不好的行为习惯,许多罪犯都因为徐有功的劝说而感动。在他多次耐心的教育下,蒲州当地的民风渐渐变好,犯罪的案件减少了许多,他的名声也因此传播的很广,由于他不喜欢用杖刑,所以当地的人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徐无杖”。这段佳话很快就传到了京城,等到徐有功回京的...
· 187 寇准抗辽
辽朝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边境。到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荐寇准担任宰相,说寇准忠于国家,办事有决断。宋真宗说:“听说寇准这个人好强任性,怎么办?”这个大臣说:“现在辽朝进犯中原,正需要像寇准这样的人来承担大事。”寇准在宋太宗时期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官职,他的正直敢谏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触犯了宋太宗。宋太宗听不下去,怒气冲冲站起来想回到内宫去。寇准却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让走,一定请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还称赞他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但是正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这一回,宋真宗看到边境形势紧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荐,把寇准召回京城。公元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前锋已经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澶音chán)。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副宰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