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萧何刘邦博弈背后的牺牲者是谁?
公元前196年黥布叛乱,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讨伐,丞相萧何留守关中,打理日常朝政。刘邦在前线不放心,屡派人回朝打听萧何所为。一门客向萧何谏言:相国您离满门抄斩不远了。萧何惊问何故,门客道:您德满关中、功高震主,皇上屡次派人询问,乃是担心您篡位谋权。您不如干点坏事儿,玷污自己的名声,以让皇上放心。
汉高祖刘邦平定黥布叛乱,撤兵回京,途中被一群百姓拦下,相国萧何“贱强买”农民耕地和住宅,数量达数千万。刘邦听后不悦,返京后即召萧何斥道:“你一国之相,居然侵吞民财”。萧何老谋深算,情急中“顾左右而言他”,只字不提侵吞民财,反软中带硬地“为民请命”。他话中有话道:“陛下,您皇家上林苑猎场地处京畿,纵横几百里,周遭人多地少,土地紧缺,空地荒废甚为可惜;不如让老百姓进入耕种,一来救助民生,二来秸秆还可喂养猎物”。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身为臣工有错不认,反跟老子犟嘴,遂传令拘禁萧何,上了大刑。不过收监后未定罪,萧何朝中势力盘根错节,未定罪即无大事。某日王侍卫私下询问刘邦,萧相国所犯何罪,刘邦答道:“相国收受不法商人贿赂,压价收购百姓房屋土地,却来朕这里谋上林苑,假意为民请命沽名钓誉。”侍卫赶紧说情:“为民请命是相国义务啊,怎可说讨好百姓?想当年陛下与楚军对垒,复又平定陈豨、黥布叛乱,每出征举凡数年,留萧相国一人守关中,若有异心,函谷关以西早已不复刘姓。彼时相国不贪,难道今日在乎蝇头小利?”
刘邦一时语塞,想想也没有更好的惩罚措施,只得赦了萧何。不料萧何得了便宜还卖乖,故意赤脚进宫谢罪,让刘邦难堪,刘邦只好服软道:“相国为民请命,开垦上林苑荒地,朕若不准,岂非成桀、纣?朕把相国关起来,不过是想让朝野都知道相国没错,而朕错了。”一个糊涂皇帝,一桩涉嫌千万数的非法兼并案,就这样不了了之。萧何为什么会赢?我们不妨分析他的得胜策略。
从司法角度说,萧何侵吞民田肯定是一桩铁定事实,至于是出于善意即祛除刘邦疑心,抑或是既又伪善,至今日已不可考。《史记》替萧何开脱,粉饰萧何“贱强买”民田出于消除皇上疑心,显有文过饰非之嫌。毕竟百姓千万资财被萧何攫取,乃属无辜受害。萧何为不使皇上怀疑自己篡位,宁愿恃强凌弱、让百姓蒙受巨大损失,真应了《道德经》那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属于荒诞近乎无耻的逻辑。千万资财攫取背后,又不知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萧何得了民田数千万又免除刘邦怀疑,是一箭双雕的大赢家,刘邦暂时可谓不输不赢,而无以数计黎民百姓可能无家可归。一场公案过后,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起初百姓相国,由皇帝仲裁,此乃双方博弈,第三方监督。萧何工于心计,明白在此博弈模式下,他一定会输;所以干脆拉皇帝下水,变成三方博弈。于是乎,上林苑问题被莫名其妙牵扯进来。上林苑是皇家特权领地,但利用不多,杂草丛生,与国家土地稀缺现状极不相称。起初皇帝不傻,当然不想牵扯上林苑,所以传令将萧何下狱。萧何虽输第一回合,却没吃零蛋,反赢一分。因为没有定罪,仅收监待查,就为自己赢得了通融余地。此时皇帝心里犯瘆,到底“相国之贪”与“朕之贪”有何不同?萧何门生故吏满朝廷,当然不在乎这点曲折。时间推移,转机来临,连刘邦宠信的王侍卫也替萧何说情,雄辩证明相国当年有机可乘,篡夺江山都没动心,足见其忠心一片。只一句露骨台词未明言:人家捞的是百姓钱财,又不是皇家资产,何必揪住不放呢?刘邦毕竟出身市井、眼光短浅,一听心知肚明,果断弃民保相。
我们替他匡算一笔。不论土地归谁——农民、萧何或不出面的商人,皇帝都可以征税,国库一分钱不少;但若抓了相国,虽国库不减,但宰相一职空缺,会导致人心浮动,朝廷危机。这还没完,若萧党亲信龃龉,麻烦就更大。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牺牲百姓偏袒宰相。
刘邦这么算,是因为没脑子算账。算小账,不算大账;算眼前,不算长远。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当然保萧何合算。但是,国家的经济磐石正是通过保境安民来换取持续的税源,公平为本,税收为末,如果破坏了赖以收税的正义秩序,国家财政就无以为继了。所以说,刘邦是没有胸怀,不会算大账。
不论其资料真伪,司马迁写就一篇关于中国土地兼并的寓言,揭尽土地兼并势力之大、趋势之强、治理之难,连皇帝都无能为力。刘邦对萧何网开一面,赢在眼前,输在未来——输了正义和信用。长此以往,政府失去信义,一旦外敌讨伐,老百姓自然不会拥戴刘邦,说不定反而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此为中国所谓“”之渊薮。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譬如19世纪鸦片战争,义律率五千英军沿海岸线北上,所向披靡,一路有中国渔民为其带路。表面上看,好像那些渔民是汉奸,实际上他们是不满朝廷不义。对他们而言,皇帝也坏,英国人也不好,两害相权取其轻,谁给钱帮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