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明朝最勤劳的三个皇帝为何反而被骂的最惨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7
转发:0
评论:0
揭秘:明朝最勤劳的三个皇帝为何反而被骂的最惨,从战火里锤炼出来的大人物,阎王爷也不怎么敢惹他,活的最长,古稀过后,才崩殒。

  从战火里锤炼出来的大人物,阎王爷也不怎么敢惹他,活的最长,古稀过后,才崩殒。他的儿孙皇帝中,都没有超过70的。而且大半没有上4字头,就去黄泉陪先祖了,甚至,木匠天才,号称鲁班转世的朱由校,才活了23岁,太平盛世,一国之君,寿命还长不过普通的老百姓,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纵观明朝的诸位皇帝,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最勤劳的三位皇帝,正是被后世骂的最惨的三位皇帝。

  这三位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思宗朱由检。太祖大家太熟了,他虽然是一个贫苦人家出生,可是,他的精力旺盛的可以超过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一天要批阅一百多斤奏章,太祖不甘示弱,把丞相都撤了,大事小事,必亲自过问,有一瞬间,我一直认为,诸葛丞相附身在太祖身上。就是这样一个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的勤勤恳恳的皇帝,对贪官如对三世仇人,贪污60两以上,就要斩立决。按照换算公式,60两大概就是人民币5万-10万之间,这就要杀人?那要是这条规定放在当代,不知各地得挖多少万人坑等着。更恐怖的是,太祖竟然对贪官变态到要剥皮实草,这大大超出了一个正常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那么,朱元璋是因为杀贪官而被骂吗?有一点吧,但绝不是主因,他被后世非议的主要原因是,滥杀开国功臣,就因着这个原因,被骂了几百年。而他的儿子,四皇子朱棣,也是一个精力非常旺盛的超人,把侄子的皇位夺来后,朱棣五征蒙古,最后病死在北征途中,实践了一个男人的最高荣誉,马革裹尸。另外的什么痛揍安南,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等的事就不说了。这也是一个一天要工作十八个小时的皇帝,可惜,他名不正,言不顺,杀人如麻,杀铁铉,诛方孝儒十族,瓜蔓抄,杀宫女,完全可以被封杀人魔王,也是被骂了几百年。另外一个大家也绝不陌生,大明帝国末代皇朱由检,换一个说法,崇祯帝,大家应该更亲切,这个人年纪轻轻,就把魏忠贤搞死,然后日以继夜的和大臣们商讨中兴方案,北拒满清,西讨流民,一刻不得空闲,真的是太勤劳,太辛苦了。

  这个也是一天要工作十八个小时的种,偏偏,他却逃不了昏君的骂名,因为他临死前似乎说了一句话:无大臣可信也!在他当皇帝的17年中,杀了手下的大臣,有几十人,偏偏他的名字和袁崇焕紧紧联系,为我们演出了一出从君臣一体,到君臣翻脸的悲剧,原则上说,崇祯帝确实没有履行协议,他和袁崇焕签的是五年协议,才履行了一年,就撕毁协议,器量太小了!

2.png

  和这三个辛苦万分的皇帝相比,我们再看两个在位年限最长的皇帝,嘉靖帝和万历帝,他们的生活过的是多滋润,多有情调,多让人艳羡不已。嘉靖帝原则上说,是张三丰的弟子,古往今来的道士,道号应该没有比这位虔诚的皇帝道士更长了,这里就略去不写了,太累了。中国历史上,要说糟蹋女性最多的两个皇帝,应该是司马炎和杨广,但是,要说糟蹋小女孩最多的,我看应该就是这个道士皇帝朱朱厚熜。而且,我估计他糟蹋女性的手段,都是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那种,非常变态的那种,否则,这个道士皇帝怎么会被十几个宫女群起而攻之,几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堂堂皇帝死于小小宫女之手。万历帝的二十多年不上朝,大家也很熟悉了,有的文论还分析,朱翊钧是一个中兴之主,我不说他几十年不上朝了,就说他清算张居正的残忍,朱翊钧都是个心胸狭小之主。

