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巨鹿之战中项羽如何击败王翦的孙子王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2
转发:0
评论:0
不得不说,项羽在军事方面是有天赋的,只不过如果他想真正成为统帅的话,还需要有个有战略眼光的“参谋长”来辅助。在他后来走向巅峰的过程中,的确也有这样的人物辅助。熟悉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朋友,也应该猜到是谁了,他就是范增。事实上力劝项梁不要自己称王,而是扶植更具号召力和正统性的“楚怀王”的,也是这个睿智的老人。说到这里,想起了前面行文当中的一个错误。项梁正式拥立楚怀王,应该是在“薛”县会盟楚地义军时。在此之前,他都还是打着张楚的旗号,去火并彭城方面所拥立的“王”(所以不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作为先锋的项羽,应该还是很称职的。在追击秦军的过程中,西河济平原的“城阳”(山东甄城)、濮阳都先后成为了楚军的攻击目标。只不过黄河南岸的“濮阳”城作为当年的卫都,城池比较坚固(并引黄河水护城),项羽在外围取胜后,并没有能够攻入城中。相比之下,据守城阳的秦军和百姓,结果就要悲壮的多,又一次的成为了项羽屠城的对

  不得不说,项羽在军事方面是有天赋的,只不过如果他想真正成为统帅的话,还需要有个有战略眼光的“参谋长”来辅助。在他后来走向巅峰的过程中,的确也有这样的人物辅助。熟悉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朋友,也应该猜到是谁了,他就是范增。事实上力劝项梁不要自己称王,而是扶植更具号召力和正统性的“楚怀王”的,也是这个睿智的老人。说到这里,想起了前面行文当中的一个错误。项梁正式拥立楚怀王,应该是在“薛”县会盟楚地义军时。在此之前,他都还是打着张楚的旗号,去火并彭城方面所拥立的“王”(所以不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

  作为先锋的项羽,应该还是很称职的。在追击秦军的过程中,西河济平原的“城阳”(山东甄城)、濮阳都先后成为了楚军的攻击目标。只不过黄河南岸的“濮阳”城作为当年的卫都,城池比较坚固(并引黄河水护城),项羽在外围取胜后,并没有能够攻入城中。相比之下,据守城阳的秦军和百姓,结果就要悲壮的多,又一次的成为了项羽的对象。从后来的攻击路线来看,项羽和刘邦的这支先锋部队,并没有很明确的战略任务(略地),更象是一支锐气十足的奇兵,用来流动打击各个据点的秦军。在濮阳城外,未能破城的项、刘二人,接下来又向南渡过济水,攻击那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定陶”(陶邑)。

  不过作为秦人最早在东部的据点,陶邑的防御级别也不比濮阳城低,项羽的这次攻击同样未能得手。事实上就象我刚才说的那样,项羽这支先头部队,并没有很明确的战略目标,只是在寻机和秦军接战,以为后面的主力部队试探秦军的虚实。因此攻击定陶未能得手后的项羽、刘邦,接下来又向西渗透到中原腹地,去攻击秦军占据的“雍丘”了(河南杞县)。总的来说,项羽的攻击范围,都是当年的魏地。并不能说楚军就是活雷锋,在帮着短命的魏国复国,作为已经成为抗秦中坚的楚军来说,他们在自江东一直向北,控制整个泗上地区后,也需要扩张自己的东西纵深了。

20120905112329-2008513079.jpg

项羽剧照

  作为配角的项羽、刘邦,固然可以比较随性的选择自己的攻击目标。但作为亲率主力的项梁,就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制定自己的攻击方案了。从地理位置上看,菏、济两水相交之处的“定陶”,是以泗上地区为后方的楚军,向西扩张的桥头堡。在此之前,楚军已经占据了菏水的另一头(与泗水交点附近的“亢父”),稳定了自己的防线。所以从东阿出发的楚军主力,并没有把占领整个西河济平原作为目标,去攻击秦军在此的重镇“濮阳”,而是向南把陶邑作为了主攻目标。

