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4
转发:0
评论:0
揭秘: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马上就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炀帝,等诏令传来,城中守御也重新搭建完备,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此循环往复,隋军无论如何攻不下辽东城,隋炀帝始终不悟。结果,最初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损失惨重。

2.png

  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干预,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便宜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隋炀帝把自己的干预视为胜利的关键,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渊薮。公元644年,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乘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屯兵日久,粮食将尽,而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唐太宗败在他的道德洁癖:既然是天子征伐,就应该有天子气度、皇家风范,然而,“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哪里有那么多光明正大、器宇轩昂?阴谋诡计是没有道德属性的,所以才比喻说,君王应该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诈。

  在隋炀帝首次东征56年之后、唐太宗首次东征24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居于深宫、遥定高丽。当时唐高宗“欲自将大军”,皇后武则天不同意亲征高丽,唐高宗遂罢亲征。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犯晋,则不大溃以启鲜卑之速叛;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不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石,而国内立君以行弑”,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像显影机制一样,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对领导者而言,如果给下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权力向上面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会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一切唯上、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谁知有时候,亲为反而无为,无为反而有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网络配图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马上就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
· 最失败的间谍:蒋干为何会屡屡失败?
导读:蒋干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相当的有意思,简直成为了周瑜的代言人,每次都被老同学耍的团团转,最悲剧的是,一次不够还来了两次。在三国中,这据对前无仅有。网络配图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这货为了讨好曹操,大展一番身手,准备去坑自己的老同学周瑜,他们曾经同窗,感情甚好,于是他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曹操闻知大喜,说道“你若能劝降周瑜,便是我大胜东吴的第一功”,并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这天,周瑜和部下商议破曹计策,有人报告蒋干来了。周瑜一听,早就知道蒋干所来目的,设好套,大摆筵席,并在宴会上说“今日与少年旧友相逢,欢喜不尽,在今日的酒宴上不许提南北之战的事”,这话把蒋干给堵了,因此蒋干不能在宴会上提劝降的事情。宴毕,蒋干没...
· 三国最失败的间谍!蒋干为何会屡屡失败
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网络配图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这货为了讨好曹操,大展一番身手,准备去坑自己的老同学周瑜,他们曾经同窗,感情甚好,于是他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曹操闻知大喜,说道“你若能劝降周瑜,便是我大胜东吴的第一功”,并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这天,周瑜和部下商议破曹计策,有人报告蒋干来了。周瑜一听,早就知道蒋干所来目的,设好套,大摆筵席,并在宴会上说“今日与少年旧友相逢,欢喜不尽,在今日的酒宴上不许提南北之战的事”,这话把蒋干给堵了,因此蒋干不能在宴会上提劝降的事情。宴毕,蒋干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又乘周瑜睡着,轻轻起身,翻看周瑜的案卷,得知曹军中的蔡瑁、张允二将军给周瑜写了降书,大为吃惊。后半夜,有人进帐叫醒周瑜说:"曹营有人来了,蔡...
·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像]战功显赫的皇子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 揭秘:隋炀帝杨广为何被称为荒淫昏君的真相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遗臭万年遭万世唾骂的皇帝,而李世民则是以为高山景行受人敬仰的皇帝。其实成王败寇,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史书一定会秉承直书吗?这也不见得。本文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功过,并非多余的事,实际上这两人可以比较的地方很多,也很发人深省。在为本朝平定天下方面,李世民战功赫赫尽人皆知自不必说,杨广也有平陈的很好的成绩单。那时杨广以晋王身份率军出征,51.8万兵马、50位总管,皆由杨广统一指挥。军事行动方面固然有高颎等参谋决断之功,但杨广作为统帅的作用恐怕也不能简单地一笔勾销。对本朝的战功,李世民更大。网络配图隋炀帝与启民可汗一度将双边关系提升至蜜月期,直到启民可汗去世以后,双方关系恶化。对吐谷浑的征服,使得今天的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首次置于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唐太宗对东的的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颉利可汗被俘,以前臣服于东的各族都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对高丽,隋炀帝三次劳师远征,第三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