  而且,从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也可以看出,明军的战斗力不说比不过太祖成祖时横扫蒙古的雄壮,就是和戚继光时期相比,那横扫倭寇,北驻边防,抵御鞑靼的气势,也逊色太多。很多人还拿抗日援朝的战绩来津津乐道,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另外,像宣宗斗蟋蟀,英宗斗也先,武宗斗豹房,熹宗斗木工,明朝荒唐皇帝出了不少,比起太祖,成祖,思宗饱受非议,这些皇帝算是做的很成功了,有福他们享,有祸别人背。我个人认为,三个勤劳的皇帝中,成祖和思宗,要骂就骂了,只有朱太祖,是骂不得的。因为,首先,我们要从一个父亲,一个家长这个定位来分析朱元璋的动机,而不应该从一个一国之君来定位。说白了,在天之下,有国,在国之中,有无数个家庭。朱元璋家族也不过是无数个家庭中的一个,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家族发展壮大,不受人欺负,不受人凌辱,是一家之长的朱元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更何况,悲惨的童年生活,看尽世态炎凉的青年,一生生活在背叛,欺骗,强权中的朱元璋,有着更多人没有的危机感。他一定是这么想的,我这一生,活的多么痛苦啊!无数次徘徊在生死线上,做为父亲,我不可能让自己的子孙再过这样的生活。所以,只要是对朱氏家族有利的,他朱元璋就干,以史为鉴,赢氏亡于奸相阉宦,西刘氏亡于外戚,东刘氏亡于外戚阉竖权臣,三国曹氏亡于权臣,西司马氏亡于外族,东司马氏亡于权臣,李氏亡于节度使和阉党,后周亡于权臣,北赵氏和南赵氏亡于外族。朱元璋将中国历史看了一遍,明白了一个道理,除了西晋和两宋亡于外族,其它朝代,家族堡垒的毁灭都来自内部:外戚,权臣和阉宦。朱元璋看来比较恨阉宦,专门在宫门上挂一块铁牌,太监不能干预政事,否则斩立决!对于外戚,纵观明史,外戚并没有出现像王莽,梁冀那样权倾朝野的现象,按理说,明朝的幼主也不少,可是,最终只有宦官弄权,没有外戚弄权,似乎和朱元璋规定的皇后取于平民百姓之家也有一定的关系。

  最后剩下权臣了,这些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一旦江山打下来了,他们就成了威胁自己家族的头号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我朱重八一个贫苦农民,都有当皇帝的梦想,这些个精英人物,你要说他们没有想当皇帝的梦想,鬼相信!让他们活着,就是要让自己的子孙陷入痛苦挣扎的深渊,杀,必须杀!朱元璋杀权臣,分为几波,延续了十几二十年,死在他手上的有辜无辜之人,至少有十余万,可以说,杀光了他认为是精英的家族。我们知道,还有一个和朱元璋很相近的人物,叫做刘邦,他也杀功臣,可是,他杀的不彻底,除吕党,七王之乱时,力挽狂澜的不是刘氏,而是周勃和周亚夫父子。因此,朱元璋很不高兴,刘邦怎么可以称为千古一帝?在杀人这个问题上,如此犹柔寡断,妇人之仁,怎么能体现出刘家至尊无上的地位?刘邦,你太软弱了。

  明朝的皇权没有受到挑战,朱元璋的功劳最大,我们看东**唐朝的皇帝,被宦官整的一愣一愣的,不然就是被外戚骑在头上拉屎拉尿,不然就是被所谓的董肥猪,曹丞相这样的伪周公挟持,当皇帝的命运还不如一个普通人。然而,我们在明朝,就再也不看到哪一个皇帝有这么悲剧的命运。为什么?为什么呢?这就是朱元璋的功劳了。正是在他不懈的下,杀出了皇帝的绝对权威。有明一朝的皇帝都是最爽的,玩乐有他的份,侮辱人有他的份,但是,被侮辱,几乎没见到。下面的什么宦官大将,折腾的再凶,最终皇帝动动手指,这些人全部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人可以挑战皇帝的权威。据说太子朱标愤恨朱元璋滥杀,朱元璋把一根满是刺的树枝扔在地上,让太子去捡,太子也不傻,自然不敢用手抓起来。朱元璋就说,你为什么不敢抓,因为上面有刺啊,现在,我帮你把这些刺除掉,你还有什么不敢抓呢?

