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司马迁的四原则: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66
转发:0
评论:0
司马迁的四原则: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学术界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不全面。春秋战国

  学术界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不全面。春秋战国时代到汉朝,中国的商业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商人成为了一个横跨政治商业的非常有权力的阶层,其代表多是道家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马迁对道家经商治国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提炼,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命题。从这个命题出发,可以归纳出国家治理经济的四个原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而育之,整而齐之。这与当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供给学派是不谋而合,而且更为系统。

  对于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史记· 货殖列传》相关内容的研究。李埏认为:“春秋战国是商人阶级的成长阶段,汉兴之后是商人阶级的长成阶段;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产生决定于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最终决定于铁器的发明与应用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大革命;中国古代的商人阶级依《货殖列传》主要应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贷等四类与商品有关的群体。”《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止于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元鼎年间,历时四百载。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西汉文景时期则是高峰之巅。至汉武帝时,由于政府实施了打击商贾的政策,致使盐铁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渐走向衰落。

  任玉梅认为司马迁独创性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一是提出了欲望动力说,阐明了货殖生利的合理性;二是提倡农、虞、工、商并重,阐明了货殖的重要性;三是主张放任开拓,竞争经营,繁荣百业,阐明了货殖活动的多样性;四是阐述了货殖的规范性;五是肯定商人的活动对富国富家的意义,阐述了货殖的规律性。

  《史记·货殖列传》开篇便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可见司马迁对于道家治国的推崇,这与后来汉书中班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司马迁定理, 可以研究中国道家的经济治国理论,探讨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从而发现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借鉴之处。

u=105646360,3047219610&fm=21&gp=0.jpg

  司马迁所处时代正是西汉初期,此时的治国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在《货殖列传》的篇首,司马迁在指出了“《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欲穷当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吵论,终不能化”这一社会现象之后,紧接着便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实际上,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温饱,而开始追求更多欲望的满足。在商鞅废止井田之后,人们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开始出现了职业从事工商业的商人阶层。如孔子的门徒子贡,越国权臣范蠡,都是当时的巨富。司马迁则独辟,从个人出发,以“利”为基,认为追求财利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基于个人理性的基础,司马迁主张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则“(财富)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对于社会经济治理,善者应是“因之”,相反,与民征利乃是“最下者”。

  在司马迁提出的四个原则之中,善而因之是其基础与核心,要按照商品经济自身的规律办事,经济本身能够自我配置运行的,政府就不要插手。而且承认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善的欲望,应该予以承认而非贬低。其次是用利益来引导,用教育来引导,然后才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整。这四原则中最下者就是与民争利, 即政府直接进入市场中与百姓争利。因而司马迁是非常反对汉武帝时采用桑弘羊之策垄断盐铁之利益的。事实上,汉朝正是以汉武帝为分水岭,之前经济蓬勃发展, 之后由于政府与民争利,最终走向衰落。

  这四原则中,实际上对社会分工已经有了理论贡献,即认为士农工商都是社会的分工,反对抑商思想,强调农、工、商、虞同为衣食之源。而其中,商业是最有利的致富行业,“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他把那些富商大贾称为“贤人”“能者”,大加赞赏,为他们立传。

  从司马迁四原则来看,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家影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传统认为道家完全是消极避世思想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国历史上,那些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的人物很多是道家人物,只不过他们多遵循功成而身退的思想,因而不为后世所铭记。如范蠡、张良、刘伯温、郭子仪等。道家主张“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恰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要依靠制度而非个人来治理国家。道家主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并非如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主张愚民政治,而是富含辩证法思想的。道家主张政治要宽厚清明,则百姓也会比较纯朴,如果用严苛的政治权术治国,则老百姓必然奸诈。

