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解密:世人为什么总喜欢把李白杜甫放一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1
转发:0
评论:0
解密:世人为什么总喜欢把李白杜甫放一起,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446cd6407fc8496.jpeg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世人为何总爱把李白杜甫一起谈论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网络配图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考验的。...
· 把总
清代若以清绿营为例,军衔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及把总。其中,游击就在总兵(主管四至五营;约800至3000名士兵)辖下基层武官。与参将、都司、守备等武官一同统辖六百至两百的营兵力。把总就是受其辖下,在清朝为正七品武官;统领汛(兵力从十数名到百名)兵制单位的武官职位。清末,慈禧太后主持军队改革;并委袁世凯小站练兵以训练新军,而袁世凯主导之《新式陆军章程》内,把总取消不再称呼。以栋军而言,把总可以是正规军营主官。作战时配加数营乡勇,其人数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团或旅,具有独立作战之能力。近代有部分学者指出,把总仅等同于现代“士官”阶级。但寻遍各国军制,未有士官兼任营长,战时率领数营且能独立作战的状况发生。参见清朝官职表李萼,《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3年,台北
· 深度三国:曹操为什么总喜欢杀名士
192年,曹操在当地官僚和名士拥戴下成为兖州刺史,当时他的实力不够强,地位也不稳固。兖州属中原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州内诸郡的太守、豪族也各怀异心,其中就有曹操青年时的好友、曾经的党人、陈留郡太守张邈。曹操起兵之时,本是张邈的属下,现在却成了张邈的上级,这令张邈心中不平。边让,子文礼,曾在大将军何进府中做幕僚,后出任扬州九江郡太守。边让自认为不适合做太守,遂辞官回家乡兖州陈留郡。作为与孔融齐名的名士,边让“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曹操怒而杀之,并夷灭边让一族。这可捅了马蜂窝。兖州“士林愤痛”,兔死狐悲,曾经拥戴曹操的名士陈宫与张邈联合吕布发动叛乱。兖州郡县纷纷倒戈,只有鄄城(兖州治所,即首府)、范、东阿还在曹军手里。当时曹操在进攻徐州,如果不是留守的荀彧和程昱沉着应对,力保三城不失,恐怕就没有日后的魏王了。曹操花了两年时间才彻底荡平这场叛乱。199年吕布兵败后,陈宫也被俘虏...
· 深度三国:曹操为什么总喜欢杀名士?
192年,曹操在当地官僚和名士拥戴下成为兖州刺史,当时他的实力不够强,地位也不稳固。兖州属中原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州内诸郡的太守、豪族也各怀异心,其中就有曹操青年时的好友、曾经的党人、陈留郡太守张邈。曹操起兵之时,本是张邈的属下,现在却成了张邈的上级,这令张邈心中不平。边让,子文礼,曾在大将军何进府中做幕僚,后出任扬州九江郡太守。边让自认为不适合做太守,遂辞官回家乡兖州陈留郡。作为与孔融齐名的名士,边让“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曹操怒而杀之,并夷灭边让一族。这可捅了马蜂窝。兖州“士林愤痛”,兔死狐悲,曾经拥戴曹操的名士陈宫与张邈联合吕布发动叛乱。兖州郡县纷纷倒戈,只有鄄城(兖州治所,即首府)、范、东阿还在曹军手里。当时曹操在进攻徐州,如果不是留守的荀彧和程昱沉着应对,力保三城不失,恐怕就没有日后的魏王了。曹操花了两年时间才彻底荡平这场叛乱。199年吕布兵败后,陈宫也被俘虏...
· 为什么古人的豪宅前总放两尊石狮子?
古人常在住宅大门前摆放两尊石狮,以镇宅护院,这种习俗沿袭至今。那么,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大户住宅前的石狮子这种用石狮子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树立了门楼。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元代,看门的石狮子由豪门大户走向民间,并相沿成习。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一,避邪纳吉。狮子在古人心目中历来是驱魔避邪的瑞兽,所以早在汉代时就曾用它来镇守陵墓。在乡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