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6
转发:0
评论:0
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历史记载

  背景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荆州争夺

  魏、汉、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季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汉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季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汉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刘备托孤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汉。辅政的季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季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汉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夺权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汉,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汉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季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季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汉,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季汉之战告捷。

  三分归一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季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季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季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三国鼎立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些非常出名的事情,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而且三国鼎立在当时也是影响非常大,那么这个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呢?想到底有什么非常经典的事迹呢?三国的皇帝又分别是谁。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的好奇,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一、魏国魏国(213年5月—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二、蜀国蜀汉(221年5月15日[1]—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
· 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东汉末年以后的三国鼎立:魏国蜀国吴国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所统治地区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中国历史进入晋朝时期。魏国(曹操),占据北方,西凉等中国大部分地方。汉(刘备),一般称之为蜀汉。占据巴蜀,云南等地。吴国(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的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魏...
· 三国历史简介究竟是哪方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魏国曹睿死后,君位传给了不知来历的幼小儿子,执政大权交给了纨裤子弟曹爽,曹魏集团的实力从此便衰落了,在三个国家中,它是首当其冲衰落的。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采用刘备的权力交接方式,军政大权交给了当时最有影响力和能力的蒋琬,并以仅次于他的费文伟为辅,军事方面,则名将姜维逐渐得到重视,所以在诸葛亮身后的十余年中,蜀汉依旧是小而强的国家。只是好景不长,蒋琬死后,后主刘禅开始亲政,没有才能的人拥有了权力,蜀汉内部的实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费文伟死后,军政大权基本分开,后主刘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相之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变差,蜀汉集团便也很快走向衰落。东吴方面,在孙权死后,幼子孙亮继位,孙亮此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毕竟没有经验,没有威望,所...
· 《煮酒侃三国》之:“不毛”是实指还是虚指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么两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关于“不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曰“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辞海?不毛》);二是认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说文》注中云:“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长庄稼的地方”。这两种注释都认为诸葛亮文中的“不毛”,是虚指那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如果“不毛之地”真如以上所云,那诸葛亮又何必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到这些地方去呢?就是深入了“不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有悖于诸葛亮南征的目的。那么,“不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后主刘禅即位之后,蜀汉人心尚未稳定,雍闿、孟获叛乱,严重危及蜀汉政权。诸葛亮要实现“思惟北征”一统汉室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南征,平息叛乱。蜀汉建兴三年春,忽闻...
· 《煮酒侃三国》之:“不毛”是实指还是虚指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么两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关于“不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曰“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辞海%26#8226;不毛》);二是认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说文》注中云:“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长庄稼的地方”。这两种注释都认为诸葛亮文中的“不毛”,是虚指那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如果“不毛之地”真如以上所云,那诸葛亮又何必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到这些地方去呢?就是深入了“不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有悖于诸葛亮南征的目的。那么,“不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后主刘禅即位之后,蜀汉人心尚未稳定,雍闿、孟获叛乱,严重危及蜀汉政权。诸葛亮要实现“思惟北征”一统汉室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南征,平息叛乱。蜀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