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贞观政要》:揭开唐朝历史名不副实的权万纪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1
转发:0
评论:0
《贞观政要》:揭开唐朝历史名不副实的权万纪,话说这权万纪也是个“人物”,因为敢于直言,所以从潮州刺史提拔为正四品下的朝廷

  话说这权万纪也是个“人物”,因为敢于直言,所以从潮州刺史提拔为正四品下的朝廷京官。而身为持书侍御史,权万纪理当好好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向上升迁的机会,继续发挥自己直言善谏的一面,结果却不然。根据《旧唐书》《贞观政要》等史书的记载,权万纪升职后,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告讦谮毁”——揭发别人的隐私、诬陷诽谤,甚至肆意弹劾别的大臣,惹得朝臣惶惶不安。

  最后魏征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忍无可忍之下非常严肃地向唐太宗上奏说:“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附下罔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一针见血地指出权万纪不过是个意图骗取直言敢谏之名的小人,认为唐太宗若是出于招揽敢于进言之人的目的,也大可不必将权万纪这样的人留在朝中,因为这样做只会有损自己的名声。唐太宗听了之后,欣然采纳了魏征的建议。权万纪后来“奸状渐露”,被贬为连州司马,史书上记载此消息一出,朝廷其他官员的反应是“咸相庆贺焉”,可见权万纪平日里的行径是有多么的卑劣与不得人心了。

  这里可以顺带一提司马一职,这个职位在唐朝便是贬官的象征。唐朝在每个州都设置了司马一职,名义上为州郡佐官,实际上就是用来安排京城中那些被贬谪或是闲散的官员。事实上,权万纪不仅喜欢通过揭发别人隐私来搏取名声这一点为人所厌恶,他唯利是图,只重眼前利益的行为也招来了唐太宗的憎恶。权万纪曾提议可以通过大量开采宣饶二州的银矿以获取巨额利润,唐太宗听了后十分生气地说道:“朕贵为天子,所缺的不是钱财,而是没有利于百姓的好建议!与其多得到数百万贯钱,不如得到一名贤才!你不曾推荐过一名贤才,就一心专言税银之利。你这是想让我做汉桓帝、汉灵帝吗?”于是当天就罢免了权万纪的官职,让他回家了。


  也正因为此,后世之人在点评权万纪时评价都很低,认为提出多开采银矿而获暴利的权万纪是“败仁义者”,是“不惟竭忠宣畅本朝而远献大珠以求幸媚”的小人行径,也是“横敛诸民”这种应摒弃的行为。权万纪被贬黜后又过了很久,才被唐太宗任命为吴王李恪的长史。结果就在权万纪担任长史之后没多久,李恪就因为打猎时踩坏了百姓的庄稼而被柳范弹劾,唐太宗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权万纪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罪该当死。柳范劝道:“房玄龄尚且都不能阻止陛下打猎,何况权万纪呢?”唐太宗这才罢休,不过李恪本人继和乳母的儿子赌博之后,再次被唐太宗削去了安州都督一职,实封再次被削去了300户。



  而权万纪经历了这样一场惊魂后,对李恪进行了严厉的管教,之后的李恪虽然对大唐无甚功劳,却也没再犯过什么过错而再被唐太宗斥责——对比齐王李祐与蜀王李愔这种屡教不改的,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了。由于权万纪终于表现出了“有正直节”的样子,唐太宗也十分惊讶地发现,权万纪竟然能管住一直不能安分守己不断犯错的李恪,于是将他指派给了另一个喜欢屡屡犯事的皇子齐王李祐,意图匡正李佑。然而事实证明,唐太宗终究还是高估了权万纪。因为做了齐王长史后,权万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本性再度暴露无遗。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祐在自己的封地“溺情群小,尤好弋猎”,又在其舅阴弘智——一个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的挑唆下,萌生了谋逆之心。而权万纪接任了李祐长史一职后,自然是兢兢业业,看到李祐胡来就犯言直谏,“骤谏不纳”后便把李祐平日里喜欢接触的那几个小人统统打发掉,结果李祐又将他们偷偷地找回来,还“狎暱逾甚”变本加厉。

  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几次写信严厉地责备他。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会像上次李恪打猎踩坏庄稼那样受到牵连,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生性由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死。