  经过项羽和刘邦的试探性攻击,以及在东阿所取得的战果。项梁有理由相信,现在的楚军已经可以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了。如果为了自己的这次攻击更加保险,楚军应该联合背后的齐军,来共同完成这次攻击的。事实上楚军方面,也的确通知了齐军。以楚军刚刚援助的齐军的情况来看,齐军似乎没有理由不与之同仇敌忾。问题是和陈胜身死之后留出权力真空一样,齐王在临济城下的身死,也让齐地陷入了一场“王”的争夺战。在形势未明的情况下,项梁并不想过早的对齐人内部政治斗争结果,作出判断。既然楚国在齐国的王位之争中,暂时保持模棱两可的中立态度,那么本来“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时下的齐人,也对继续和秦军下面PK兴趣不大了,虽然目前的形势,看起来是那么有利。

  其实无论是政治博弈,还是战争,盟友的数量与质量,并不是决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取决于联盟中的主力,是否有独立对抗对手的力量。这就好像德国人从来就没指望过意大利人,能够帮他们独挡一面;而加起来的总实力,并不弱于秦国的关东六国,最终却被秦国各个击破一样(两个二流国家的联合体,是对抗不过一个一流国家的)。就项梁所聚集的楚地义军来说,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源与信心,独力对抗东征的秦军。因此在没有得到齐军支援的情况下,项梁还是率领楚军主力,发起了“定陶之战”。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这是一个步步为营的选择,在战略上并不算冒进。

  最初的战局,是朝着有利于楚军的方向发展的。秦军在外围被楚军击败后,龟缩进了城防坚固的定陶城中。连续的胜利,让楚军对于拿下定陶城充满了信心。项梁甚至没有召回正在西面作战的项羽、刘邦。从战术安排上来看,也并不是要把所有部队都用来主攻,分配一部分力量,去警戒外围,防止对方增援也是正确的作法。问题是,项羽在中原腹地的攻击行为,更象是一次完全独立的自由发挥,并没有与定陶城下的楚军主力行动,相互协调。不过在战术结果上,项羽倒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在攻击雍丘的战役中,大败守军的他,甚至斩获了这支秦军的主将“李由”(丞相李斯的儿子)。受到这一系列胜利鼓舞的项羽,对自己独立作战的能力,也更加有信心了。雍丘东面的 “外黄”(河南民权县),而不是楚军主力正在攻击的“定陶”,成为了项羽的下一个目标。

  相信在主力由“薛”县出发,攻击前进之时,项梁肯定就自己所积蓄的资源,与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之间,做出过比较。在感觉到有足够的本钱时,才发起的东阿、定陶之战。问题是,秦军方面的情况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当前线遭遇到楚军强力反攻之时,如果要想挽回战局,就必须得到有利的支援。尽管帝国的内部,现在正处在权力交接的不稳定期,但东线战场失利,对帝国来说意味着什么,相信谁都清楚。因此在定陶守军苦苦支撑的同时,秦人也在自己的控制区(特别是关中)进行紧急动员。加上一年前章邯东征,所征调补充的秦军,秦人的这两次动员,可以说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而最终的的战役结果,也的确如秦人所愿,发生了逆转。在章邯(并不在定陶,而在濮阳待援)的率领之下,帝国的援军对定陶城下的楚军发起了总攻。项梁和他的楚军主力,显然低估了秦军的潜力,并且自己和项羽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也不可避免让自己滋生了轻的思想。在战场之上,决策失误往往是要用生命来付出代价的。而这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就是项梁本人。

  回头再说说项羽,对于他来说,超人的勇气应该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在得知项梁兵败身死之后,他甚至没有马上想到后撤,以避秦军锋芒,而是转而由外黄出发,向西北方向挺进,去攻击更加深入对手腹地的“陈留”(开封东南,鸿沟东岸)。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规的举动。也许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军人,需要这样的勇往直前的勇气,但从战略战术的角度看,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image.jpg

