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曾参出妻岂能算“孝”?实质上是大男子主义严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4
转发:0
评论:0
曾参出妻岂能算“孝”?实质上是大男子主义严重,关于《孝经》作者的说法很多。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乃为曾参所作:“孔

  关于《孝经》作者的说法很多。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乃为曾参所作:“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曾参)作《孝经》”。另有三种,也都与曾参有关。

  总之,曾参以“孝”著称于世。《孔子家语·弟子解》在介绍曾参时,就历数其孝行。“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这与 “父母在,不远游”意思差不多。还有一条是“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这大概是最能体现“孝”的,舜也是这方面的典范,简而言之,就是“以德报怨”。

  而使我大不以为然的是下面这段话:“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取妻。”古时所说的“七出”即可将妻子赶出家门的七种情况,具体为“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七出”之中固然有合理成分,更有浓厚的男尊女卑色彩。曾参“出”妻,表面上看,仅因“妻以藜烝不熟”,属于小题大作;实质却是“不用吾命”,大男子主义严重,难怪连那些能接受“妇有七出”之说的人都看不过眼了。

2013080538663037.jpg

  曾参“出”妻,是用来补充说明曾参对“遇之无恩”的后母之“孝”的,就为这种“孝”,曾参至少牺牲了三个人的幸福。首先是他的妻子,仅仅因为“藜烝不熟”被赶出家门,想悔过自新说句“我再也不敢不把藜羹蒸熟”都不可能,她能幸福吗?其次是他的儿子曾元——曾参为孝敬后母,将曾元的亲生母亲赶走了,他能幸福吗?曾元请求曾参收回成命而不能如愿,作为父亲的曾参,珍惜儿子的幸福吗?最后是曾参自己,终身光棍一条,当然也无幸福可言。好端端一个家,就这样被弄得支离破碎。

  记得《二十四孝》中有一“孝”为卧冰求鲤,晋人王祥,也是为孝敬一个不善不贤的后母去卧冰,被人称之为愚孝,但王祥损伤的仅仅是他本人“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曾参“出”妻,不但损己,而且损伤妻儿,较之卧冰求鲤,此“孝”是否更为愚蠢?

  记得《二十四孝》中还有一“孝”为“芦衣顺母”,同是孔门弟子,同是遭遇后母,闵子骞为了不让同父异母之弟失去亲生母亲,跪求生父留下虐待自己以至冬天给他穿芦衣的后母,此所谓闵子骞之孝,曾参却是为“藜烝不熟”而决意将儿子的亲生母亲赶出家门,仅从人性的角度看,此两者是否亦有天壤之别?

  在儒家谱系中,曾参地位甚高。《孔子家语》是《论语》之外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集,其真实性虽有争议,却也是儒家学者历来所重视的典籍。然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汲取还得有个前提,即必须细加分辨——不但要分真伪,也要辨是非,不能囫囵吞枣。曾参“出”妻,很可能是后儒强加于曾参的,倘若真系曾参所为,实也不足为训;曾参或许还有其他值得后人高山仰止的孝行,仅就此“孝”而言,窃以为根本不值得推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参出妻岂能算“孝”?实质上是大男子主义严重
关于《孝经》作者的说法很多。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乃为曾参所作:“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曾参)作《孝经》”。另有三种,也都与曾参有关。总之,曾参以“孝”著称于世。《孔子家语·弟子解》在介绍曾参时,就历数其孝行。“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这与“父母在,不远游”意思差不多。还有一条是“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这大概是最能体现“孝”的,舜也是这方面的典范,简而言之,就是“以德报怨”。而使我大不以为然的是下面这段话:“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取妻。”古时所说的“七出”即可将妻子赶出家门的七种情况,具体为“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七出”之中固然有合理成分,更有浓厚的男尊女卑色彩...
· 男子至情至孝之心感动道长,终出手救其妻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沧州境内有一书生,名张玉生,生性贤德,家中虽不富裕,亦是乐善好施,能帮则帮,可能上天窥其仁义,邻县富商之女许幽兰,对他一见钟情,非他不嫁,甚至以死相逼,对此,许家老爷子只能从之,在这清池县中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然而婚后第二年的一天夜里,确是张玉生一生的噩梦,那晚,圆月当空,宅院大门竟被一股阴风吹开,紧接着一道黑光侵入张玉生的房间中,将正在熟睡的许幽兰凌空卷走...那一夜张玉生冲出房门,想要追那黑光,然人力焉能与鬼神相斗,那黑光中传来阵阵阴笑,“若想救你妻子,就来九幽林,虎盘山,十日之后,她将是我的新娘...........啊哈哈哈......"连夜,张玉生徒步数十里,赶到许家大宅,将所遇之事尽数告知,许母得知幽兰被妖邪所掳,失声痛哭起来,张玉生瘫坐在地上,有些失魂落魄,片刻之后,其直立而起,轻声说道:”岳父,...
· “曲”是牟平的大姓,清代当地曾出过文进士
曲,是胶东半岛的常见姓氏,在很多县市区都有聚居。其中,烟台市的牟平区就是一个曲姓人口较多的地方。根据民国版《牟平县志》的统计,上世纪三十年代牟平县境内曲姓人口约在三千户以上,属当地的大姓之一。不过,当时的牟平县辖区较大,除现在的牟平区之外,还包括乳山市的北部、东部以及烟台市的莱山区、高新区等地。牟平曲姓不仅规模大,而且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当地曲姓曾出过六位文进士(还有武进士,本文暂时不列举),可谓风光。接下来就以史料为依据,对这六位曲姓进士做个简要介绍。按照区划,这六位进士的籍贯都在如今烟台市牟平区的范围内,并且集中在高陵、武宁这两个镇街。具体而言,高陵镇范围内有四人,武宁街道有二人。若以时间来排序的话,清代牟平(当时称宁海州)六位曲姓进士分别是:曲圣凝(原籍上武宁村,后迁居赵格庄)、曲橚(高陵村人)、曲廷谏(上潘家庄人,该村现属高陵镇)、曲永文(高陵村人,曲橚之孙)、曲芝圃(上潘家庄人)...
· 古代奇葩的姬妾制度:男子只要有妾无妻皆算单身
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堪称世界奇观。此一制度,自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种极度没有人性、极度残忍的制度。因为它将“阶级”带进了家庭、带进了枕边、带进了亲情之间,强行把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分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两类。这实在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姬妾制度提出了异议。《易经》言:“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然而,人性平等的主张,强不过享乐主义和专制,姬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规矩。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这话错了,如果你当真生在古代而说这句话,一定会被人目为不守礼法之徒。中国古代向来是一夫一妻制,小老婆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只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辈女性陪嫁。陪嫁过去的姊妹或女奴,...
· 孟子曾欲休其妻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距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两腿像八字形一样分开蹲坐于地,这种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礼貌的。古人“席地而坐,坐则跪,行则膝前,足皆向后,以为是敬:若伸两足,则手据膝,故若箕状。箕踞为傲慢不敬之荣”。例如,今天的韩国人还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其女子席地而坐的时候只能跪坐或双腿同时朝一面弯曲,而绝不能“踞坐”。恰恰在这时,孟子突然回家,猛的看见妻子踞坐于地的样子,在那个极重视礼仪的古代,孟子心里便非常的不满,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便问道: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踞坐在地上。孟母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回答:我亲眼看见的。孟母知道事情原委后,便说: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妻子不讲礼仪。《礼记》上不是这样说,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谁在屋里;将要进厅堂的时候,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忘下看。《礼记》之所以这样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