  多么伟大的父亲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只是陈胜的想法,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想法,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像曹操,刘裕,杨坚,赵匡胤,这样的精英太多了。就算他们不篡位,你能保证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家族中的其它人就不想做皇帝?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把有威胁的这一个家族,从肉体上完全毁灭,这样,他们的精神就算想的再丰满,也成为了海市蜃楼。那剩下的威胁不大的,也可能经过几代的经营,也会强大起来,威胁到皇权,那怎么办?

  有办法,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朱元璋,就是多生子孙,多子多福,我的子孙多过你的,原则上说,我的势力一定是大过你的。我在想,朱元璋的想法就是:我宁可生很多孩子,就算长大后他们为了财产而你争我夺,甚至互相杀戮;总比因为人丁单薄,最后财产可能落入异姓人手里要好的多。某些史家认为朱元璋因为杀了功臣,而让朱棣夺得帝位,就非议朱元璋,说他把能征善战的大将杀光了,所以让建文帝失去了帝位,说明,朱元璋杀功臣是不对的。

3.png

  我觉得,这样的言论比较搞笑,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完全错误的,对朱元璋来说,天下姓朱,可以!接下来的,不过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问题,不管左口袋还是右口袋,都姓朱,那不就结了。朱棣坐皇帝还是建文帝做皇帝,对他们的祖宗朱元璋来说,并没有任何影响。反之,如果落到外姓手中,可能祖坟都被刨了,与其你或你的后代来刨我的祖坟,不如我先将你连根拔起。杀光天下的精英,树立朱氏皇权绝对权威;分封子孙,宁可让我自己的子孙互相残杀,也不能给所谓的功臣或功臣子孙们有篡夺朱家天下的可能。