  现在该我们的另一位领衔主演沛公“刘邦”来发挥作用了。相信在之前的军事行动中,项羽的攻击力,才是胜利的保障。但在面临战略决择时,刘邦显然就要成熟的多。二人开会的结果,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楚军这支建制完整,并且在攻击中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开始沿睢水,向东南方向退却,并最终在睢水东岸的“砀县”(刘邦驻军)、泗水边上的“彭城”(项羽驻军)布下了防线。假使秦军下一步以楚地为攻击目标的话,那么彭城、砀县一线就会变成东楚军逐级抵抗的第一线,就象当年宋、楚两国在此胶着那样。如果失败的话,那么以楚都“盱台”为核心的淮河防线,就该发挥作用了。

  秦末军事博弈图2依照一般规律,当一个政治集团的领袖遇到不幸时,这个集团内部势必会有混乱的现象产生(只不过规模大小不同)。而这种时候,往往就是你的敌人,所等待的战术机会。从整个秦末的形势来看,秦始皇驾崩的机会,就为陈胜的起事创造了机会;而援助魏国的齐王阵亡,也让齐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最高权力之争,以至于没有参与“东阿之战”。至于说这次项梁的阵亡,对于刚刚夺得楚地“正统”地位的东楚军来说,也同样面临内部结构调整的问题。而这个时候,最让人担心的问题,就是秦军会乘势追击。如果是那样的话,楚军很有可能需要退回到江淮了。

  幸运的是,定陶之战有胜利,让秦军产生了误判,即楚地义军暂时已经不足为患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影响也属正常。毕竟在秦军的连续攻击下,陈胜和项梁都已被攻杀,而中原腹地也已经在秦人控制之下了。帝国的战略家们有理由相信,在经历过如此重大打击之后,楚地,包括齐地的那些机会主义者们,不会再主动对秦人发动大规则进攻了。

  如果说战国诸侯当中,有哪个诸侯国给秦人的影响最为深刻,那一定是赵国了。这个战国后期的抗秦中坚,曾经让秦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至于楚国,尽管他们在最后的抵抗中,也曾经在一次战役中,打退了秦军的第一次进攻,但在秦人看来,赵人的韧性和战斗力,才是最值得警惕的。换句话说,秦人绝对不希望,自己纠缠于楚、齐两国的纵深之时,让赵人抄了自己的后路。因此在灭掉了魏国,击溃了齐、楚两国主力后,秦人决定把重心放到河北平原,去解决掉赵国的问题了。

  秦人对于赵地的重视,从他们的兵力调配上也可以看出。在章邯所带领的秦军主力,与楚军纠缠于河、济之南时,秦国就已经着手抽调他们最后一支机动力量,向东移动,以伺机攻入河北平原了。在战争刚刚开始时,我们就已经分析了,没有预料到内部会出问题的帝国,把他的主要军事力量分成了南北两路,一路越过五岭,去实现始皇陛下南到大海的帝国梦;另一路则集结于上郡、云中、九原,以对抗北面的匈奴人。

  用来征服南越的这支大军,是肯定不能指望的了。其实也不能怪赵佗他们不“爱国”,就这支南征大军的成份来说,本来就是以那些六国故地之民为主(赵佗本人是赵国人)。在帝国还拥有强大的控制力之时,他们当然会愿意凭借战功来获得体制内的政治地位。但在帝国本身遇到大麻烦,并面临崩溃时,这种依靠强制力建立起来的“忠诚”,就不那么可靠了。相比之下,秦人用来防御北部威胁的军队,成分要“纯洁”的多。在观察到匈奴方面并没有与关东诸侯结成战略同盟时(在以后的历史中,这种情况很常见),秦人决定把他们在上郡的预备队,投入到东部战场上去。这支由王翦之子“王离”所统率的,总数达十万人的军队,也是帝国所能抽调的,最后一支成规模的军事力量了。

  从上郡出发的“王离”军,并不需要向南移动进入关中,再由崤函通道或“轵关陉”出关。在战国阶段,我们就分析过了,上郡所在的陕北高原,和山西高原中的“太原盆地”之间,存在一条穿越吕梁山脉的通道(蔺、离石一线)。当年建立中山国的“白狄”,就是通过这样一条路线,渡过黄河,最终穿越整个山西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鉴于“王离”军的攻击目标是赵国,他选择了由“井陉”这条线路,来穿越太行山脉。