  总的说来,权万纪表面上看起来为人挺正直的,然而正如魏征所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实质上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辈。

  说他是小人也许还不够恰当,但半生庸碌、外强中干、唯利是图的确是权万纪的真实写照。因为能够直言进谏所以被诏进朝廷当官,结果又不能真正有贡献于朝廷,反而成天只知道诬陷诽谤别的大臣,就连房玄龄、张亮这样的肱骨之臣都被谗毁过。权万纪的所作所为绝非一位正直的人会有的。而被外放做官后,权万纪又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与李祐的关系,反而变相地让其恶行变本加厉。可见权万纪所谓的“有正直节”不过是表面功夫,“以取强直之名”方是其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
《贞观政要》分类编录了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君臣之间有关国家大事的问答,以及大臣争议和所上谏疏,并旁及政治设施、刑法等等,“用备观戒”。“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政”指“令”、“政策”,“要”指“要领”、“要点”。“贞观政要”即“贞观年间的施政要领”。《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全书10卷42篇、250章,共8万字左右。在第一卷中,吴棘将《论君道第一》作为首篇,其中主要记载了唐太宗和时任谏议大夫的魏徵关于“为君之道”的讨论。唐太宗...
· 名人―权万纪
权万纪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权万纪却因吴王狩猎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后改为教导李世民第五子李v,因万纪多次犯颜劝谏,斥退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支解而死。中文名权万纪国籍吴国逝世日期643年弟子唐太宗性格正直、好直言官职治书侍御史人物介绍权万纪(?-643年)。权万纪前为吴王恪长史,有正直节,以万纪为佑长史,以匡正之。万纪见佑非法,常犯颜切谏。有昝君谟、梁猛彪者,并以善骑射得幸于佑。万纪骤谏不纳,遂斥逐之,而佑潜遣招延,狎昵逾甚。太宗虑其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佑。万纪恐并获罪,谓佑曰:“王,帝之爱子,陛下欲王改悔,故加教训。若能饬躬引过,万纪请入言之。”佑因附表谢罪。万纪既至,言佑必能改过。太宗意稍解,赐万纪而谕之,仍以佑前过,敕书诰诫之。佑...
· 甘肃省-天水权万纪
权万纪(?~643年),祖籍甘肃天水,后迁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末年自潮州刺史擢任治书侍御史。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王珪掌管朝中和地方官吏的考核、升迁、降调大权,权万纪向太宗李世民弹劾他们办事不公,有私情。太宗查问,王珪拒不承认。魏征即向太宗奏说权万纪所奏并无实据。当初在考时他未提出异议,今过后提出指控不是为国而谏。太宗听后,即将此事搁置不究。但很赞赏权万纪不阿权贵,不攀大臣的耿直品格。后来权万纪又弹劾宇文智及之子不应在朝为官,要求罢职,太宗应允。他和侍御史李仁发都是以直谏而取得太宗信任得到升迁的,因而妄自尊大,朝中众官见了他们多不愿理睬。魏征乘机对太宗说:“权万纪等人不识大理,思想糊涂,弹劾官员皆无事实,你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在蒙蔽你,为谋大、骗取正直名声,使得朝臣与皇帝离心。连房玄龄这样的大臣都不能申辩明白,何况其他职位低下的官员更是不得伸冤。”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便将权万纪改...
· 安史之乱:揭开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大幕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的时间: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天宝元年(742年...
· 唐朝贞观之治介绍贞观之治的影响有哪些
唐朝贞观之治是指在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因为唐太宗施行的一些列政策改革,这才使得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景象,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唐太宗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君。唐太宗继承了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这一国策发扬光大。值得肯定的事唐太宗选贤举能,知人善用,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唐朝出现人才济济的现象。不仅如此,唐太宗李世民还广开言路,自我警醒,这样的行为也进一步促使国家政治的清明。看到隋朝的灭亡,李世民将其看作前车之鉴,对待百姓可以说是十分的宽待,以农为本、休养生息,进一步促使唐太宗时期的人口增加,百姓生活安定的局面。对内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对外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大力平定外患,远征高丽等,将大唐的版图进行了重新规划。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唐太宗李世民对少数民族的外交也是做的不错。接受松赞干布的联姻,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带去的汉文化,同时使得两族文化的互相交融,经济上也带来的了一定的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