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3
转发:0
评论:0
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实地考察:光绪怒将其罚俸,李鸿章想要重修圆明园,故而轻装去实地考察,结果没有想到,光绪震怒,怪他不该私

  李鸿章想要重修圆明园,故而轻装去实地考察,结果没有想到,光绪震怒,怪他不该私游皇家园林,将其罚俸降职处分,可谓动辄得咎。从这些来看,清朝对官吏的似乎是很严厉的。

  清代官员办案不力

  面临降级、革职、倒扣数年薪水之重罚

  看过清朝剧的人,尤其是看过周星驰《九品芝麻官》的人,可能会以为清朝的司法官吏威风大得很:衙门一开,两旁差役手持棍棒,敲打着地面,一声声“威武”,制造一种肃杀气氛,吓得小民们战战兢兢,两股战战,然后大人坐在上面用惊堂木一拍,或者将竹签往下一扔,好不威风。

  然而,历史永远比戏曲复杂;存在永远比虚构深沉,真正的清朝办案官吏,又是怎样的面目和心态呢?

  积案官员处理

  延期四个月以上便有处罚,尤其是命案与盗案

  从法律层面而言,清朝关于官吏追究责任的法律条文具体有:《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和《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细致,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看看清朝康熙八年(1651年)的文字记录,据《康熙实录》,在康熙八年之前,清朝法律规定,凡文武官员除了用夹棍刑法之外,还用了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刑法,导致受刑者受伤或者死亡的,一律“革职提问”。康熙则规定,如果对妇女动用夹棍,都要按照吏部的条例,对相关官员进行革职处理;如果其上司对这种非法动刑的行为不予以告诫,也不向上报告,那么,其上司也要降两级处分,还要“罚俸一年”,如果上司是将军级别的,就要罚六个月俸禄。

179818_20150713000744989200_1_meitu_17.jpg

  以上是对于官吏滥用刑罚的处分,而对于积案的处理,清朝也有相关措施。据晚清吏部官吏何刚德所著《春明梦录》记载,对命案和盗案的办理时间,清朝是有严格规定的:

  命案限六个月破案,盗案限四个月破案,如果过此期限没有破案,就会批评一次,起诉相关管理办案不力,这个就叫“初参”;拖延到一年未能破案,就再批评你一次,这个叫“二参”;拖延两年未破案,就来个“三参”;拖延三年,就来个“四参”。事态发展到“三参”的时候,还不算太严重,处理结果是降薪,但是职位和级别可以保住。如果发展到“四参”,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不仅降薪,还要降职。

  而当时的积案状况如何呢?还是听听当时官员的叙述吧。乾隆朝五十二年(1787年)湖南省宁远县知县汪辉祖说,他每个月在举行三八放告时,每天能收到两百多张状纸。所谓“三八放告”,是清朝的一种司法制度,是指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日,衙门开放受理各种诉讼。而清朝学者包世臣也调查到,在清朝中叶,江浙一带的州县,平均有积案千余件。

  积案对地方官吏的压力其实蛮大的,因为这个和他们的职务升迁以至薪水挂钩。这和我们平常所听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大相径庭。汪辉祖是清代能吏,已经是佼佼者了,他的司法名著《佐治药言》流行天下,但即使是他这样的人也都心有余悸地说,他们这些办案的官吏如同一个瓶子,“触手便碎”。

  高压政策下乌龙应对

  先储备好级别,等着降级用

  清朝科学不发达,破案手段受其局限,积案是免不了的,那么降职降薪也是免不了的,怎么办?为了自保,官吏们也算是花样百出,在何刚德的《春明梦录》里记载:明知自己免不了要降职降薪,那就事先想办法将自己的级别升上去,“预备加级”,到时候万一要降,自己的级别也够用的,不会降得太低。这个叫“有级可抵则抵”,用更高的级别来抵消降级的消极作用。

  在当时的具体情况就是,知县降一级,就是印官;典史降一级,就是捕官。为了防备降职,知县就想办法弄到知府的级别,典史也想办法升级。

  打个不太专业但比较好理解的比方,如果你现任是九品官,那么就尽量升到七品的级别,官职没上去,但级别上去了,到时候朝廷责罚下来,降你两级,你还是九品,没什么损失。

  由此却产生一件冤案。据《春明梦录》,晚清的时候,四川有一位典史官,手头有三件积案,拖了三年未破案,都已经到了“四参”的地步。这位仁兄未雨绸缪,早想办法将自己的级别升上去了。他满以为自己储备的级别已经够用了,因此也就不慌不忙地等着。没曾想,他的事情到了吏部那里,却发生了诡异的变化,三件积案居然变成了四件积案。