  朱元璋做为朱氏一家之主,用心良苦,洞察他的用意,让人不由的泪如泉涌。这样的家长是不能责骂的,不是吗?看看现在的家长们,为了孩子前途能一帆风顺,马到功成,可谓绞尽脑汁,用尽心机。如果杀人不犯法,他们肯定也像朱元璋,毫不留情的将自己孩子的竞争对手一一除掉,为自己孩子的锦锈前程,铺路搭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后面的结果并不如朱元璋设计的那样完美,明朝的荒唐皇帝,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并不能抹杀:朱元璋,慈父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最惨皇帝,皇位被夺还被骂昏君
明朝享国276年,先后有16位皇帝,其中有一位皇帝,他比崇祯帝还要悲惨,他不仅被人夺去皇位、废去年号,就连个人形象也遭到抹黑,被人们骂成昏君。其实这位皇帝虽然是一位失败者,但颇有一番作为。此人就是在位仅有4年时间的建文帝朱允炆!那么朱允炆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话说1402年6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城,夺取了原属建文帝的皇位。朱棣即位后,立即废掉建文年号,改称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洪武这个年号是朱元璋的,他只做了31年的皇帝。朱棣废掉建文这个年号,意味着他不承认建文帝是明朝的合法皇帝。通过阅读明朝官方留下的档案,我们发现建文帝就是一个无能无道的昏君,当然这些史料是在朱棣的主导下完成的。比如说朱元璋临死的时候,想见朱棣,建文帝派人矫诏阻拦。朱元璋死后一个月,建文帝才将死讯通知诸王,而且不让他们奔丧。在治国理政方面,建文帝昏庸无道,信任小人,“朝廷政事一委黄子澄、齐泰”。与...
· 汉朝皇帝总是骂别人明朝皇帝总是被别人骂
刘邦是幸福的,从来都只有他骂人的份,可明朝老朱家的那些皇帝就倒了大霉,在“骂官”(即言官)们面前,他们最爱唱的一营歌就叫《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言官这个制度不是明朝才有,好多朝代都设了的,御史、给事中、谏议大夫等等,名称很多。这些人的主要工作说得文明一点是监督,粗俗点就是给人挑刺、找茬,找到了就大声斥责,就骂人。虽然说历朝都有言官,可明朝的言官胆子最大、最不怕死。这些言官比过去那些谏官更牛的是,他们不但可以提意见,还可以指着鼻子骂.权臣也好,皇帝也罢.只要他们认为你做错了事,甚至没做错事、只要他们高兴,他们都会从鸡蛋里挑出些骨头来,直接骂,毫不留情地骂。所以这些言官又多了一个吓唬人的名头——骂官,仿佛不骂不足以显示出底气,不骂不足以表明自己的忠义。网络配图可以说,只要当上言官,就没有怕死的。海瑞,骂皇帝嘉靖的年号为“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放在其他朝代,纯粹就是活得不耐烦了,掉脑袋都是小事,...
· 被骂死的明朝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必害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他们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骂重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看看明朝的名臣,哪一个没有被这些言官“骂”过?如海瑞、左光斗、张居正等。崇祯时期,明朝危机重重,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照样被“骂”,乃至被凌迟处死后,骂声还在继续。清军入关后,南明小王朝还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半壁江山,但那些言官不是专心对付来势汹汹的敌人,而是继续“骂”,继...
· 明朝官场:田大益对皇帝破口大骂反而被升官
在中国古代,如果哪个大臣敢于去指责皇帝的言行错误甚至用污秽之言大骂皇帝,轻则被革官削职,重则人头落地。但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大臣却是吃了豹子胆!网络配图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川人田大益考中进士后被分去当了县长。因为颇有政绩,田大益几年后便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虽然还是七品芝麻官,但身份变了,给事中是言官,专门给皇帝提建议,甚至找碴儿。万历二十九年,万历因为太子的人选问题和臣子们搞起了辩论赛,最后,万历寡不敌众,干脆闹起了罢工。皇帝不上班,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言官们看不下去了,纷纷向万历提意见,希望他正常上班,但万历一概装聋作哑。田大益非常生气,给万历上了一道奏章,不留情面地公开指责万历,其核心内容是:“皇帝您是天下最大的禽兽头子,率领一班小禽兽到处祸害老百姓。”网络配图万历看了田大益的挑战书,龙颜大怒。按照常理,田大益公开骂皇帝,必定要摊上大事。但万历没有将爆粗口的田大益怎么样,...
· 盘点姜维的三次投降,为何于禁被骂,反而他却被夸奖?
不是所有的投降者都像于禁这么倒霉。同样是投降,关羽、张辽、徐晃、黄忠、马超等,却成了后世所仰慕的英雄。他们和于禁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便投降,也没丢了男儿的气节。张辽、徐晃投降曹操,叫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忠、马超投降刘备,叫弃暗投明;而关羽,也给自己投降曹操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降汉不降曹。《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玩投降的是蜀汉的大将姜维。姜维这一生,跟投降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三国演义》,至少写到了他三次投降(包括诈降)。天水关也是三国用计的最精彩之处。诸葛亮先派赵云邓芝假装兵出褒斜谷,以迷惑曹军,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上说“三郡皆叛应亮”,不如三国演义说的具体而生动。三郡指南安,天水和安定。这次投降,姜维是走投无路,两者在智谋上的对决又惺惺相惜,客观的来说,没办法黑姜维,同样没办法赞扬姜维。曹真士兵捉了个奸细,送到他面前,那人却说自己是来献降书的,从他的衣服里拿出的降书,是姜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