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 说话像青蛙叫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9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在朱元璋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

  在朱元璋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难怪日本使者“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的自我赞美诗,会招来他的严重反感。

  明朝抗倭的故事,得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开国皇帝就是有气派,直接派使者下国书到日本,喝令“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

  结果,使者被砍了脑袋,回书桀骜不驯,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屡次被小邦日本羞辱,却不敢天子一怒发兵征讨。而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时,一封署名“日本国王臣源”的国书突然从日本巴巴的送来。从横眉冷对到点头哈腰,日本为什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朱元璋最恨日本人

  《明诗综》里录有日本使者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一诗: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诗中的大明皇帝不是别人,正是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史载,看了此诗后,“帝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

  这首诗为什么触了朱元璋的龙颜?

  且看看朱元璋自己写的一首诗就明白了——别奇怪,朱元璋虽然是三代贫农出身,但一生好学,写过不少诗。大致来说,词句欠工,却不乏粗豪之气。

  朱元璋写的是首乐府,诗名《倭扇行》: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 说话像青蛙叫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

  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原来如此。在朱元璋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难怪日本使者“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的自我赞美诗,会招来他的严重反感。当然,这可不是朱诗人的同行相轻,朱元璋鄙视日本由来已久。

  但凡一个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宣告:元朝已经完蛋了,现在中国是老朱的大明王朝了,你们赶紧奉大明为“正朔”来朝吧。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都很顺从,立刻遣使赴明称臣朝贺,惟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

  日本当时正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乱着呢。源氏后代足利尊氏,灭了镰仓幕府,赶走了后醍醐天皇,拥立了一个傀儡光明天皇,尊氏则被封征夷大将军,建立了室町幕府,史称北朝。后醍醐天皇逃到京都南部的吉野山,另立朝廷,史称南朝。一南一北,两个天皇,都称自己是正统,对方是“伪朝”——自己的朝代更替还没搞定,哪里有空顾及祝贺邻国?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 说话像青蛙叫

  令朱元璋更为恼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来朝称臣,而且“乘中国未定,寇掠沿海”。同时,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明珍等残部多逃亡海上,占据岛屿,勾引倭寇出没海上掳掠财货,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

  苦于倭寇的骚扰不断,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派杨载出使日本,带去了一封国书:“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联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这封国书写得异常霸道——如果不称臣,不取缔倭寇,就要出兵“直抵其国,缚其王”。