  结果他储备的级别不够用,最后落得个革职的处分。这个倒霉蛋不服气,跑到四川总督那里,于是报上吏部,要求重新查相关档案资料。吏部对此事也很重视,着手查资料,将四件积案一一查出来,告知了四川总督,也告知了这位前任典史。结果典史发现了破绽,说档案里所谓的“事主王曾庆被劫案”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四川根本没有此案。四川总督也声明:四川并无所谓的“事主王曾庆被劫案”,希吏部再查。

  而这当中蹊跷的是,典史所经手的案件中,确实有一个案件叫做“事主曾庆被劫案”,怎么又多出一个“王曾庆”?吏部认真查下去,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这个“事主王曾庆案”果然是多出来的。怎么会多出这么一案件呢?原来,吏部在处理该类事时,一般是将案件资料封存,然后由书吏在封皮上面写一张浮签,标明里面存的是什么案件的资料。其中一位书吏故意做手脚,将“事主”的“主”字改成“王”,黏在“曾庆”的前面,又加一个浮签,写上“事主王曾庆被劫案”,这等于平白无故又多出一个案件来。书吏在贴了标签之后,接下来的看册司员也没细看,就在标签上点了红点,就算是法定事实了。

  吏部查出真相后,审问这位书吏,原来是典史没有花钱贿赂他,导致他做手脚。吏部于是将这名书吏查办,典史官复原职,但吃的亏,受的惊吓,已经不少了。

001ec949f8470c5df58519.jpg

  高级官员亦不例外

  李鸿章轻装考察圆明园被罚

  清朝不止是对办案官吏有,其实对所有官员们都有相关制度。一般措施是降职、降薪和革职。进一步则是诉诸法律处理。

  在这种体制下,相关的清朝官吏过得也不轻松。例如在康熙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奏:一些官吏在位才一两年,却已经被罚俸五六年,甚至已经罚俸十多年了,基本上把后来的工资薪水全搭进去了。这部分人日子过得不踏实,“一遇小节细故、即不能久安其位。亦属可惜”。

  不过,倒是有一个疑问,既然十几年薪水都被预扣光了,那么这些官吏是怎么生存下去的,这里面恐怕是有文章了。

  大家熟悉的龚自珍也针对这个问题写过文章,名为《明良论四》,里面描述了清朝官吏在制度下表现出来的情状。龚自珍说,哪怕是朝廷一品、二品官员都如此,“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谕不绝于邸钞”。所谓免冠,就是摘掉帽子,即请罪谢罪之意,摘掉帽子谢罪的事早晚都发生,“议处”和“察议”这些形式的批评经常见诸官方简报——“邸钞”。而地方上呢,“府州县官,左顾则罚俸至,右顾则降级至,左右顾则革职至,大抵逆亿于所未然”,九品芝麻官们,一会儿罚俸禄,一会儿遭降级,甚至革职,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例如李鸿章想要重修圆明园,故而轻装去实地考察,结果没有想到,光绪震怒,怪他不该私游皇家园林,将其罚俸降职处分,可谓动辄得咎。从这些来看,清朝对官吏的似乎是很严厉的。