342ac65c1038534337ce26609113b07eca80886a.png

  对于“井陉”我们并不陌生,沿着这条路线走出太行山脉之后,就可以到达滹沱河的南岸,赵国核心区的北部。在秦、赵最后的战争中,秦军曾经数次出井陉,攻击赵国。这条路线的好处在于,可以切断赵国南北的交通线,并从北部直接面对赵国的核心区;而它的弱点则在于,如果要想取得战术胜利,就必须在南路亦有一路秦军配合进攻(或由上党出“滏口陉”攻击邯郸,或由漳水南测渡河攻击)。如果没有的话,孤军深入的秦军,就很容易陷入赵军的包围当中。当日蒙氏家族的第一代名将“蒙骜”(蒙恬的祖父),就是由于南路秦军(公子成蛟),因政治原因在上党的观望,而兵败身死的。

  正是清楚了这点,由上郡出发,横穿整个山西高原的“王离”军,在即将进入华北平原,到达“井陉盆地”之时,停住了脚步。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这去北地调来的生力军,需要得到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北上的消息。从地理位置上看,象井陉盆地(秦人在此设立了“井陉”县,建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太行山脉边缘的小盆地,是非常适合用来驻军观望的地点。如果南线秦军主力,进展顺利,那么他们只要向前跨出一步,就可以迅速南切到邯郸——信都(邢台)一线;而如果章邯失败了,那么井陉的秦军也可以马上发挥他的防御作用,为帝国守住第二阶梯的国土,作出贡献。

  假如不是在东阿遇到了项梁所率领的楚军主力,并失利的话,秦国南北两军合围赵地的计划,在时间上应该贴合的很好的。不过随后在定陶之战,翻盘成功的章邯,也并没有让远道而来的王离失望。而在井陉等待消息的王离军,也终于得到了进攻的命令(多等了几个月)。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战役“巨鹿之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秦末军事博弈图3(至“巨鹿之战”)东出井陉的王离军,并没有把战略目标,放在沿滹沱河切断赵国南北交通上。就这支十万人的军队来说,沿河布防并没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你的对手,并不仅仅会来自于北线时。对于目前处在战略进攻角色的秦军来说,最好的战术还是握紧拳头,直取对方的核心区。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对手刚刚集结的主力歼灭。之前在南线,先后攻杀了张楚、魏、齐三王,以及项梁的章邯军,就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战略思想。否则,面对遍地烽火,将兵力分散去各处充当消防员,只会将自己拖垮。

  和战国时期一样,漳水以北至“巨鹿泽”(之前的“大陆泽”,因黄河改道,水量已大为减少)一带,是赵地的核心区,也是新生的“赵国”政权的根据地。和先秦的情况有所不同的,除掉“信都”(邢台)、邯郸这一北一南两个重要城邑之外,秦人又在巨鹿泽的南面,设置了“巨鹿”这个郡治经行政单位,并将巨鹿泽周边及以东的大片土地,分割设立了“巨鹿郡”。事实上就巨鹿郡的辖区,在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战略要点,更多的是以缓冲区的面目,出现在地缘博弈的舞台上的。秦人之所以要将这块缺乏地缘核心的土地,独立出来,为了就是不让赵国的核心区,置于同一建制之下(邯郸郡)。当你征服的土地,潜在不稳定因素时,分而治之是很容易想到的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赵地的核心区内,实际上由信都——巨鹿——邯郸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支撑。如果秦军能够攻克这三个战略要点的话,意味着河北平原的南部(滹沱河以南),都回到了帝国的控制之中。而那个曾经让秦人无比头疼的赵国,也象他另外两个三晋兄弟那样,很快又成为历史了。并没有在路上做过多纠缠的王离军,重点攻击的战略要点就是三点当中最北部的“信都”,而在王离军开始行动后不久,打扫完定陶战场,并稍做修整的章邯军,也从南线渡过济、河、漳三水,攻击至邯郸城下。

