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关于秦朝秦始皇的焚书 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0
转发:0
评论:0
关于秦朝秦始皇的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听

  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听过,而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秦始皇焚书的那些事儿。

  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我们都将先秦典籍的亡佚归咎于秦始皇的那把大火。没错,秦始皇的确是焚书了,这一点史书中记载的也很明确。后世也多批评这一举动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但是问题来了,从《史记》中六国世家的记事来看,司马迁取材于战国诸侯国史,很多内容还是直接原文摘录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明确说他亲眼看到过各国的史书。

  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时发生了焚书事件,那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从哪找到的战国时期的史料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笨啊,秦始皇焚书了,也许民间还偷偷留着呢,司马迁通过走访各地重新搜集的呗。那这至少就有了两种可能:1.秦始皇焚书只焚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被偷偷保存了下来;2.秦始皇焚书时本身就留有备份。

  一、秦始皇焚书的真相

  blob.png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焚书是这样记载的:李斯建议“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世也是根据这条记载认定,秦始皇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以外,其他的书都烧掉了。这其实是错误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段记载只是在说秦始皇焚书的起因,并没有记载过程和最终烧书的结果。我们仔细读这段记载就会发现,秦始皇重点烧两类书,一类是各国的史书(目的与书同文、车同轨一样);另一类就是儒家典籍(打击与秦治政理念不和的儒家思想),其他图书并不是打击的重点。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交代了《诗》、《书》等儒家典籍遭遇了浩劫,对其他图书焚毁情况却没有再提。

  但即使是列入重点焚烧对象的儒家书籍,也没有全部烧毁。我们仔细看这句:“非博士官所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除了博士官以外,天下其他人敢藏有《诗》、《书》、百家语的,重罚。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就算是烧书,也是烧天下人手里的书,秦宫里还是有一套备份的。

  既然连儒家的书留有备份,那各国国史是否也有备份呢?还真有!

  证据有二:1.《史记》行文当中,大量采用了称呼自己母国的第一人称代词“我”,说明这是原文摘录的各国国史;2.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也原文引用了战国国史。如:“后十世秦拔我郢”,班固称楚国为“我们楚国”,称郢都为“我们郢都”(班固是咸阳人),这都是原文摘录楚国国史的证据。

  战国时的史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六大战国平均都有数百年历史,即使用最简略的文字进行记载,几百年下来,累积的史书也绝对是大部头,这样的书籍别说偷偷收藏了,就是想要重新复制一份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更不是司马迁、班固通过收集就能摘录完整的。

  所以,司马迁、班固写史书时,战国国史的来源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汉朝官方藏有战国时期各国的史书典籍。那汉朝所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得感谢一个人。

  二、谁拯救了中国的文化?

  我们知道,在项羽进入关中之前,刘邦是先行攻入咸阳的。当刘邦的部下都在忙着享乐的时候,萧何却做了一件居功至伟的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道:“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直以来,我们对这句话并未太多留意,通常认为萧何搜集了秦王朝的律令簿册,所以刘邦才能准确知道天下各地的情况。这其实也是错误理解。

  御史并不是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在秦朝,御史是史官,负责记录、整理和保存国家大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得很明白:“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可见,御史司史官之职。比如汉朝的丞相张苍就曾经是秦朝的御史。

blob.png

  显然,萧何不仅收集了律令簿册,还将秦朝中央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收集起来,这里头就有各国国史及儒家典籍,这些书后来也成为了汉朝的中央藏书。正因为萧何的这一行为,司马迁、班固写史书时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

  那既然秦始皇焚书时留有备份,并且备份被汉朝保存了下来,为什么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还是有很多记载不详呢?甚至关于末代秦王子婴的身份都搞不清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别忘了另外一个人—项羽。

  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上面已经说到,秦代的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仅笨重,而且庞大。刘邦从进入咸阳到被迫退出,不过月余,在这么短时间内,萧何想要将秦宫藏书全部运走是不可能的。