  在这些官员士大夫的记录中,清朝的官员似乎有点无奈的味道,不过,在其他人看来又如何呢?大家知道,清朝吏治的松懈、糜烂也是出了名的,哪怕在康熙、乾隆朝都很厉害。历史是如此的多面孔,不可一概而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对官吏的高压:李鸿章欲重修圆明园被降职
看过清朝剧的人,对清朝司法官吏的印象应该都有些许,总觉得他们十分威风:衙门一开,两旁差役手持棍棒,敲打着地面,一声声“威武”,制造一种肃杀气氛,吓得小民们战战兢兢,两股战战,然后大人坐在上面用惊堂木一拍,或者将竹签往下一扔,好不威风。然而,历史永远比戏曲复杂;存在永远比虚构深沉,真正的清朝司法官吏,又是怎样的面目和心态呢?积案官员处理延期四个月以上便有处罚,尤其是命案与盗案从法律层面而言,清朝关于官吏追究责任的法律条文具体有:《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和《钦定六部处分则例》,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细致,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网络配图我们看看清朝康熙八年(1651年)的文字记录,据《康熙实录》,在康熙八年之前,清朝法律规定,凡文武官员除了用夹棍刑法之外,还用了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刑法,导致受刑者受伤或者死亡的,一律“革职提问”。康熙则规定,如果对妇女动用夹棍,都要按照吏部的条例,对相关官员进行革职处理;...
· 袁谱光绪重修序二
光绪二年丙子慈林袁氏宗谱重修序国以史为尊,家以谱为重。盖祖德宗功记载不容不审左昭右穆,次第不可不整甚矣。谱之宜修也,余袁氏自宋昌年公由汝南徙青州来令新昌,家于磕山,越数世而瓜瓞绵延,螽斯衍庆矣。其间或分支别派,或学士文人,前数序甚祥且悉,余固不必复述也,独稽慈林本支始于渭公,公杜岭念二府君七世孙也。公生三子曰曰福孙曰源寿,编为一支二支三支,惜乎二支已无传矣。惟绳绳继继至于今而蕃衍者则在一支三支也。而三支中之尤为盛者则惟处堂表枝二公之后也。若夫科第联芳簪稷继美上以备朝廷之选,下以增氏族之光。余亦惟望之于后而有所不置者矣。至于谱事今年六月间,宗长显泰公会房首族彦而示之,曰,谱牒不修,吾子孙之责。国朝咸丰甲寅廿六世孙庠生臣质余囊二人同修,迄今已二十有三载矣,况辛酉岁粤匪扰境,三支东房谱牒被焚,即联发堂谱牒亦被涂毁,修之更不可缓,特谱重器也,修谱大事也,尔等当体敬宗尊祖之心以尽孝子慈孙之职。是固,...
· 这人怒杀李鸿章侄子李鸿章为何写信感谢他?
在晚清,除了慈禧太后,谁能够称得上权倾一时、只手遮天的人物?答案可能有不少,但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位一定是绕不过去。事实上,不管是朝廷高官还是封疆大臣,见了他们都得绕着走。为啥?惹不起啊。可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不但毫不畏惧曾国藩和李鸿章,还一度惹上门去,找他们的麻烦。他是谁?为何如此胆大包天?他就是人称“雪帅”的晚清名将彭玉麟。先说第一个故事。曾国藩一手创建了湘军,名满天下。他亲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位牛逼人物。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时,他用太平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头上的红顶戴。曾国荃生性残酷,他在攻陷安庆和江宁后,下令,全城百姓,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死。彭玉麟知道后,非常愤慨,两度给恩师曾国藩写信,要他杀掉曾国荃。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藩怎么可能杀他呢?这事就不了了之。曾国荃可能知道了此事,派亲信柳寿田到彭玉麟军中,暗中监视彭玉麟。柳寿田在彭玉麟军中为所欲为,还将彭玉麟两次请求曾国藩诛杀曾国荃...
· 《光绪壬寅年重修乔氏族谱》乔氏重修族谱序­
国之纲常,史书纪载,家之伦序,谱牒流传。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谱之所系,岂不重哉?吾考乔氏系出于周食采扶风,故有乔姓始焉。始祖良福公系东汉振公十世孙也,官授吏部侍郎之职,徙居会稽,公生二子,长曰思恭,次曰思俭。由会稽移居维扬永安洲,相传十有余世,有东枝公训蒙海陵之南城,爱其地泉甘土肥,里仁俗美,故筑室遂家焉,名其地曰仲家断。乔族自秦汉以来伟人迭出,继至唐宋,簪缨勿替者难以尽附,而公以前不敢妄载,而公以后彰,一一有考。去秋有乔族大本、大武、大宾暨仝侄孙克堂、克龙、克裕、晋南、祥南诸君等慨然倡首,栉(zhi)风沐雨,生卒娶葬,无不编载,尊卑以序,昭穆条分。今谱事告竣,问序于余,余不揣谫陋,聊述数语,以为后世之鉴云尔,是为序。道光八年岁次戊子桃月中浣之吉。京江孙法岑源氏拜撰【略解】食采扶风:食采于扶风郡,今陕西咸阳县东。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曾是以今天的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或今天的...
· 重修宗谱序――光绪三年先楫公
今夫笃一本敦九族使人孝弟之心油然起仁义之意勃然兴水源木本之情殷然切者其V之一书乎前有百世可考而溯厥初生也后有万年可垂以启诸无尽也尊卑之伦以叙亲疏之谊分以之异统同源之一脉统以联之其采求而纪载者固详且密焉总之不离乎尊祖敬宗者近是且族之有谱非修之不为功非续修之亦不为功非世世子孙相继而续修之为功犹未远也前之人抱遗订坠几搜罗于灰烬之馀后之人继往开来敢废弃乎缵承之业况迄今三十余年来支益繁矣派益远矣且经兵乱十余年后流离播迁生者星罗棋布有难悉其里居者矣殁者日久月长有莫辨其冈垅者矣修纪之功诚有不容旦夕缓者我族世系自公孙而姬而汪迨明初公觉才易姓为夏其始祖也我族宗谱厄于明季兵燹国朝定鼎后公金声创汇墨稿其权舆也厥后槐轩攀一诸公求之婺谱弋谱互参远考缵修而光大之其巨制也他若历代功德之茂历代缵述之殷前序传中载之纂详无庸悉数也然则簪缨累继不必为吾族称衣冠递兴不必为吾族述惟念孝慈之志创继之勋世世守之罔敢失堕则承先启后之贻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