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杨震清白家风代代传:“四知却金”成千古佳话
名臣杨震清白家风代代传:“四知却金”成千古佳话,东汉时的涿郡,治所在今涿州市。史书记载,杨震任涿郡太守时,“性公廉、不受私谒
东汉时的涿郡,治所在今涿州市。史书记载,杨震任涿郡太守时,“性公廉、不受私谒”,即严守公正清廉的官风,从不接受私人的礼物。其子孙也深受影响,清白家风代代流传。
事实上,杨震的这种作风是一贯的。早在任荆州刺史时,就为朝廷荐举了很多人才,但绝不收取他们的谢礼。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县,为答谢他的荐举之恩,县令王密特备十斤黄金,打算送给他。杨震坚决不收。王密说:“现在已是深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这点薄礼吧。”杨震听后非常生气,很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从此“四知却金”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杨震也被大家称为“杨四知”“四知先生”。
杨震在官衙廉洁奉公,在家则严守勤俭节约的家风,教育子孙不以高贵门第自傲,在衣食住行方面过平常人家的生活。尤其注重教育子孙勤奋学习,修德养性,将来为兴国惠民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以权谋私造福自家人。有亲友见他家生活实在清苦,劝他多为子孙考虑,置办些产业。杨震表示:使人们称赞我的儿孙是清官的后代,我把‘清白’留给他们,不也是宝贵的遗产吗?
深受这种清白家风的影响,杨震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誉满天下。尤其是其子杨秉自律极严,谨遵父亲“不受私谒”的家训。尤因其“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被时人赞为“淳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汉名臣大儒杨震:暮夜却金被誉为“四知先生”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众儒生称赞他道:“关西的孔子杨伯起。”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顺帝继位,下诏平反。隐居不仕杨震字伯起,籍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八世祖杨喜,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父亲杨宝,研习《欧阳尚书》。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的儒生称赞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
· 东汉时期名臣杨震暮夜却金对后世的启示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早年隐居,晚年才出仕,因为为官清廉而很快得到重用,官至司徒、太尉。杨震为官清廉其中也有很多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杨震暮夜却金,也就是杨震拒礼的故事,那么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杨震在做荆州刺史的时候,发现王密才华出众,可以说是个人才,于是杨震就向朝廷举荐了王密做昌邑县的县令。后来杨震调任到了东莱做太守,上任途中路过了王密任职的昌邑县,王密知道知道之后亲自去郊外的路上迎接杨震。到了晚上,王密又亲自前往杨震住处,拜会杨震,两个人彻夜长谈,聊的非常高兴。眼见夜已深,王密于是准备起身告辞汇集啊,但是他却突然取出来金条来,放在桌子上,对杨震说,恩师难得来,我准备了一些礼物,报答您当日的栽培举荐的恩情。杨震却说,之前我知道你是真有才华,所以才举荐你做了官,我的本意就是希望你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但是你如今这么做,和...
· 为官清廉的大臣杨震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
杨震暮夜却金东汉的大臣杨震作风廉洁,从不为自己私欲谋利益,贪污受贿这种下等官员才做的事情,杨震以他们为耻。在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更加说明了杨震为官清廉的好品质。当时他发现手下王密非常有才华,可以用才高八斗来形容,就向朝廷推荐这个人,一听是大清官杨震推荐的,朝廷让他当县令。杨震前往东莱当太守的时候,王密因为想感谢杨震的提拔之恩,他亲自到城外接见,晚上他去拜会杨震,两个人想谈甚欢,你一言我一语,从政治抱负到国家建设,从管理百姓到赢得民心,待二人察觉已是夜深人静。王密准备告退,杨震送客,突然王密从怀中拿出一块黄金,感谢老师的提拔,让我坐上这县令的位置,属下不甚感激,就准备了一些小礼,老师您一定要笑纳啊。这王密也是嘴甜,要是一般官员,早就从了。杨震怒了,我了解你的学问才向朝廷推荐的你,是希望你日后,为朝廷做事,清廉执政,可现在,哎,难道我当初瞎了眼了,我要你做的是报效祖国,而不...
· 东汉名臣杨震后裔首次展示“老祖宗的‘清白’家训”
若是百家姓聚集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在一次长沙举行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诸多姓氏族老晒出家谱,发黄纸页再现一段段家族传奇。更有东汉名臣杨震后裔首次展示百年前的老家谱,并骄傲地告诉记者:“老祖宗的‘清白’家训至今还影响着杨家每代人!”
· 唐太宗君臣无隙千古佳话为何身后却反目成仇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与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写的魏征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着哪些偏离历史真实的记载呢?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以及李建成等人,最终却因为遇到的都不是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面对太宗的怒斥,魏征坦然说道:“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种直率的态度不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