  所以,除了萧何保存的那部分珍贵的典籍外,余下的大部分都被仇视秦朝的项羽给烧掉了。《项羽本纪》记载的很明确:“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焚书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除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外全部焚毁。同时,被焚的书在秦宫中都存有备份,而这些备份又因为萧何得以部分保存,避免了文化浩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朝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放过了它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焚书的建议,凡“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与此同时一本关乎着秦朝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奇书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归于“卜筮之书”类目之下的《日书》。说起《日书》,秦朝百姓的生活几乎片刻都离不开它,离了《日书》的生活,用寸步难行来形容都一点儿也不过分。所以《日书》在秦朝,可称得上是家家必备的。一本神奇的书《日书》是一本神奇的预言之书,它将一年的日子分成了十二类,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这十二类叫做“建除十二神”。这“十二神”与十二个月份相联系,再与当时用来纪日的十二地支相结合,就可以精确地告诉你这一年中某一月的某一天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帮助当时的人们趋利避害。比如“建日,良日也。可以为啬夫,可以祠。利早不利暮。可以入人、始冠、乘车。有为也,吉”。凡逢“建日”就是好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可以进...
· 秦始皇未曾焚书坑儒:这个说法是理解史书错误
这里先说焚书:秦始皇焚书事件出于司马迁《史记》,是可信的。清朝末年,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疑古思潮,一些学者认为秦始皇未曾焚书。这些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述有颇多不实之处,有溢美或溢恶之词,如说:“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又说:“关内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样一来,秦始皇所建宫观总数竟然近千了!如此规模巨大的“宫观群”,就是神仙也变不出来的,显然所记失实了。再说,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从未发现“咸阳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及“关内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的有关遗址。这些学者认为“焚书令”即使曾经下达,也和当年的“逐客令”一样,刚一颁布又迅即废止了。只不过废除“逐客令”一事已被载入史册,而废除“焚书令”一事则没有记载。汉朝建国后,典籍奇缺,曾由朝廷多次下令征求书籍,献书者多有重赏。于是,人们便怀疑古书都被李斯和秦始皇烧了。其实,这些奇缺的古书是被与...
· 关于焚书坑儒的这些真相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从课本上学到过“焚书坑儒”这个词,简单的讲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秦始皇下令把天下的书烧了,把读书人挖个坑埋了。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当时还庆幸自己不是生在秦朝。不过其实,关于焚书坑儒,真相并不是和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些真相可能已经被埋没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卫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网络配图以上这段话是记载了秦始皇的焚书令,由这个指令可以看到,其实秦始皇并不是所有书都烧。具体说来有下面这些分类:民间应该烧的书:1、史书方面:《秦记》(秦国的史书)不烧,烧六国的史书和周天子的史书。2、儒家方面:《诗经》和《尚书》烧掉,其余的不烧。但《春秋》属于史书,所以也...
·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焚书的主张是谁发起的?
受了成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秦始皇吗?不是的。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都发生在秦。第一次发生在秦孝公时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其改革内容其中一条就是“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但是《韩非子》的记载很简略,没有具体记载怎么焚、焚哪些。第二次发生在秦始皇时代。提出者是李斯。这次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都有提及,比较详细。所以重点聊聊第二次焚书。焚书的缘由是一次争论。争论的主角一个叫周青臣,一个叫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该实行哪种制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宴席宴请大臣。在敬酒的过程中,周青臣拍了一把秦始皇的马屁,说陛下“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
· 女儿能不能入家谱?90%的人都错了!入赘又该怎么写?
家谱,最早其实是父系社会的一种产物。过去:女儿“一般”不入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繁衍人口的真实写照,在过去的近千年时间里,都以父姓为基础,记叙家族兴衰。家谱当中一向只记载了男丁和其配偶的信息。而没有子嗣的男性,会从旁系叔伯兄弟中过继一个男丁过来,这个男丁在家谱上,会被特别注明为“继”。作为出嫁的姑娘,女孩绝大多数时候是不上谱的。这里就体现出传统社会的落后,男女地位的不对等。如同男性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一般,想要入谱:-族谱网藏族谱式样-要么,女孩夫家必须非常有名。要么,女孩本身有做出过其他光耀门楣的大事,对家族声誉有极大贡献的。现在:女儿儿子一样入谱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真正开始得到重视和提高。计划生育开始实行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女儿女婿都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现在人在家谱制作的时候,也将女儿女婿一并入谱。但有个概念也要注意。女儿能否入谱,不是指女儿能不能出现在家谱中,而是女儿能不能作为传承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