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隐情?明朝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
1630年8月16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如今的甘石桥附近)被活活剐死,时年47岁。据记载行刑时,情景十分惨烈。当时的百姓都认为他通敌卖国,对其恨之入骨,纷纷出钱购买其肉,将其生吞。一代名将为何遭此噩运?
一般认为袁崇焕惨死的是因为崇祯皇帝是中了反间计。皇太极派人散播袁崇焕与后金(当时还未改国号为清)军定有密约,并将捉获的并听闻消息的宦官遣返回明廷。宦官告诉崇祯后,使得原本就极为敏感的崇祯皇帝最终下定决心处置袁崇焕。
其实事情的背后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当时大明朝廷在公布袁崇焕的罪状时主要有三条:
1. 擅主和议——与后金私自议和
1626年8月努尔哈赤病死后,皇太极即位。当年10月袁崇焕以为努尔哈赤吊丧、庆贺皇太极即位为由派遣傅有爵、李等三十四前往后金的都城沈阳,其实是为了探听后金内部虚实。
心思敏锐的皇太极看出了其目的,一方面热情款待,另一方面提出了议和的条件,甚至不惜去掉皇帝称号、年号等。其实皇太极的真实目的是争取时间、稳定内部,双方使者你来我往数次之多。
封建时代所谓“人臣无外交”,袁崇焕虽说是有战略目的,但经不住朝臣,特别是与自己对立面的攻击。作为人臣袁崇焕却始终在外交的第一线,时间久了自然难免连上勾结敌国的嫌疑。
2. 专戮大帅——诛杀毛文龙
1629年5月底袁崇焕以犒军为名前往皮岛。6月5日袁崇焕宣布总兵官毛文龙的十二条大罪,用尚方宝剑将其诛杀。虽说有尚方宝剑,但毛文龙官职较高,影响很大,而且在朝中颇有人脉,于是这也就成了此后朝臣们攻击的一大罪名。
3. 通虏谋叛——指的是勾结后金,意图不轨。
1629年10月皇太极亲率三路大军绕过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宁远一线,借道内蒙古从喜峰口突入关内,先后占领遵化、蓟州、三河、顺义,攻破通州,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而身在宁远一线的袁崇焕得知消息后,亲率9千骑兵昼夜兼程,于11月16日夜赶到京师的广渠门外驻扎。随即与随后到来的后金军展开厮杀,战斗中袁崇焕身披铠甲,指挥督战,险些丧命。最终皇太极下令后金军撤退到南海子一带。
而后金军的突然出现,让朝廷内外慌作一团。崇祯皇帝宣布京师,并调遣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各路兵马由袁崇焕指挥。此后袁崇焕虽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召见,但崇祯却拒绝了军队入城休整的建议。因为此时京城内就有谣传,说后金军是袁崇焕引进来的。
而皇太极大军驻扎南海子期间,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场太监杨春、王成德。随后就故意放出谣言,并放走二人。11月29日二人入城后,将所见所闻全部汇报给崇祯皇帝。
12月1日崇祯皇帝以商议军饷为名将袁崇焕以及几位总兵官召入城中。在平台,崇祯当场质问诛杀毛文龙、引兵犯阙、逗留不战、攻击满桂军队(应该是误伤友军)等事,袁崇焕一时不能答对。崇祯大怒,下令当场拔去袁崇焕的朝服,押入锦衣卫大狱。
以上就是袁崇焕的三条“大罪”,此外还有通过蒙古资助后金粮食等罪名,但其实隐藏在后面的确是明朝晚年的一大毒瘤——党争。一直以来袁崇焕都是被东林党人所推荐,引用的,在政治上他本人也倾向于东林党,虽然他在宁远大战中立下头功,但却一直被阉党所排挤。
袁崇焕入狱后,有阉党背景的内阁大学士温体仁连续五次上书,要求以“欺瞒皇上”、“资敌斯通”、“胁城下之盟”等罪名将其处死;兵部尚书梁廷栋也因为与袁崇焕有私仇,趁机倾轧于袁。朝臣虽有很多人看出这是一起冤案,但慑于二人的权势,大多不敢出来营救,只有少数人上书要求慎重处理。
而内阁大学士成基命再三叩头请求要求慎重处理,不料崇祯却说:“慎重就是因循”。而袁崇焕部将祖大寿甚至愿意以自己的官位、赠荫来赎袁崇焕,同样遭到拒绝。
此后魏忠贤的阉党余孽高捷、袁弘勋、史褷更是在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大肆攻击袁崇焕。就这样,朝廷的掌握在阉党手中,一些为袁崇焕求情的官员纷纷遭到弹劾。
最终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决心处死袁崇焕,并灭其三族,但经内阁大学士何如宠申救,最终判决袁崇焕兄弟妻子流三千里,免死者多达三百余口。
其实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一个导火线,长期以来东林党、阉党两个政治集团的不断角力,,摧毁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生机,而一代名将袁崇焕也最终惨死于政治集团的斗争之中。生性敏感、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杀死了袁崇焕的同时,也彻底扼杀了大明王朝。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灭。
而袁崇焕惨死后,当时的普通百姓依然认为袁崇焕是卖国贼,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袁的名声一直很差,直到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据说袁崇焕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