  收到国书的并不是朱元璋想象中的日本国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向以作风泼辣、作战英勇著称。南北两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筑后川之战中,怀良亲王亲自上阵督战,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胜。皇子身份加上骄傲性格,怀良亲王看到这封老子训儿子口气般的国书,自然怒火中烧,当场喝令斩杀了使者中的5人,把杨载等两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怀良亲王和当年的北条时宗一样,用血淋淋的人头向大陆做出了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就像青蛙叫
明朝抗倭的故事,得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开国皇帝就是有气派,直接派使者下国书到日本,喝令“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结果,使者被砍了脑袋,回书桀骜不驯,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屡次被小邦日本羞辱,却不敢天子一怒发兵征讨。而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时,一封署名“日本国王臣源”的国书突然从日本巴巴的送来。从横眉冷对到点头哈腰,日本为什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1.朱元璋最恨日本人《明诗综》里录有日本使者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一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诗中的大明皇帝不是别人,正是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史载,看了此诗后,“帝恶其不恭,绝其贡献,示欲征之意。”这首诗为什么触了朱元璋的龙颜?且看看朱元璋自己写的一首诗就明白了——别奇怪,朱元璋虽然是三代贫农出身,但一生好学,写过不少诗。大致来说,词句欠工,却不乏...
· 三国曹操光着脚迎接他他为何却被杀掉?
三国豪杰多,要说到不拘一格用人才,那就只有曹操能做到了。曹操阵营里,很多人才原本都是对手的,但要么被曹操招降,要么主动投奔曹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而曹操也能做到让他们各尽其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智能力。但有些人,曹操对他们却不一样,许攸就是一个例子。网络配图官渡之战,袁绍实在太过强大,几乎是压制着曹军在打,曹军虽精,毕竟人少,兵粮又没了,如果不能出奇打击袁绍军,结局只有一个——被袁绍消灭。关键时刻,许攸来了。曹操一听说许攸来了,忙得鞋袜都顾不上穿,光着脚就出来迎他了,说:“子远来了,我大事就成了啊。”随后经过许攸一番套问,曹操只得实话实说:“兵粮已尽。”许攸趁机说:“袁军有粮屯在乌巢,淳于琼带着一些兵在看守,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了粮草,袁军就会败亡!”曹操亲自带五千精锐,奇袭乌巢,杀淳于琼,放火烧粮,大破袁军。乌巢失守后,张郃、高览投降,袁军崩溃,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大...
· 曹操光着脚迎接他为何还杀了他?做人要低调
三国豪杰多,要说到不拘一格用人才,那就只有曹操能做到了。曹操阵营里,很多人才原本都是对手的,但要么被曹操招降,要么主动投奔曹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而曹操也能做到让他们各尽其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智能力。但有些人,曹操对他们却不一样,许攸就是一个例子。网络配图官渡之战,袁绍实在太过强大,几乎是压制着曹军在打,曹军虽精,毕竟人少,兵粮又没了,如果不能出奇打击袁绍军,结局只有一个——被袁绍消灭。关键时刻,许攸来了。曹操一听说许攸来了,忙得鞋袜都顾不上穿,光着脚就出来迎他了,说:“子远来了,我大事就成了啊。”随后经过许攸一番套问,曹操只得实话实说:“兵粮已尽。”许攸趁机说:“袁军有粮屯在乌巢,淳于琼带着一些兵在看守,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了粮草,袁军就会败亡!”曹操亲自带五千精锐,奇袭乌巢,杀淳于琼,放火烧粮,大破袁军。乌巢失守后,张郃、高览投降,袁军崩溃,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大...
· 唐代人说话和粤语有点像吗?
中古汉语听起来像粤语吗?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具备文字之美,也具备音韵之美。只是唐代的诗人们早已不在人世,也没有录音设备,唐诗到底该怎么读,从何考证?近日,网络上流传起《唐诗三百首》的中古汉语配音朗诵版,部分听过配音的网友们表示:“怎么唐代人说话有点像粤语?”很难想象,大唐长安的诗人们朗诵诗歌,发音并不像现在的陕西话,而是像粤语?这部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唐诗三百首》中古汉语朗诵版,由电子书出版机构字节社推出,收纳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记者还看到,杜甫的《望岳》一诗,被逐字配上了音标,这些音标都有别于传统的汉语拼音。作者严实自称是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他向记者介绍,该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根据对韵书《切韵》的考据,构拟了一种中古汉语(注:中古,即三国至宋朝时期),进行朗诵。他表示,书中的整个音系,还有每一个音,都是有考证的,且参考了很...
· 古代平时说话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全部都是文言文吗
古人说话用文言文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起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刊登都是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白话文。从此之后,我们的文学创作开始使用白话。而古书上的记载,留下的历史,基本上都是文言文,不管是人物对话也好,还是事情的记载,都是文言文,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平时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吗?答案肯定不是的,古人说话与现在说话其实区别不大,最多是一些现代的词语古代没有罢了,哪怕是朝堂之上的大官虽然在庙堂之上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但他们在私下交流也是说的大白话。古代人们受教育率很低,十个人里有一次认字的就不错了,一百个人里只有三四个“先生”,老百姓不懂文言文,说的都是方言型白话文,为了能使的朝廷的政令不出现误解,官员们都是用一种通用的口音来当作官话和官腔,类似于现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