1393710056867251966.jpg

  有朋友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战国后期,赵国是抗秦主力。而到了秦末群雄并起的年代,曾经韧性无比的赵国,却成为了龙套角色,以至于在秦军的两路夹击下,只有招架之功。其实以赵国的纵深和地缘条件来看,在战国七雄当中,只能算是中等。在和秦国的那些战争中,更消耗掉了国家的元气。当秦人在感叹他们的帝国,这么快就遇到麻烦时,赵人也同样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元气,并在各地诸侯的内部竞争中,竞争领袖地位。

  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赵人很快就失去了信都和邯郸这两个战略要点,并不得不把主力,退入东面的巨鹿城。当章邯所率领的南线秦军,与王离所率领的北线秦军,分别攻下了邯郸、信都之后,赵王和赵军主力所据守的巨鹿城,自然也就成为了二支秦军的下一个目标了。就这次攻击任务而言,秦军内部也进行了分工。简单点说,就是由王离军负责围攻巨鹿城,而章邯军则沿漳水一线布防,并在巨鹿城南的“棘原”设立补给点,以为承担主攻任务的王离提供补给。这种安排看似有些奇怪,因为自从反攻开始的“戏之战”后,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一直都是以主力的身份,在六国故地攻城拔寨。而这次,却把主攻任务交给了王离所带领的北地边防军,自己则担当起了后勤保障工作。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即使是主力,也不一定是要一直冲锋在前的。已经东征在外二年,并刚刚经历过东阿、定陶两场恶战,攻下邯郸城的章邯军,有足够的理由需要修整。而作为生力军的王离军,无论是从战斗力和之前的消耗来看,都足以担当攻城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胜利的天平往往就要向更有补给优势的一方倾斜了。从章邯的防区来看,他即可以充分收集邯郸一带的物资,以战养战式的就地补给,也可以通过滏口陉,从西面的上党高地接收给养。如果没有援军的话,无论是谁担当主攻巨鹿城的任务,巨鹿城的的赵军都不可能坚持太久。那么坚守的赵军,能不能期待来外援呢?答案是肯定的。深知赵国灭亡之后,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的齐、燕两国,都向巨鹿城派来了援军。而赵人自己,也将北部没有受到王离攻击地区的赵军,收拢在一起,以向南驰援巨鹿(时称“河北军”,由赵将陈余率领)。