  “顺其自然”是司马迁四原则的核心,其含义就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来治理经济,并非无所作为。而贯穿于四个原则的是用法律规则来确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才能实现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而育之,整而齐之的四项原则。温故而知新,鉴古可以知今。当此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重新阅读司马迁,或许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屠甸”地名原来是这么来的
关于屠甸的由来,有三种不同版本。一是从古代一些以屠姓的庵桥名称来看,屠甸之名跟屠姓有关不无道理;二是屠甸与石泾有关;三是说屠甸是“大甸子”,因为当地方言“大”叫“屠”,“甸”即一片原野。屠甸镇,位于桐乡市东部,地处长山河畔,西北距桐乡市城区9公里,有桐硖公路斜贯本镇北境。屠甸之名据传与屠姓有关。清光绪《桐乡县志》载:“有谓为屠岸贾故里者,说殊不经,然有屠庵及屠家桥,则地名固以姓传。”屠岸贾乃战国时赵国一大臣,电影《赵氏孤儿》中的主要反派人物。认为屠甸与他有关,这种解说不合常规,也无史料可证。而从古代一些以屠姓的庵桥名称来看,屠甸之名跟屠姓有关不无道理。另有一说,说屠甸旧名“石人泾”,系地以水名。元至元《嘉禾志》记载:“寂照(寺)有二石佛,温润如玉,顶冠冕,披缦夜……寺前有河,自西南流来,有名石人泾者,世传石佛在此浮来,故名。”旧时镇上有石泾寺桥、石泾缘官桥等,桥名皆冠以“石泾”两字。现镇上...
· 巨鹿之战的真相:破釜沉舟原来是司马迁忽悠
乍一提巨鹿之战,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知道,可是要说起破釜沉舟的故事,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一战让项羽一举成名,他杀秦将苏角,俘获大将军王离,涉间不降自杀,迫使章邯大军战败投降,彻底扭转了诸侯军队面临的不利局面,并把亡秦战争推向胜利。但是,小编经过细心研究发现,这特么是个骗局。网络配图首先,破釜沉舟是司马迁的艺术夸张。虽然破釜沉舟这事听起来挺鼓舞士气的,但是干起来一点也不靠谱。按照史记中的描写,读者很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项羽破釜沉舟发动进攻,随即就击败了王离,将巨鹿之围解除。可事实却是,项羽在公元前207年11月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公元前206年1月投降,项羽只带三天干粮的进攻与王离的投降并无直接因果,士气再高涨的军队也不能饿着肚子打两个月的仗。其次,巨鹿之战并不是项羽一人之功。虽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
· 巨鹿之战的真相:破釜沉舟原来是司马迁忽悠
乍一提巨鹿之战,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知道,可是要说起破釜沉舟的故事,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一战让项羽一举成名,他杀秦将苏角,俘获大将军王离,涉间不降自杀,迫使章邯大军战败投降,彻底扭转了诸侯军队面临的不利局面,并把亡秦战争推向胜利。但是,小编经过细心研究发现,这特么是个骗局。网络配图首先,破釜沉舟是司马迁的艺术夸张。虽然破釜沉舟这事听起来挺鼓舞士气的,但是干起来一点也不靠谱。按照史记中的描写,读者很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项羽破釜沉舟发动进攻,随即就击败了王离,将巨鹿之围解除。可事实却是,项羽在公元前207年11月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公元前206年1月投降,项羽只带三天干粮的进攻与王离的投降并无直接因果,士气再高涨的军队也不能饿着肚子打两个月的仗。其次,巨鹿之战并不是项羽一人之功。虽然《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点值得注意。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利‘为’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道德经》的思...
· 黑蛇将军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小村庄中有一个将军庙,庙里住着一位黑将军,这个黑将军非常奇怪,白天从来都不出庙门,而且将军庙中的大殿没有窗户,白天庙门也是关着,很少有村民看到过黑将军的容貌。但村民们无论许了什么愿,黑将军他都能帮村民们实现,村民们很崇拜他。每天都用好酒好菜供奉黑将军。只是无论上多少酒肉第二天都没有剩下的,而上的素供则大多数是原封不动。久而久之,村民们就知道黑将军爱吃肉并且特别爱喝酒。这一天村中来了一位老和尚,他听村民们一说,就让村民们领他到将军庙一看。没想到黑将军一看见老和尚马上下神龛向外逃去,一出大殿门原本一丈二的身体瞬间变成一尺多高,但行走飞快,一般人是很难追得上的。老和尚大笑道:“畜生,我总算找到你了。”说完追了出去,人们也跟着追了出去。大家追到村后只见老和尚掏出一个小葫芦往空中一抛说了一声“收”。只见那“黑将军”应声被葫芦内,人们追上老和尚要黑将军,那老和尚叹口气说:“好吧,我让你们看看你们的将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