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7
转发:0
评论:0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著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著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

  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了些探研,结果发现他正是这般的为人。

  据百度介绍,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怎样实践自己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诺言的呢?若提及其人其言其事很多,我们只能举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正气凛然。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其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试想,没有一身正气凛然,没有一副铁齿铜牙,焉能有此效果?

  两袖清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俨然形成每逢朝会,凡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的“怪事”。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为何不意思意思?也利讨得些许好处。于谦潇洒地甩甩自己的空袖子(古人往往将物品收在袖中),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此,此事成为官场热门话题,渐渐演变为“两袖清风”成语的来历。

  以国为重。“土木之变”后,许多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后来,于谦还建议:“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严防敌人来袭,结果正由于准备充分,防御得当,也先无奈,不得不讲和。于谦乘机,派人把上皇接了回来,功不可没。

  奸人所害。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尤以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一干人为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以“谋逆”之罪名,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就在皇帝对是否杀于谦还有犹豫之际,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允诺,命人在正月二十三日将于谦押往崇文门外斩杀,还抄了家(却发现“家无余财”)。

  于谦死后不久,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数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冤屈始得以真相大白。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被平反,孝宗皇帝还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功祠”,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史料,清楚地看出于谦,确实用自己的言行和热血,很好地实践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他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观念、坚持原则不妥协的风骨、为官“两袖清风”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祖籍河南省考城县(今兰考县堌阳),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24岁时中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黄河河务是当时河南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于谦在河南巡抚期间对此十分重视。于谦在河南的18年中,黄河在河南境内只溃决3次,而开封附近一次也没有,当然这和于谦重视堤防,沿堤广植树木,加固堤基,加强巡查是分不开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黄河在开封没有溃堤并不代表没有险情。有一年黄河水势上涨,逼近开封城垣,形势十分危急,于谦亲临第一线,组织和指挥人民抗洪斗争,并把皇帝亲赐给他的蟒袍丢到河里,表示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终于稳定了人心,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池。就在这次大水之后,于谦加紧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和铸造了一尊镇河铁犀。于谦巡抚河南后,体察民情,在城北人民构筑土堤抵御黄水的基础上,以工代赈,发动民工和征调士兵,参加修筑开封护城堤的巨大工程。堤从开封...
· 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祖籍河南省考城县(今兰考县堌阳),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24岁时中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黄河河务是当时河南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于谦在河南巡抚期间对此十分重视。于谦在河南的18年中,黄河在河南境内只溃决3次,而开封附近一次也没有,当然这和于谦重视堤防,沿堤广植树木,加固堤基,加强巡查是分不开的。当然黄河在开封没有溃堤并不代表没有险情。有一年黄河水势上涨,逼近开封城垣,形势十分危急,于谦亲临第一线,组织和指挥人民抗洪斗争,并把皇帝亲赐给他的蟒袍丢到河里,表示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终于稳定了人心,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池。就在这次大水之后,于谦加紧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和铸造了一尊镇河铁犀。于谦巡抚河南后,体察民情,在城北人民构筑土堤抵御黄水的基础上,以工代赈,发动民工和征调士兵,参加修筑开封护城堤的巨大工程。堤从开封城西修起,至城...
· 于谦祖地的传说和考证
(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作为传说或者历史曾经存在过的记忆,大家有所了解也算是对于姓文化挖掘的一点贡献)龙门寺村,位于民权县城东九公里处,属民权县城关镇管辖。该村村民,现年九十岁高龄的李良英老人和现年八十九岁高龄的谢发云老人说:“从前,龙门寺村西头有座龙门寺院,得名龙门寺村。两位老人告诉我,听祖上传下来说:“龙门寺院始建于元朝前期,是明代于谦的祖上出资兴建的,当初,占地百余亩,北靠大堤,西临睢州坝湖水,地广人稀,环境优静,是佛家修行的好地方。龙门寺院座北朝南,建筑物分为前、中、后三大殿,左右廊房和山门,幢幢建筑,飞檐走兽,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大殿内的佛像,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整个寺院被树环绕。苍翠葱茏,巍蔚壮观,龙门寺院远近闻名。那时,僧徒如云,入龙门寺院译经传道,络绎不断。常年累月祈祷者众,诵经念佛,磬响钟鸣,不绝于耳。后来,山主于家也不断的出资供寺院的修缮与扩建,使寺院的规模越来...
· 大明第一救时宰相于谦为何被杀?于谦怎么死的?
于谦是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大臣,为人刚正不阿,清廉为民不畏权贵,受明代宗重用,有大明第一救时宰相的美誉。何谓“救时宰相”?便是救得危机局势,保住大明江山。当初明英宗被王振蛊惑亲征瓦剌,留钺王朱祁钰监国,然后便带着士兵草率出征,结果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堂堂一国之君,成了瓦剌的阶下囚,瓦剌还挟持英宗直指京都。皇帝被别人俘虏了,敌军又马上要兵临城下,许多大臣们害怕不已,认为城破是早晚的事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纷纷上奏请求迁都南京。如此行为,无异于将北京拱手让出。此事遭到于谦的强烈反对,他以宋南渡灭国为前例,建议死守京都。朱祁钰和太后认同了于谦的建议,任命于谦为总兵,调兵遣将,布置防御。如果不是于谦等人的坚决反对,如果明朝真的南迁,那么明朝的国灭恐怕要提前将近两百年。瓦剌俘虏明英宗之后,大臣们曾筹措银钱想要赎回明英宗。也先拿了钱之后反而胃口大开,不仅没有将明英宗送回,反而进一步索要赔款割地。于谦深...
· 于谦常山吟石灰传说的考究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于谦自幼聪颖过人,永乐十八年(1420),参加乡试考取举人,次年参加会试和殿试,中了进士。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后,被诬谄杀害。于谦在诗词方面也颇有建树,所著七绝《石灰吟》正气凛然,豪气干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与常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常山至今还流传着于谦常山吟石灰的生动传说。一、于谦常山吟石灰的两个传说版本在常山何家、辉埠(古为灰埠)一带,流传着两个关于于谦常山吟石灰的传说版本。其一:传说于谦年青时,随家人一同前往江西走亲戚,乘船沿钱塘江逆流直上,来到常山江畔,看到常山港北岸一些山体遍白,活像雪山一样,山脚下还有几个窑口青烟滚滚,甚为惊奇,便向船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