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北宋杨时尊师重道:留下“程门立雪”千古佳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8
转发:0
评论:0
北宋杨时尊师重道:留下“程门立雪”千古佳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历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01300000199940121674010829702_meitu_4.jpg

  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学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学成辞归之日,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程颢去世后,又师从程颐,虽年过不惑仍诚恳求教,非常尊敬老师,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哲学思想承上启下,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又对后来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程氏正宗”。杨时著述颇多,有《杨龟山先生文集》传世。

  杨时纪念馆位于杨时故里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6号,由始建于1735年的杨氏贞节坊改造和扩建而成。该坊由牌坊式门楼、正堂、后堂、边厢房及前、中、后三天井组成。正堂面阔五门、进深四间,建造精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曾经是杨时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

  2008年,将乐县整修杨氏贞节坊,改造为杨时纪念馆。现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由展览厅、演播厅、会客厅、将乐杨时研究会办公室等组成,馆内收藏有关杨时的史料20余种、图片和图表60多幅。展览内容分为前言、故里渊源、倡道东南、杨时精神、流芳千古和编后语等六个主题版块,较好地展示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生平事迹和理学思想。杨时纪念馆是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宋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亲自编修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定杨时家训十条。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此后各朝代杨时后裔谨遵祖训、恪守家规,以传承祖德为核心的家风也愈见浓厚,家风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明代杨氏家训为: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清代杨氏家训主要内容有: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守公法,记铭言。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32句,“十八个不准”,对忤逆不孝、兄弟阋墙、虐待子女、伤风败俗、好逸恶劳等有悖伦理的行为坚决反对,并谆谆告诫家人谨守勿忘,遵规执行。

  这些家规家训内容具体详尽,都围绕杨时祖训这个根本来制订。它们是杨时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的行为准则,是杨时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着杨氏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宋杨时的简介:留下“程门立雪”千古佳话
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部侍郎等官。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杨时画像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考取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予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有去赴任,而是专心的研究理学,写了《列子解》这一本书。后来杨时去到洛阳,拜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为师,一心钻研理学。在当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成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是学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学习理学,因此杨时在拜在程颢门下之后,对于理学的学习...
· 杏林圣手董奉:医术与仁心的千古佳话
董奉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与华佗、张仲景同负盛名,史称“建安三神医”三国时期,董奉隐居在庐山西南端的柴桑盆地,这里距离柴桑城很近,柴桑城中人口稠密,每当有人患病,就会来到董奉的隐居之所求医问药。董奉对前来治病的人来者不拒,而且无论病情轻重,他都不收分文谢银,只要求患者痊愈之后,在他住所后面的山林之中栽种下五课杏树。因为董奉医术高超声名赫赫,每日求诊的患者数不胜数,他住所旁患者所栽种的杏树也越来越多,多年之后,杏树郁然成林,数量之多竟达万余株。这些树生长茂盛,每到结果之时,累累硕果金灿灿挂满枝头。董奉随即在杏林之中盖了间茅舍,待杏子成熟之际告知众人,若有人想买杏林的杏子,只要在摘完杏子之后,将价值相同的谷物放在茅屋之中便可。附近百姓争相去杏林中买杏,茅屋中的谷物随后越积越多,董奉便定期将这些谷物分给穷苦的百姓。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而董奉修道...
· 白孝德单骑讨贼成为千古佳话
白孝德是个安西胡人,史书记载他“骁悍有胆力”。唐代并不排斥异族人在中原谋生、从仕,因此有很多骁勇善战的胡人在军中效力。白孝德作为其中的一员,在大唐名将李光弼麾下作为裨将效力。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期间,史思明大军进逼河阳,史思明帐下骁将刘龙仙作为先锋,率领五千铁骑在城下对坚守的唐军挑战。刘龙仙自持勇武敏捷,又有五千铁骑在麾下,异常的傲慢,把右脚翘在马颈的鬃毛上,到阵前辱骂李光弼,试图激李光弼方面出城决战。城头的李光弼看见这一幕,很想挫挫对手的锐气,环顾诸将,问道:“谁能拿下此人?”当时已经位至御史大夫、朔方行营节度、大宁郡王的仆固怀恩主动请战,却被李光弼拒绝了:“此非大将所为。”没错,李光弼需要的是能够挫伤敌人锐气的勇将,如果仆固怀恩这样的大将跟刘龙仙过招,万一失利,则会对己方士气产生极大的打击;胜了,也难以发挥激励将士的作用。那么除了仆固怀恩,还有谁能击杀这个勇悍敏锐的刘龙仙?此时,李光弼麾下...
· 钟子期与俞伯牙:知音难觅的千古佳话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马鞍山(今安徽风阳县城北马鞍山,一说今湖北汉阳新农乡马鞍山)人,春秋时楚国民间音乐大师。相传,钟子期与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在汉水边不期而遇。俞伯牙抚琴一曲,志在高山,钟子期心领神会;和琴一曲,意在流水,俞伯牙心神会意。于是二人结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仍在此地相会。次年中秋,俞伯牙如约而至,却不见钟子期。后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欲绝,在其坟前抚琴祭奠后,毁琴终生不抚。高山流水遇知音
· 尊师重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语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古语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白虎通义》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后汉书·孔僖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篇》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自《朱舜水集·劝兴》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