  从河北平原的地形,以及援军来自的方向上看,秦军即使有足够的兵力,也很难设立关卡,以阻止各路援军驰援巨鹿。事实上秦军也没有这种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隶属于不同“国家”的军队,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威胁。而齐、燕、赵三援军也的确没有让章邯失望,尽管大家都知道,战略上救援巨鹿城的意义,但具体到战术层面,却没有谁够胆承担起与秦军决战的主力任务。于是在巨鹿一带,出现了一出奇特的景象。一面是王离军在加紧进攻巨鹿城;另一面则是燕、齐、赵(河北军)驻扎在巨鹿城北,巨鹿泽南,既不前进,也不后退,而是就地筑营以自保,静观其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巨鹿之战解析:项羽击败30万秦军,杀苏角,俘王离,降章邯
巨鹿之战解析:项羽击败30万秦军,杀苏角,俘王离,降章邯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巨鹿之战解析: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作,也是《史记》最著名的篇章。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虽然楚军主力刚刚被章邯消灭,刘邦又分兵一部向西而去,可项羽仅率领剩下的人马,单靠破釜沉舟来鼓舞士气,便一举消灭了王离率领的至少10万秦帝国正规军,同时又击败了章邯的20万大军。他杀苏角,俘王离,降章邯,彻底扭转造反军被动局面。是项羽把造反军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并把亡秦战争推向胜利。网络配图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政治思想工作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效力吗?不幸的是,只要我们细读《史记》便会发现,司马迁巨鹿之战的描写虽然精彩绝伦,却自相矛盾破绽百出。比如,项羽只带三天干粮拼死一战,而王离却是在两个月后...
· 项羽巨鹿之战用多少人击败秦军?
秦二世元年,项羽和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抗秦起义。此时,项羽才二十四岁,自从以后项羽开始带领吴中男儿起义反秦,开始登上追逐权利的舞台,在此过程中,许多战役都展示了他无双的武艺。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战役之一,那么,巨鹿之战项羽多少人呢?巨鹿之战项羽多少人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当时,项羽手下的部队人员构成复制,相当于一个杂牌军,军队战斗力参差不齐,加上项羽是宋义后才当上的上将军,第一次拿下这个部队的指挥权,还没有经过磨合,但是项羽整合剩余的全部部队,全部渡河,并且在渡河之后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身作则,鼓舞剩余部队的士气和秦军一绝死战,全军上下一气,求战欲望高涨,并且一举击败20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
· 秦将王离:巨鹿之战唯一与项羽平分秋色的将军
秦将王离,不知何年生与死,秦朝杰出将军王贲的儿子、王翦的孙儿。在名将风范世家的熏陶下,王离也是秦朝杰出的将军。在建立军功后被封为武城候,继任父亲王贲的将军之职。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219年,嬴政征服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史上第一个封建主义王朝,创立皇帝名号,成为秦始皇。秦始皇征服六国之处,民心还尚未稳定。为了安抚百姓们的民心,秦始皇计划向东巡游,直至琅琊,位于今山东省胶南。在秦始皇的东游队伍中,秦将王离和父亲王贲也在其中。父子二人还和丞相卿士一干人等在东游之路上参加评价议论秦始皇的功劳品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的路途上因病去世,去世前让人通知公子扶苏。奸臣李斯和赵高截断了这个消息,联合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密不发丧,毁掉秦始皇的遗诏,重新伪造了诏书,让胡亥挤掉长子扶苏登基称帝,胡亥就是历史上比秦始皇还残暴的秦二世。除此之外,还传达假的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将军,最后将蒙恬的兵权移交给王离。...
· 项羽与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吹牛的吗
巨鹿之战是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最辉煌的战役之一,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用区区两万人,破釜沉舟,一鼓作气的打败了暴秦的二十万军队,项羽也借巨鹿之战一役,打响了自己的名声。但是事实是否为此,史料记载却表明巨鹿之战是不可能像史记所说那样进行的。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作,也是《史记》最著名的篇章。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虽然楚军主力刚刚被章邯消灭,刘邦又分兵一部向西而去,可项羽仅率领剩下的人马,单靠破釜沉舟来鼓舞士气,便一举消灭了王离率领的至少10万秦帝国正规军,同时又击败了章邯的20万大军。他杀苏角,俘王离,降章邯,彻底扭转造反军被动局面。是项羽把造反军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并把亡秦战争推向胜利。图片来源于网络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政治思想工作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效力吗?不幸的是,只要我们细读《史记》便会发现,司马迁巨鹿之战的描写虽然精彩绝伦,却自相矛盾破绽百出。比如,项羽只带三天干粮拼死一战,而王...
· 巨鹿之战项羽活捉王离谁能做到历三代而不败?
项羽阴谋杀死宋义当上上将军后,立刻派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领军二万,渡过黄河,杀奔巨鹿,解救赵国之围。此时,在巨鹿城外,章邯自得王离来援后,声威更振,加上粮食自甬道源源不断运来,可谓兵多粮足,攻城益急。而赵将陈余自从与秦军交过一次锋失败后,再也不敢正面迎敌,只在巨鹿城北驻扎,只守不攻。这可急坏了巨鹿城内的赵王和丞相张耳,他们眼看守城士兵伤亡日多,而粮草却一日日减少,陈余那又毫无动作,说不定哪天城就沦陷了。他屡屡派人督促陈余进攻,陈余惧怕,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后来,张耳又派出张黡和陈泽二将到陈余营帐,劝其进攻,陈余又说机会未到,不能轻易送死,要保存实力。张黡和陈泽再劝,陈余干脆说,送死终无益处,既然二位如此性急,不若你们领兵去试试?张黡和陈泽说,如果陈将军拔兵予我等,我等万死不辞。于是,陈余给二人分兵五千,去击秦营。但这五千士兵在庞大的秦军面前算得了什么?结果二将出战便陷入秦军重围,没多久就全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